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
本文关键词: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拉萨地块南部 新特提斯洋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斑岩成矿系统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摘要】:特提斯成矿域陆陆碰撞背景下的斑岩成矿系统多有研究,而对俯冲背景下的斑岩成矿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特提斯成矿域东部拉萨地块南部作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分析测试,对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分解为以下3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起止时间。启动时间以弧岩浆的出现为标志,学者们基本认同于~210Ma(晚三叠世),对俯冲的终止时间,即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同、利用的方法不同,争议很大,本文采用岩石学、矿床学方面证据支持碰撞发生于~56Ma,即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确定了俯冲持续时间后,论文对新特提斯洋俯冲期间两次重要的成岩成矿作用做了研究,分别为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洋内弧背景下的斑岩铜金成矿作用,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陆缘弧背景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于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本次研究数据结果支持该事件发生于~56Ma,即古新世-始新世界线。证据如下:首先,陆陆碰撞初期的强烈挤压环境导致幔源岩浆难以上侵并形成少量壳源花岗岩,林子宗群火山岩中年波组火山岩(56~52Ma)数量相对较少,且南木林盆地发现~54Ma的S型花岗岩,暗示56~52Ma可能是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其次,林子宗群火山岩完整的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全过程,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典中组火山岩(56Ma)为陆缘弧火山岩,年波组火山岩呈现过渡特征,帕那组火山岩(52Ma)为板内火山岩,暗示构造背景的一个转换;最后,陆陆碰撞初期的强烈挤压背景不易于形成岩浆-热液矿床,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始新世矿床出现56~51Ma的矿床静寂期,可能为碰撞初期强烈挤压背景导致的。另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形成于火山弧背景,斯弄多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赋矿围岩锆石U-Pb年龄为~61Ma(典中组火山岩),成矿期伊利石Ar-Ar年龄为~63Ma,成岩成矿时代一致,指示该时期可能还没有发生碰撞,为陆缘弧背景。(2)对于新特提斯洋中生代俯冲成矿期,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具有Cu-Au成矿潜力。谢通门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尼木辉长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70、180、88Ma。这些岩石显示出中-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Ⅰ型花岗岩特征,表明其均形成于俯冲背景。谢通门、尼木晚三叠世-白垩纪侵入岩均表现出高正εHf(t)值(+10)和年轻模式年龄(TDM2312Ma),一致于拉萨地块南缘(靠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部分)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因此,认为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与新特提斯洋内俯冲有关。考虑到同时代产出的中侏罗世雄村特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晚白垩世桑布加拉-克鲁矽卡岩Cu-Au矿床及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证据,认为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具有Cu-Au成矿潜力,特别是具有强烈亏损同位素特征的火山岩出露区域(桑日群火山岩)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潜力区。(3)对于新特提斯洋新生代俯冲成矿期,拉萨地块南部典中组火山岩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潜力。研究表明,斯弄多隐爆角砾岩型-热液脉型矿床赋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61Ma,应定为典中组,而非前人划分的帕那组;成矿期蚀变矿物伊利石Ar-Ar年龄为~63Ma,与赋矿地层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一致。根据矿体矿石矿物组合、脉石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流体特征,确定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为赋存于典中组火山岩中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区Pb、Sb、Au、Ag、As、Hg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及较高的峰值,是寻找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同时,典中组火山岩与金矿床指示元素砷-锑-汞空间套合性良好,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I.Bhat;陆曦初;;喜马拉雅特提斯洋南部被动边缘的演化:模型的推断结果和约束条件[J];海洋地质译丛;1985年06期
2 ;特提斯喜马拉雅多重基性岩浆事件:追溯新特提斯洋的生存时限(英文)[J];地球学报;2012年S1期
3 曲晓明;王瑞江;辛洪波;赵元艺;樊兴涛;;西藏西部与班公湖特提斯洋盆俯冲相关的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J];地球化学;2009年06期
4 张华;时志强;罗凤姿;安红艳;;P-T事件后特提斯洋从停滞到动荡的岩石学证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钟大赉,季建清,胡世玲;新特提斯洋俯冲时间:变质洋壳残片~(40)Ar/~(39)Ar微区年龄[J];科学通报;1999年16期
6 李永森;陈炳蔚;周伟勤;;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成矿作用[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4年02期
7 和钟铧;杨德明;郑常青;王天武;;冈底斯带门巴花岗岩同位素测年及其对新特提斯洋俯冲时代的约束[J];地质论评;2006年01期
8 高长林;吉让寿;黄泽光;;中国西部新特提斯洋与构造变格及盆地[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4期
9 董彦辉;许继峰;曾庆高;王强;毛国政;李杰;;存在比桑日群弧火山岩更早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记录么?[J];岩石学报;2006年03期
10 郎兴海;唐菊兴;陈毓川;李志军;黄勇;王成辉;陈渊;张丽;周云;;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新特提斯洋俯冲期成矿作用:来自雄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Re-Os同位素年龄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振利;冯桂兴;李广栋;孙肖;郭金城;;西藏仲巴—旦嘎一带特提斯洋盆区沉积建造序列[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姚伯初;;南海特提斯洋沉积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胡修棉;;东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印度与亚洲大陆边缘的地质记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付伟;周永章;杨志军;何俊国;聂凤军;;中生代西藏特提斯洋底的热水活动与成矿效应[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永森;陈炳蔚;周伟勤;;中国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成矿作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6 史仁灯;;班公湖SSZ型蛇绿岩年龄对新特提斯洋构造转型时限的制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史仁灯;支霞臣;O.Alard;S.Y.O’Reilly;N.J.Pearson;W.L.Griffin;M.Zhang;陈小明;;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同时开启的Re亏损年龄(T_(RD))证据[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朋武;高锐;崔军文;管烨;;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建平;;西藏他念他翁山链北部花岗岩与特提斯洋演化[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nI;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与特提斯洋的消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钟瀚霆;雅鲁藏布缝合带中侏罗—早白垩世放射虫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新特提斯洋演化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付燕刚;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薛永康;拉萨地块西段下白垩统朗久组古地磁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吴兴源;拉萨地体晚古生代早期岩浆岩成因及其对松多特提斯洋开启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安慧婷;原特提斯南界的厘定及其洋—陆格局[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59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5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