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复杂环境下蛋白质结构、功能与稳定性的NMR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18:33

  本文关键词:复杂环境下蛋白质结构、功能与稳定性的NMR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核磁共振 拥挤环境 限域环境 稳定性 反胶束 环境效应


【摘要】:细胞环境极其复杂,大分子拥挤、空间上的限域以及弱相互作用普遍存在。蛋白质发挥功能的天然细胞环境很可能会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核磁共振能够在原子分辨率上提供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信息。NMR能够在溶液状态下研究拥挤、限域等环境效应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我们运用NMR研究反胶束模拟的限域环境对多结构域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并利用19F NMR方法研究拥挤以及限域环境对KH1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反胶束限域环境影响了多结构域蛋白的结构。蛋白质限域不仅是细胞内包括伴侣蛋白腔内蛋白质的折叠与错误折叠、核糖体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易位子内蛋白质的运输等生物过程的关键因素;同样在药物运输、酶萃取与恢复以及治疗药物的保护等工业应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限域环境对多结构域蛋白结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我们利用NMR方法研究了反胶束限域环境对多结构域蛋白钙调蛋白以及其复合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域不会影响多结构域蛋白复合物holoCaM-MLCK的结构;该复合物在稀溶液中形成紧凑刚性结构。多结构域蛋白holoCaM在稀溶液中形成伸展的结构,限域会促使holoCaM形成紧凑的结构,结构域之间存在着接触。除了结构域第四个螺旋的取向有一些差异外,N端与C端结构域的整体结构与稀溶液中伸展构象的结构域结构类似。反胶束限域环境改变了 holoCaM功能。我们通过holoCaM的1H-15N HSQC滴定实验研究限域所引起的结构上变化对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域环境改变了 holoCaM的功能:holoCaM在稀溶液中可以和MLCK、AcN19以及somatostatin结合;在反胶束中只能与MLCK和AcN19结合。虽然亲和力显著不同,但holoCaM在稀溶液中和MLCK以及AcN19结合后各自形成紧凑的结构。CaM-somatostatin复合物的PCS和RDC数据表明该复合物结主要以伸展的构象存在。结构上的差异暗示holoCaM在反胶束中结合MLCK和AcN19,而不结合somatostatin很有可能是体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结合力强弱来决定。与holoCaM的紧凑结构相比,CaM-somatostatin复合物的伸展构象占据更大的空间。由于反胶束内的有限空间,holoCaM倾向于自己形成紧凑结构,而不是和somatostatin相互作用。复杂环境下KH1蛋白折叠以及结合的热力学。细胞内蛋白质的折叠与结合通常发生在拥挤以及限域的环境内。已有的研究表明拥挤和限域环境会改变蛋白质的稳定性,但是对同一个蛋白在不同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的全面性分析研究很少。我们运用19F NMR研究了拥挤环境和限域环境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H1在拥挤试剂中稳定性增加,熵值减小而焓值减小。拥挤试剂的单体(sucrose、EG、glucose)比其多聚物(ficoll 70、PEG 200、dextran 70)更能稳定蛋白质,蛋白质在拥挤试剂单体中比在多聚体中熵值更大而焓值更小,这与大分子拥挤的理论相违背。KH1在反胶束中稳定性降低,是焓值增加而熵值也增加的。我们的结果与硬核排阻体积理论预测的结果完全相违背。蛋白质和反胶束内表面的化学相互作用可能起作用,这种化学相互作用的几何性很有可能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利用NMR研究了复杂环境对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影响。我们认为细胞很有可能利用环境效应来调控蛋白质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辉;陈复生;赵俊廷;;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7年02期

2 李润洁;布冠好;陈复生;徐卫河;;反胶束体系中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2年10期

3 郭珍;陈复生;高艳秀;方志锋;王萌蕾;李蒙;李润洁;;反胶束后萃蛋白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2年05期

4 杨颖莹;布冠好;陈复生;廖志雄;;不同反胶束体系特性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2年12期

5 赵国华,周文斌;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1998年04期

6 张东方,初志战,黄卓烈,何勇虎,朱磊;反胶束体系的光密度与酶活性测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杨振强;谢文磊;李海涛;胡宗泰;;反胶束体系下酶催化反应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6年01期

8 赵晓燕;陈复生;薛文通;;不同反胶束体系提取大豆蛋白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4期

9 郭晓歌;赵俊廷;;反胶束萃取氨基酸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7年10期

10 马宁;谢文磊;;酶在反胶束体系中应用[J];粮食与油脂;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楠;范俊宝;项瑾;陈杰;梁毅;;反胶束体系中纤维素酶结构与功能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刘节华;程四清;张建玲;冯晓颖;杨冠英;韩布兴;;超临界CO_2中以离子液体为微环境的反胶束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王丹;黄锡荣;张文娟;曲音波;高培基;;蛋白变性剂诱导反胶束中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涨落[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齐利民;;胶束体系在仿生材料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韩玉淳;褚莹;王元鸿;刘景林;吕忠贤;吴子生;;DBSA反胶束体系中脂肪酶催化合成己酸己酯[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时冬梅;陈复生;刘海远;武秋颖;;蛋白酶对反胶束体系前萃率规律影响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吴立新;;杂化超分子反胶束:新的构筑基元、溶液自组装与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悦菊;张建玲;张超星;李伟;冯晓颖;刘节华;韩布兴;;超临界CO_2/卵磷脂反胶束体系中合成Pt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陈霖杰;曹学军;;用乙醇消除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萃取过程中蛋白质的变性失活[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李泉;翁诗甫;吴瑾光;;AOT与NaDEHP混合反胶束体系的FTIR研究[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成凯;复杂环境下蛋白质结构、功能与稳定性的NMR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7年

2 张芸;新型反胶束介质中酶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于艳春;反胶束和高能体系的实验、QM和MD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莫尊理;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及三元复合材料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万涛;二氧化钛—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亚;水合物在反胶束体系中的生成特性及对反胶束含水量的影响机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2 刘经伟;反胶束中糖化酶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3 董树杰;氨基酸的反胶束水合萃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建超;压缩二氧化碳对无机盐水溶液在反胶束中溶解性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光胜;反胶束萃取对大豆蛋白组成与功能特性影响机制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6 范紫权;反胶束萃取法从大豆豆渣分离萃取蛋白及油脂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李其昌;反胶束技术分离榛仁蛋白和油脂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楚洁;反胶束法萃取竹豆蛋白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欢;反胶束中漆酶催化降解愈创木酚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林明祥;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分子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88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88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