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聚硅氧烷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制备与自组装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7:16

  本文关键词:聚硅氧烷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制备与自组装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侧链液晶高分子 巯基-乙烯基点击反应 自组装 选择性反射 量子点 防伪


【摘要】:聚硅氧烷液晶聚合物由于兼具小分子液晶的各向异性和高分子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在光电材料、胶黏剂、防护涂料和生物相容性材料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制备聚硅氧烷侧链液晶高分子的传统硅氢加成方法具有的两个缺点限制了其应用:一是由于使用了贵金属(Pt)作为催化剂,在后续产物纯化处理中无法将Pt完全去除;二是得到的产物实际上是马氏加成产物与反马氏加成产物的混合物,产物所体现的液晶性实际上是两种产物混合后的表现,掩盖了单一产物的具体液晶性能。近年来兴起的巯基-乙烯基点击加成反应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且高效;使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催化剂,在后续产物纯化处理中容易去除;获得的产物结构单一,均为反马氏加成产物等特点。另外,针对给国家、团体、集体、个人等造成重大干扰和损失的以及以欺骗为目的、且未经所有权人准许而进行仿制或复制的活动,采取简便、易用、高效的防范性措施以保障今日飞速发展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能够对电、光、热、磁等多种外界刺激产生响应的液晶材料,被公认为下一代最具竞争力的防伪材料之一。本文正是着眼于巯基-乙烯基点击反应的优点和液晶材料在防伪领域应用的优势,设计和制备了基于聚[3-巯丙基甲基硅氧烷](PMMS)主链的两种系列的液晶高分子,以及基于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主链的线性硅氧烷四聚体。细致而系统地研究了液晶基元分子结构、液晶基元之间摩尔比例变化、侧链尾端极性基团和主链分子结构等对所得液晶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和凝聚态结构的影响关系及演变规律,并初步探索了所得硅氧烷液晶聚合物作为防伪材料的防伪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巯基-乙烯基点击加成反应,设计和制备了基于含有胆甾基的手性侧链和含有甲氧基端基的非手性单体4-烯丙氧基苯甲酸4-甲氧基苯酚酯(M2)摩尔比例不同的一系列聚硅氧烷侧链热致双向液晶高分子PMMS-M2-X。此系列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和凝聚态结构取决于体系中非手性侧链和手性侧链的摩尔比例。并且当M2摩尔含量分别为0.90或0.10时,具有微相分离特征的层状结构在低温温域形成。说明在此系列液晶高分子的均聚物中,少量任一单体的引入将会破坏原有结构的规整性。(2)利用巯基-乙烯基点击加成反应,设计和制备了基于含有胆甾基的手性单体4-烯丙氧基苯甲酸胆甾醇酯(M1)和含有极性氰基端基的非手性单体4-烯丙氧基苯甲酸4-氰基苯酚酯(M3)摩尔比例不同的一系列聚硅氧烷侧链热致双向液晶高分子PMMS-M3-X。不同于上述非手性侧链中含有甲氧基端基的系列聚合物PMMS-M2-X,由于末端氰基基团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此系列液晶聚合物在整个液晶温域范围仅自组装形成了插入近晶A相,其层间距由含有强极性氰基基团的非手性侧链主导,而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和刚性的胆甾基手性侧链摩尔含量增加仅仅扩大了层内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3)通过硅氢加成反应设计和制备了基于含有胆甾基的手性单体4-烯丙氧基苯甲酸胆甾醇酯(M1)和含有甲氧基端基的非手性单体4-烯丙氧基苯甲酸4-甲氧基苯酚酯(M2)摩尔比例不同的线性聚硅氧烷四聚体PS4-M2-X。此系列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和凝聚态结构同样取决于体系中非手性侧链和手性侧链的摩尔比例。与具有相同侧链结构、相同聚合度的环硅氧烷四聚体相比,此系列线性高手性四聚体中并没有发育出蓝相(BP)结构,说明环硅氧烷环的张力是诱导BP相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具有较高聚合度以及较长柔性连接基团的系列聚合物PMMS-M2-X相比,该系列聚合物并没有发育出高级有序的近晶E相结构,说明较长的主链和柔性间隔基团有利于形成更加规整有序的空间结构。随手性含量的增加,首次观察到具有胆甾相的手性四聚体在TCh-I附近选择性中心反射波长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反常表现。(4)结合量子点材料,初步探索了液晶聚合物作为防伪材料的一线、二线以及三线防伪性能。通过叠加QDs(CdSe/ZnS)/丙烯酸酯类高分子光致发光薄膜(QDs Matrix)与PS4-M1B-0.30/R811复合胆甾相薄膜(CLCFs),得到CLCFs位于顶层、QDsMatrix位于底层的具有多重防伪特性的复合薄膜。其防伪效果由如下方式实现:利用胆甾相液晶角异色和温敏变色的现象,成功实现了一线防伪效果;利用胆甾相液晶的圆偏振变色现象,实现二线防伪效果;利用不同温度下CLCFs的选择性中心反射波长和QDsMatrix的光致发光峰之间相对位置的不同所导致的荧光发射波谱的变化或观察到的荧光图案的不同,实现了三线防伪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753.2;O634.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臻,张浩力,力虎林;偶氮苯衍生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自组装行为[J];物理化学学报;1999年07期

