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微液膜对微通道流动沸腾影响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02:24

  本文关键词:微液膜对微通道流动沸腾影响机理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 流动沸腾 液膜厚度 瞬态测量 不稳定性


【摘要】:微型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微型器件超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微尺度相变换热由于其具有相变换热能力强、换热比面积大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激光、微电子、动力、空间及MEMS等新技术领域中。然而现有的微尺度相变换热研究结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微尺度相变传热机理的认识存在分歧,缺乏普适性的换热理论模型,此外,微尺度相变换热中普遍存在的不稳定性问题制约着微通道冷却技术的发展,亟需对不稳定性发生的机理和规律开展深入研究,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微尺度条件下,薄液膜蒸发换热对流动沸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微通道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由汽泡急速成长引起的压力波动引发,从根本上取决于汽泡沿微通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薄液膜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因此,本文以研究微尺度液膜的传热和流动机理为途径,旨在阐明微通道(微槽、微管)内流动沸腾的传热过程和不稳定性现象的发生机理,并量化相关规律。本文首先对常温条件下微尺度气液两相流的底层液膜厚度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水、乙醇、FC-72作为工质,使其流过内径分别为0.5 mm和0.75 mm的石英玻璃管,采用激光共聚焦位移计测量了液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可视化实验探究微管内部流型以及气泡速度。得到了气泡速度、相对滑移速度、空泡份额、汽塞/液塞长度等与液膜厚度的相互关系,滑移速度、液膜厚度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基于Taylor流流体动力学本文开发了表面张力和粘度物性在线测量的新方法。微通道流动沸腾是一个瞬态变化的现象,其换热系数也随汽泡的生长、脱离及液体的再润湿等过程不断发生改变。为揭示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本文改进了微通道流动沸腾测量技术,采用可视化、液膜厚度、局部壁面温度和进出口压降同步、瞬态测量的手段,使空间分辨率达到20 μm,液膜厚度、压力、温度等信号的响应时间达到1ms。实验以去离子水为流体工质,微通道内径为0.94 mm,热流密度范围在20~120kW/m2,质量流量范围在50~400kg/m2s。通过对微通道壁面涂覆氧化铟锡(ITO)来实现壁面均匀加热以及可视化研究。采用激光共聚焦位移计测量了微通道流动沸腾过程中液膜厚度的瞬态变化,得到了液膜厚度瞬态分布图,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液膜厚度的动力学变化模型。微通道流动沸腾底层微液膜蒸发对换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通道流动沸腾可视化实验,定量研究了汽泡成长过程中瞬态液膜厚度,同时测量壁面瞬态温度分布,瞬态进出口压力分布;从而得到了换热系数、压降等在汽泡核化、生长、脱离等各个阶段的瞬态变化。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汽泡成长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阐述了微通道流动沸腾不稳定性机理。最后,本文在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三区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微通道流动沸腾下的换热机理模型。理论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低热流密度下液塞区对流换热和薄液膜蒸发换热机理共同促进了换热系数的提高,而高热流密度下干涸区时间增加使换热系数降低。改进后的瞬态换热理论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变化规趋势,并能更好地反映实验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博峰;姜茂;闫鹏;;流动沸腾核态抑制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8年09期

2 肖波齐;;过冷流动沸腾分形特性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邵雪锋;李祥东;汪荣顺;;液氮流动沸腾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低温工程;2011年04期

4 彭晓峰,王补宣;微型槽内流动沸腾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年03期

5 颜晓虹;唐大伟;王际辉;;利用红外温度测量方式预测微管内流动沸腾流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6 丁国忠;黄素逸;苏顺玉;舒水明;;环形狭缝通道中流动沸腾干涸点的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姜茂;白博峰;;流动沸腾空穴核化机理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8 付鑫;齐守良;张鹏;王如竹;;小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的可视化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9 魏敬华;潘良明;徐建军;黄彦平;;附加惯性力作用下竖直矩形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10 刘传成;阎昌琪;孙立成;陈炳德;幸奠川;;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阻力实验与计算方法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鹏;齐守良;王如竹;;微细通道中液氮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高飞;公茂琼;吴剑峰;汪胜;;非共沸混合工质流动沸腾参数计算方法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林伟;徐丰;田婷婷;刘昊;;饱和流动沸腾中孤立气泡行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韩东;黄栋;高璞珍;陈勇;吕路路;;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阻力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银了飞;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泡受限行为特性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金波;低压竖直加热通道内间歇式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孙彦红;微液膜对微通道流动沸腾影响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4 颜晓虹;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常威;矩形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谭鲁志;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付鑫;微细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热物理特性与机理的可视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林曦鹏;PDMS微槽道内微加热片表面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9 郭雷;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孙岩;微/小通道内微多孔表面流动沸腾传热强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冲;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及CHF点的实验与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6年

2 何斌;R134a在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3 谢鸣宇;不同表面能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研究及动态响应特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晓花;动力型热管内R134a流动沸腾过程的特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刘伟;非均匀加热条件下螺旋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D];重庆大学;2016年

6 王宇飞;水平管内流动沸腾不稳定性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王硕;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索罗(Mungai Solomon Kinuthia);电镀微孔表面对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刘传成;摇摆运动下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阻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王欣;沿程加热虹吸泵内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90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90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