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氟甲苯与羰基硫分子激发态超快非绝热动力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氟甲苯与羰基硫分子激发态超快非绝热动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分子激发态 非绝热动力学 泵浦-探测 内转换 自电离 预解离 超激发态
【摘要】: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分子激发态的非绝热过程在自然界的光物理、光化学和光生物反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常,分子激发态可以通过多种非绝热通道发生衰减,包括直接解离、预解离、异构化、内转换、系间交叉、振动能重新分布、自电离等。非绝热通道的多样性加之分子的独特性使分子激发态表现出丰富的非绝热动力学机制。本文结合超快时间分辨技术与超声分子束技术研究了芳香族分子对氟甲苯和线性三原子分子羰基硫的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对氟甲苯和羰基硫的电子激发态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非绝热动力学机制:对氟甲苯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动力学表现为级联式(例如A→B→C),羰基硫超激发电子态的非绝热动力学表现为竞争式(例如A→B,A→C,A→D)。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结合时间分辨的光电子影像技术和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研究了对氟甲苯电子激发态的超快级联式非绝热动力学。实验中,对氟甲苯分子吸收两个400 nm光子从分子基态跃迁到第二电子激发态S2态。处于S2态的分子首先从弗兰克-康登区(平面构型)演化到S2态与S1态势能面的锥形交叉点(非平面构型),随后分子通过该锥形交叉点内转换到S1态,以上整个过程对应的总时间为85±10fs。分子从S2态内转换到S1态之后具有大量的振动能,处于S1态高振动态的分子继续发生超快的非绝热过程,对应的时间为2.4 ±0.3 ps。调节泵浦光波长发现,当波长从250 nm减小至244 nm时,S1态的寿命从约1 ns迅速减小到64 ps,这是典型的"第三通道(Channel Three)"现象,因此2.4±0.3ps的时间组份来自处于S1态高振动态的分子通过"第三通道(ChannelThree)"向基态So态的超快内转换过程。由此可知,对氟甲苯分子被激发到S2态之后将发生超快的级联式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S2→S1→S0。另外,实验中还观察到明显的取代基效应和来自偶然共振里德堡态的电离信号,借助光电子能谱和光电子角分布,这些里德堡态分别被归属为3p,4s和4p态。(2)利用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研究了羰基硫分子超激发里德堡态B2∑+nlσ的超快竞争式非绝热动力学。实验中,羰基硫分子吸收三个紫外光子从分子基态跃迁到超激发里德堡态B2∑+nlσ。通过仔细调节泵浦光和探测光的光强以及两束光之间的延迟时间,收集了母体离子OCS+和碎片离子S+的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尤其是,只有在较高泵浦光光强下才观察到的S+的时间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由于它直接反映了羰基硫分子的光解机理,故而为我们指认超激发态的中性预解离通道提供了直观的实验证据。研究表明,超激发态B2∑+nlσ的非绝热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三个相互竞争的通道来描述,分别为快速的双向自电离过程,包括自电离到离子基态X2Π和离子第一电子激发态A2Π;产生S*原子的超快中性预解离过程;沿着O-CS坐标演化最终耦合到邻近RA里德堡态的超快内转换过程。以上三个通道相互竞争导致超激发态B2∑+nlσ的有效寿命非常之短-小于200 fs;而中性预解离通道生成S*原子的时间在皮秒量级,对应S+时间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中的非衰减平台组份。另外,二次布居态RA里德堡态的衰减也在皮秒量级,对应OCS+时间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中的皮秒衰减组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小辉;汪新文;;非绝热情况下冰的溶解热的测定[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冯长根;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定态非绝热操作的热稳定性[J];化工学报;1987年01期
3 兰峥岗;邵久书;;多原子体系非绝热动力学的近似理论方法[J];化学进展;2012年06期
4 李象远,,何福城, 田安民,鄢国森;非绝热分子动力学进展[J];化学通报;1994年12期
5 韩克利;非绝热量子散射动力学[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S1期
6 杨俊林;高飞雪;;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我国动力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史强;白书明;谢伟伟;朱莉莉;;非绝热动力学方法的发展及在电荷转移和光谱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2 刘春根;曲泽星;;中等大小共轭分子非绝热动力学的模拟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3 兰峥岗;Walter Thiel;;通过面跳跃描述非绝热动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崔刚龙;方维海;Walter Thiel;;包含内转换和系间窜跃过程的广义非绝热动力学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5 褚维斌;郑奇靖;赵瑾;;基于非绝热分子动力学对TiO_2表面激发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C];2014年
6 王繁强;戴进;;MM5中非绝热物理过程的组合试验分析[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7 曲泽星;刘春根;;Mg(3s3p ~1P_1)和H_2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8 张凤;赵仪;罗毅;方维海;;微正则非绝热速率理论及应用:异氰酸S_0→T_1系间窜跃速率计算[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蒿巧利;对氟甲苯与羰基硫分子激发态超快非绝热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7年
2 布玛丽亚·阿布力米提;含氮芳香烃化合物的非绝热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3年
3 高星;激发态和载流子运动的非绝热动力学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龚建波;小型燃气轮机传热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会雨;1,3-环己二烯及其衍生物的光化学非绝热动力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姚书强;异丁烷非绝热毛细管流动过程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郭昂;飞秒激光场下分子的非绝热准直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5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