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用于电化学储能的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18:24

  本文关键词:用于电化学储能的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化学储能 热剥离石墨烯 石墨烯气凝胶 木质纤维素 纳米复合材料


【摘要】:为应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储能体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了发展高性能的电化学储能体系,科学家们在电极材料的研究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依赖于不同的尺寸和表面形态,碳纳米材料在形貌、导电性、光学及机械性能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因此,碳纳米材料和碳纳米复合材料在高效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发展中开创一个新的领域。本论文中,以廉价的氧化石墨和木质纤维素作为原材料,制备了不同结构的三维多孔碳材料,进一步利用多孔碳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能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氧化石墨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及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因此,以氧化石墨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目前石墨烯领域的研究热点。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高分子材料,其绿色、可再生,是理想的碳材料前驱物。因此,氧化石墨和木质纤维素是制备碳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原料。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木质纤维素纸基非对称超级电容器。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制作的纤维素纸碳化得到碳化纤维素纸。碳化纤维素纸保留了纤维素纸的结构,并且由于原纤维素的固有结构和碳化分解作用,使其具有多孔结构和比较高的比表面积(510m2g-1)。将其用作自支撑的超级电容器电极,在20 mV s-1的扫描速度时,比电容为84.5 F g-1。碳化纤维素还是很好的载体材料,具有柔韧性。为扩大其电化学窗口,增加能量密度,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纳米氧化锰负载到碳化纤维素纸碳纤维的表面,制备得到碳化纤维素/二氧化锰复合材料。以碳化纤维素纸为负极,碳化纤维素/二氧化锰复合材料为正极,得到了低成本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其电压范围扩大到1.6 V,并且具有10.59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2)介孔氧化铁/热剥离石墨烯复合材料(MIO/GN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氧化石墨为原料,采用高温快速还原的方法制备热剥离石墨烯。热剥离石墨烯由多层石墨烯组成,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并在微米尺度形成三维导电网络。使用溶液挥发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将介孔氧化铁纳米膜直接负载到热剥离石墨烯纳米片层,制备得到介孔氧化铁/热剥离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片层与介孔氧化铁通过共价键紧紧结合,从而将氧化铁束缚在石墨烯三维网络内,有效地缓解氧化铁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产生的纵向应力;另一方面,介孔氧化铁中的介孔还能为氧化铁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提供空间,缓解其横向应力。两个方面的应力缓解可以防止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粉碎问题,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将氧化铁介孔氧化铁/热剥离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在10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0圈无容量衰减。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以达到1000 mAh g-1。将复合材料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时,首圈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103 mAh g-1和535 mAh g-1,经过200次循环之后,其容量仍然可以保持在400 mAh g-1,没有明显的容量衰减。3)石墨烯气凝胶/硫复合材料(GA/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氧化石墨为原料,采用水热反应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的方法制备了三维多孔石墨烯气凝胶。分别采用溶液挥发诱导和蒸气负载的方法将硫负载到石墨烯气凝胶碳骨架内,制备得到石墨烯气凝胶/硫复合材料。石墨烯气凝胶的高比表面积及表面的含氧基团有利于硫的大比例负载,缓解硫的体积形变应力,吸附多硫化物并缓解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三维石墨烯气凝胶中由石墨烯片层堆积形成的孔道也能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锂硫电池性能。溶液挥发诱导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作硫正极测试时,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首圈容量为1260 mAh g-11,经过100个循环,容量仍然能保持到840 mAh g-1.将复合材料直接作自支撑电极,同样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00 mA g-1时,比容量为1257 mAh g-1,经过100次的循环,比容量仍然高达 848 mAh g-1,只有32%的衰减。蒸汽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作硫正极测试时,首次放电容量为1476.3 mAh g-1,经过50个循环的充放电之后的容量仍然有872.2 mAh g-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TM53;TM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洪宾;LiFePO_4/C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杨慧;基于溶剂浇铸法和沉积法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D];上海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5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75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