2 陈光明,马永梅,漆宗能;聚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自组装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3 冯倩,蔡继业,王彬,曾谷城,刘美莉,汪晨熙;原子力显微术对透明质酸自组装行为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1期

4 张二琴;柴云;张普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J];广州化工;2010年10期

5 黎淳昭,张炜程,周鹏,杜福胜,李子臣,李福绵;末端含C_(60)单链窄分子量分布高分子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J];高分子学报;2001年04期

6 李杰;柴云;张普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离子液体中的自组装行为[J];化学研究;2010年04期

7 章苏宁;张健;贺振颖;;聚肽-壳聚糖复合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11期

8 林美玉;李莉;邱枫;杨玉良;;电解质对带电磷脂自组装行为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7年14期

9 曾尔曼;杨雪慧;陈丹梅;申丙星;李燕杰;董炎明;;壳寡糖和聚丙烯酸的自组装行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10 崔运启;张二琴;张普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离子液体中的自组装行为[J];广东化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倩;刘玲蓉;周志敏;张其清;;N-脱氧胆酰基氨基葡萄糖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的初步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道勇;;粒子的结构可变形性对其自组装行为的影响[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3 许小丁;陈荆晓;张先正;卓仁禧;;含有硼酸的小分子多肽的自组装行为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4 肖雪清;白卫斌;林金火;;聚萘醚的制备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5 杨志方;王小涛;廖永贵;解孝林;;苯胺四聚体-聚乙二醇600-苯胺四聚体的合成、表征及自组装行为[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杨永安;袁立华;冯文;邹树良;胡晋川;贺有周;高榕钊;;环[6]芳酰胺自组装行为的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董岸杰;张世锋;刘敏;邓联东;;两性聚氨酯和磷脂自组装行为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洋;钟雪丽;彭李超;张普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离子液体中自组装行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许江平;王志达;于海州;朱雨田;姜伟;;剪切流场对复杂高分子体系自组装行为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占伟;贾晓溪;孙昭艳;吕中元;;剪切作用对软碟状粒子多级自组装行为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文铸;4D列印技术:神奇材料或可自动变形[N];中国纺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姚雯还;聚硅氧烷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制备与自组装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2 王莹;半交联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莉莉;聚肽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梁蓬霞;中位取代卟啉的合成、光电性能及自组装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小兵;Coil-Rod-Coil型低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建勋;双子型两亲性多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4年

7 江倩;新型两亲性甾族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李洋;补丁粒子在稀溶液中多级自组装行为的布朗动力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梅;在液/液界面上制备复合微纳米结构[D];山东大学;2015年

2 林岱;葛根芩连汤药材蛋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3 贺小燕;甘草蛋白自组装行为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4 曹严方;基于丙氨酸的四肽衍生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代林林;硫酸水解法纳米纤维素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郭超;炔烃衍生物在二维表/界面的自组装行为及其表面光化学反应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7 吴鹏超;寡聚乙二醇侧链修饰的树状分子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王伟毛;环境响应性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张璇;表面活性剂功能化金纳米棒在生物识别中的应用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吕昊;纳米粒子及金属离子与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3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3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f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