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双馈风电机组机电耦合影响及载荷主动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01:28

  本文关键词:双馈风电机组机电耦合影响及载荷主动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馈风电机组 机组建模 机电耦合 传动链 动态载荷 主动控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并网型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大,一方面对电网扰动影响增强,另一方面机组需要具备更强的抵御电网故障的能力,在更严峻电网及风激励下,需要保证机组动态载荷在设计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保持可靠运行。因此,风电机组的多耦合影响及控制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大型兆瓦级双馈风电机组,从机组的动态载荷及电磁暂态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机电耦合影响,研究载荷主动控制策略,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弥补目前双馈风电机组模型不能同时考虑大部件柔性、传动特性及电磁暂态特性的不足,研究了机械结构与电气系统的整合建模方法,基于FAST软件与Matlab的联合仿真,提出了适用于机电联合仿真的多耦合模型。其中,气动、桨叶及塔筒模型利用FAST软件建立,传动链模型及电气系统模型在Matlab中建立。模型中传动链模型较以往质量块模型包含了更多传动细节,如齿轮啮合刚度、传动综合误差及多级传动轴,能够分析行星级传动的低频激励对系统影响。为提高仿真速度并保证求解稳定性,对网侧变流器及低电压穿越保护控制模型进行了一定简化,针对低电压穿越情况下的复杂机侧变流器控制,给出了用于仿真的简单参考信号给定模型。针对传动模型及电气模型,分别采用不同仿真方法对比及仿真与实验对比方法验证了模型可靠性,通过风场的实际测试,验证了所提多耦合模型的有效性。2.基于多耦合模型的仿真分析,对正常运行工况下的机组动态特性及耦合影响展开研究,分析了传动特性、大部件结构柔性对电气扰动影响及电气系统对动态载荷的影响,突出了正常发电工况下机电系统之间的主要耦合关系,指出了传动链的低通特性及刚度对系统影响。另外,结合实际测试,从机理分析了行星级传动对系统影响。研究发现,传动系统中的低频扰动对电气系统影响最为显著,高频扰动容易快速衰减或被"滤除";大部件结构柔性在一定外部激励下,受电网短路容量影响能够引起明显的功率及电压波动;电磁转矩的不同动态响应对塔筒侧向动态载荷影响较大。3.结合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时硬件保护装置的投切状态及变流器控制策略,研究了电压跌落故障下传动链所受的冲击影响。通过对crowbar投切及机侧变流器不同控制策略的影响分析,解释了高速轴扭矩不同动态响应与电气控制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出从电磁暂态及电网角度与从机械角度对机组分析的不同,为风电机组控制策略设计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4.为研究电压对称跌落故障下的机组耦合振动,以加速度为研究变量,在不同电压跌落深度及不同风况下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桨叶摆振、塔筒侧向模态与传动链扭振在电压跌落情况下的突出耦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电压跌落对不同部件的冲击影响,详细分析了塔筒顶端侧向及叶尖摆振加速度在不同风况下的峰值大小,提出了一种量化标准表征电压跌落对不同模态引起的冲击程度,结果表明桨叶摆振主要受风激励影响,对电压小幅值跌落并不敏感,塔筒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这为电压跌落情况下的载荷控制目标确定及控制器设计提供了一定依据。5.为应对阵风及电压跌落故障下机组超速及过大冲击载荷问题,结合目前研究,对比分析了正常运行工况与特殊工况下的载荷特性,总结出特殊工况下的控制目标。应用线性二次型高斯调节器及kalman状态观测器,设计桨距角补偿控制提高机组转速稳定能力,在电压跌落故障下,提出通过切换增益改变控制目标的转矩补偿与桨距角补偿控制。由于机组的部分关键参数不可准确测量,基于传动刚度及风轮惯量对观测器及线性二次型调节器的影响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双kalman观测器的转矩补偿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观测准确性。通过线性模型的理论分析及非线性模型仿真,所提控制方法能够在阵风下减小转速波动,减小超速风险,在电压跌落下,应用转矩补偿与桨距角补偿的协同控制,能够针对多目标有效得抑制机组冲击载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3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宏亮;赵海翔;王伟胜;戴慧珠;杨以涵;;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功能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10期

2 姚兴佳;侯世旭;王晓东;刘颖明;;3MW双馈式风电机组变桨控制策略优化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3年02期

3 李晶,宋家骅,王伟胜;大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建模与仿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4 孙晓伟;;多机头并联机组实验台及试验方法[J];品牌与标准化;2011年18期

5 霍志红;郑源;许昌;赵振宙;;《风力机组控制技术》教材编写心得[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18期

6 方涛;黄维学;;风电机组变桨系统的研究[J];电器工业;2013年04期

7 俞黎萍;;风电机组动态仿真平台设计方法研究[J];风能;2013年05期

8 王聪;黄洁亭;张勇;韩爽;;风电机组叶片结冰研究现状与进展[J];电力建设;2014年02期

9 段斌;王俊;苏永新;;基于配置文件的风速与风电机组通用模型设计及应用[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朱又生;;630MW机组DCS与DEH一体化升级改造[J];江苏电机工程;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宪平;赵广宇;潘磊;秦明;;双馈风电机组主动参与电网电压调节控制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2012年度论文集(上)[C];2012年

2 马菊兰;;临港燃机“机组一键启停”在进程中[A];第八届长三角电机、电力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明军;庞靖宇;;REpower1.5MW机组安全及低电压穿越分析[A];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2013年度论文集(上)[C];2013年

4 孙伟;;SOE在K201机组中的设计及实现[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兆邻;张华耀;;提前测风优化风电机组运行研究[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3年第12期)[C];2013年

6 诸李君;康磊;肖伯乐;;印度300MW机组DCS项目的系统配置及优化[A];2012电站自动化信息化学术和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徐涛;;远景能源:不走寻常路[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4年第2期)[C];2014年

8 李霞;;监控系统故障导致机组100%转速烧损风闸事件研究[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宁涛;;对冷水机组台数控制的一些研究[A];2008铁路暖通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潘书林;孙笑;袁宏宇;;800MW机组DCS系统及问题与对策[A];全国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与厂级监控系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吕向荣邋通讯员 吴飞;上海石化CFB机组控制技术世界领先[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黄全权邋常玉洁;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实现“中国制造”[N];中国工业报;2007年

3 吴科;抢占百万千瓦机组汽轮机控制制高点[N];中国电力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花丽;风电机组载荷建模及仿真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杨超;风电机组动态载荷特性及主动抑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丹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鲁棒自适应及容错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文朝;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5 廖凯;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双馈风电机组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苗风麟;双馈风电机组机电耦合影响及载荷主动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7 井艳军;双馈风电机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8 单光坤;兆瓦级风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晶;变速恒频双馈风电机组动态模型及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10 刘颖明;永磁式直驱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隆;大型直驱永磁风电机组技术改造及系统优化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张国强;风电机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与联合仿真平台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唐伟;风电机组大容量数据记录仪的研究及原型开发[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4 王志刚;冷轧平整机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清源;BPRT机组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6 董彦武;液压型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量调控与转矩补偿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张倩;基于人工免疫机制的风电机组状态认知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8 沈春;多时间尺度下考虑机组变桨动作优化的风电场有功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9 莫品豪;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羽;基于运行数据的风电机组状态监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0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0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f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