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风速特性的电力系统动态可靠性评估及其在储能配置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计及风速特性的电力系统动态可靠性评估及其在储能配置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可靠性 频率控制 储能优化 风功率输出模型 容量可信度 风速特性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大幅提升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实现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互补,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但由于风速的随机性使得电网频率易受到冲击,而传统机组调频能力有限,在频率恢复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电能损失或风能浪费,对电力系统可靠性水平产生影响。传统可靠性评估忽略了电力系统动态调节过程,评估结果过于乐观,从而使得电网在运行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计及风速特性(波动性、突变性和间歇性)及其对电力系统频率动态过程的影响,更加真实和合理地评估发电系统可靠性,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电力系统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论文针对特殊风况风速辨识与建模、特殊风况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以及储能提高特殊风况的风电消纳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风速特性辨识模型,提出了基于动量-叶素理论的风力发电机组功率输出模型。利用分形理论和功率谱密度函数,深入研究风速的混沌衍生规律和在频域的能量分布特点,结合风速波动的气象学特征及风速高频成分湍流动能百分比分析等,从风速波动性、突变性和间歇性三方面构建了风速特性辨识模型。深入分析了风速与桨叶转速不匹配的奇异运行状态下桨叶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基于动量-叶素理论的风力发电机组功率输出模型。经实际风电场测试数据分析和比较,本文所建立的风功率模型更加符合实际。2)提出了基于调频控制过程的系统动态可靠性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基于系统调频控制理论,提出了计及系统可调容量和机组爬坡率限制的负荷-频率控制方法;深入分析系统调频控制过程中电能损失和风功率损失,提出了动态可靠性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定义了间接电能不足期望和负荷切除电能不足期望,描述系统可靠性,定义了电能非必要消耗期望和风能未利用期望,描述系统风能利用效率;分析了风电渗透率、旋转备用容量、爬坡率、发电机单位调节功率和负荷单位调节功率对动态可靠性的影响。IEEE-RTS79节点系统算例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完善了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体系,为系统规划和调度运行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估信息。3)提出了计及系统动态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电力系统储能优化配置模型。基于系统频率控制特点及储能配合关系,建立了储能与火电机组的协调频率控制模型;深入分析基于储能协调频率控制的动态可靠性,建立储能系统收益和成本评估模型;以最大经济收益为目标,建立储能系统的接入容量及充/放电功率优化配置模型。分析了系统机组爬坡率和旋转备用容量对储能系统容量及功率配置的影响。经实际系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4)提出计及风速特性的风电场容量可信度评估方法。考虑桨叶转速与风速的匹配关系,采用基于动量-叶素理论的风力发电机组功率输出模型,结合基于调频控制过程的可靠性评估体系,提出计及风速特性的风电场容量可信度评估方法;讨论了桨叶转速、风机空气动力学特性、风速特性对风电场容量可信度的影响。算例表明所提方法能更加全面地分析不同风况条件下的风电场可信容量,并以风电场实际数据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评估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7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舟丹;;储能技术的研究引起各国重视[J];中外能源;2012年02期
2 薛辰;;储能,还在黎明前徘徊[J];风能;2012年04期
3 ;欧盟加速研发高性能锂离子储能技术预标准化[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5期
4 ;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将于5月在京举行[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5 ;《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征订启事[J];电源学报;2013年06期
6 俞振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19期
7 张海梁;孙婉胜;;储能电站在智能配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4期
8 胡丹;;浅谈先进储能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Z2期
9 陈玉和;;储能技术发展概况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2年03期
10 王秀琴;;储能电站的大容量储能方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时杰;;储能技术——一种在未来电气工程学科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2013年储能技术研发动态[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4年第3期)[C];2014年
3 王文亮;秦明;刘卫;;大规模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4 张建兴;;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王保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储能产业发展[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6 鄂宝民;黄旭;庞立军;陈昀;支伟;;先进储能技术在环渤海风电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关于组织编撰《中国储能年鉴》的通知[A];储能的价值与使命——2011首届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峰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来小康;;储能技术的近期研究工作[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祖平;刘思革;梁惠施;;电力储能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陈静思;“储能产业应纳入新能源规划”[N];东方早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房田甜 实习记者 董乐;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朔:“不能评断哪种储能技术前景最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本报记者 梁宵;资本加单储能待补贴[N];中国经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段逸倩;储能下一步:商业化[N];中国电力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荣;我国储能产业发展面临四大制约[N];中国证券报;2012年
6 记者 陈其珏;储能产业6000亿市场有待撬动[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MEB记者 张兰;2012储能国际峰会探讨储能商业模式[N];机电商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吴松;储能产业起步 商业模式有待突破[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主持 中国电力报社《电气周刊》编辑部主任兼主编 路晓冰;我国储能产业大规模应用为时尚早[N];中国电力报;2012年
10 王明冲 红炜 李伟;“系统”理念成就储能明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熙;大规模储能与风力发电协调优化运行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陈中;级联H桥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胜永;基于风/光发电系统的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喻科;面向储能应用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D];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
5 梁琛;计及风速特性的电力系统动态可靠性评估及其在储能配置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6 闫晓磊;储能飞轮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武震;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于雅莉;储能飞轮动发一体机电磁关键问题及温度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张野;微网中电池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王姝;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时的协调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尚;实现风电场自律的调控与配置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永旭;计及储能的风电场可靠性评估[D];山东大学;2015年
3 黄腾;集中充电站电池储能系统并网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吴小刚;配网储能系统的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刘大川;基于脆弱性理论的主动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胡鹏;储能电站监测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田吉鹏;基于混合储能的双馈风机运行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胡志远;基于储能的风电功率平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林阿依;屋顶光伏与储能一体化发电系统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张峰;高压级联储能功率转换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0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7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