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电解质及原位固态电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合电解质及原位固态电池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人们对金属锂负极、高电压或着高容量正极、及与之相匹配的电解液和隔膜等材料均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固体电解质具备不挥发、不可燃、电化学窗口宽等特点,因此固态金属锂电池能同时兼顾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要求,被认为是未来锂电池发展到终极形式。为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金属锂的可控沉积、更高电导率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以及能够实现固态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的方法都是需要被关注的问题。为此本论文针对金属锂的沉积行为、复合电解质以及固态电池的制备展开了以下工作:1.制备了不含气相纳米二氧化硅、含气相纳米二氧化硅、含Li NO3、含Li NO3和气相纳米二氧化硅作添加剂的四种电解液;系统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材料对金属锂沉积行为的影响,发现纳米二氧化硅能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显著提高Li/Cu电池的库仑效率,改善了金属锂的沉积形貌,降低金属锂电池的内阻。再加入Li NO3后,改善了气相纳米二氧化硅不能在金属锂表面成膜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金属锂负极的循环性。2.将LATP电解质和纳米离子固化的准固态电解质复合,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显示复合电解质能降低LATP晶界电阻,同时降低准固态电解质的电解液的含量,TG和LSV测试表明复合电解质能显著地提高准固态电解质的高温稳定性和氧化电位,说明复合电解质具有更加优越的电化学性能。3.由于固态电解质的不可流动和不可浸润性,如何利用现有的固态电解质制备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发展的重点。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不饱和的硫化物电解质溶液原位还原制备固态电池。首先从原理上证明这种方法的理论可行性,其次采用Li Co O2和Fe S2做正极,通过原位还原不饱和硫化物电解质的方法制备出原位固化的正极,并组装成全固态电池。基于Fe S2正极的固态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6;TM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卯生,李士琦,毛卫民,钟雪友;钢的半固态单轴压缩变形规律[J];钢铁研究学报;2005年02期
2 林文金;;半固态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机电技术;2009年01期
3 张芬萍;李运刚;;固态金属中质点扩散过程理论及方法[J];湿法冶金;2009年04期
4 刘驰,曾松岩,李庆春;稀土对铝-铜合金准固态力学性能和热裂倾向性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1986年03期
5 王秋良;;液-固态挤压工艺的应用[J];铝加工;1991年04期
6 贺文丽;麻永林;李慧琴;冯佃臣;邢淑清;;低频磁场悬浮固态金属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韩言言;陈乐平;周全;;半固态轻合金制备工艺研究新进展[J];铸造技术;2011年12期
8 邢书明;孙永忠;张密兰;;非固态金属材料压力体积成型中的不等体积原理[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年S1期
9 孙文秀;阎殿然;陈学广;董艳春;张然;;液态锌对固态金属腐蚀相变的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0年03期
10 邢书明;孙永忠;张密兰;李楠;;金属材料非固态压力体积成形中的不等体积原理[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后秀;杨渝钦;;固态金属中的奇特现象[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分会第五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三)[C];1994年
2 李激光;康永林;宋仁伯;赵爱民;;高碳工具钢生产的新方法—半固态流变轧制[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激光;康永林;宋仁伯;赵爱民;;高碳工具钢生产的新方法—半固态流变轧制[A];第二届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庚晋;固态金属氢[N];中国矿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杰;复合电解质及原位固态电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江海涛;半固态Al-4Cu-Mg合金的制备及微观组织演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李涛;半固态显微组织形成演化与流变性的实时观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田学雷;有关金属液—固态结构相关性若干问题的研究[D];山东工业大学;1999年
5 刘旭波;半固态铝合金浆料智能制备技术和装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浩林;电磁场作用下稀土元素扩散效应对半固态A356铝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魏斌;7075铝合金高温固态-半固态组织演变及变形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夏丹;预变形法制备7075铝合金坯料的半固态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及形成机制[D];重庆大学;2015年
4 赵宾;高强铝合金半固态组织演变及变形行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永磊;半固态轻合金流变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6 李涛;半固态观察与测量仪的研制及组织演化的初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易荣喜;稀土铝硅合金半固态工艺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闫淑芳;Al-Si-Cu-Mg合金半固态变形特征及成形模拟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5年
9 周丽;半固态锻压制备双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谢伟;ZL101铝合金半固态微挤压流动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60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