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制备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效转化
本文关键词:设计制备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效转化
更多相关文章: 多相催化材料 超疏水 多级孔沸石 核壳结构 稳定性
【摘要】:石化资源日益紧缺,而生物质资源因其储量巨大,可持续获得,污染小,可用于生产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宗化工原料等诸多优点成为最好的替代资源。生物质转化的途径主要包括生物质原料热解为生物油或者合成气,生物质降解为平台分子以及平台分子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等方式。其中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通过平台分子的转化实现,这种平台分子的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缺少高效的催化材料,因为生物质平台分子往往具有非常高的分子量与氧含量,使得生物质转化需要的催化材料不同于传统的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目前主要的平台化合物转化途径是采用酶催化或均相催化体系得到目标产物,但是酶催化体系投入费用较高、对设备的要求高,同时存在废液处理等问题,往往达不到生物质转化要求的工业标准。均相反应体系往往需要可溶解的酸、碱、盐为催化材料,不但对设备有腐蚀作用,而且催化材料很难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增加了催化材料的成本以及后续的污染物处理问题,也增加了产物提纯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开发出新型多相催化材料。当前,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多相催化材料用于催化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的转化反应,但是大部分存在选择性与活性不高、稳定性不好等问题,使得这些催化材料无法大规模应用。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各种策略设计制备多相催化材料以提高它们在生物质转化反应中的性能。针对具体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从设计多相催化材料的角度出发,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调控催化材料的浸润性,制备了超疏水的多孔固体酸催化材料,提高了其在脱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2)调控纳米颗粒与载体间的协同作用,制备了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乙酰丙酸加氢-胺化催化材料;(3)制备了具有较高生物质转化性能的介孔沸石并探究了其高活性的原因;(4)通过设计特殊结构的催化材料,进而合成了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沸石包裹金属纳米颗粒催化材料并将其用于催化生物乙醇氧化反应,后续拓展了这类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脱水反应是生物质转化过程中降低底物氧含量的重要途径,一般采用液体酸或固体酸为催化材料。常用的酸性多相催化材料多为离子交换树脂,但是这类催化材料比较亲水,比表面积较小,活性不高。疏水性的大表面积催化材料应该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第二章中通过溶剂热以及离子交换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丰富介孔的超疏水固体酸催化材料(P-SO3H)该催化材料在催化山梨醇脱水反应中给出了比传统的磺化树脂(Amberlyst-15)更高的活性。更为重要的是,P-S03H催化材料具有比Amberlyst-15催化材料更高的稳定性,氮气吸附和酸量测定表明,Amberlyst-15催化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结构的坍塌和大量的酸中心流失,而P-SO3H则相对比较稳定。这是第二章的研究内容。生物质平台分子大多数具有多个官能团,活性较高,非常容易发生副反应。例如,在用乙酰丙酸为底物经过加氢-胺化反应制吡咯烷酮过程中,为了减少底物直接加氢这一副反应往往采Au、Pt等催化材料作为活性中心,而工业中常用的高活性的Pd催化材料则因为其加氢能力过强而很少采用。考虑到Pd具有比Au和Pt更低的市场价格和更高的活性,如果能开发出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Pd催化材料用于这一反应将非常有应用前景。第三章研究了加氢-胺化反应,该反应首先发生胺化反应,然后加氢得到吡咯烷酮产物,而主要的副反应是底物直接加氢。如果可以提升胺化反应的速率,就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因此,本文设计了 Lewis载体负载Pd的Pd/Zr02催化材料并将其用于催化乙酰丙酸加氢-胺化反应。结果发现,该催化材料不但具有Pd催化材料的高活性,同时也有非常高的选择性,这主要是因为载体具有较强的Lewis酸性,可以催化乙酰丙酸优先与有机胺反应,进而抑制了乙酰丙酸的直接加氢。另外,Pd/ZrO2催化材料也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即使循环使用六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并且每次的初始反应速率相当。这种优异的催化性能使得Pd/Zr02催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沸石因其具有开放的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可以调控的酸位点而在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生物质平台化合物转化过程中,底物因为官能团过多而往往会发生聚合、碳化等副反应,堵塞沸石的孔道,因此采用介孔沸石来催化生物质转化以提高活性和寿命。但是,提高活性的机理仍然不是很明晰。论文第四章通过后处理的方法合成具有丰富介孔的Sn-Beta催化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微孔沸石,多级孔沸石在催化葡萄糖制乳酸甲酯反应中给出了非常高的活性和底物选择性。通过动力学研究发现多级孔沸石可以更快地转化葡萄糖为三碳糖中间体,这一步被认为是反应的决速步骤,因为该反应的过渡态是葡萄糖与Sn位点形成六元环结构,空阻较大。另外,这些材料也显示出了优异的稳定性。多相催化领域中为了提高负载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通常尽量降低纳米颗粒的粒径。但是越小的纳米颗粒表面能越高,在反应过程中越容易聚集烧结形成大的纳米颗粒而导致催化材料失活,因此制备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材料始终是多相催化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平台化合物转化过程中往往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水存在,是比较苛刻的水热条件。众所周知,水热条件对于多相催化材料的稳定性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传统的负载型金属催化材料在这种反应条件下容易发生纳米颗粒的烧结和流失。针对这一情况,开发出了沸石包裹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材料,被沸石包裹后,金属纳米颗粒之间被分隔开来,这使得该催化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烧结能力。本论文中第五章中描述了通过固相合成和晶种法合成了沸石包裹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材料,在高温焙烧后催化材料的纳米颗粒大小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沸石具有均匀的周期性的微孔孔道,这种孔道可以用来筛分不同大小的底物分子,在使用不同大小的分子混合后作为底物时,发现只有较小的分子可以被选择性地转化掉,而较大的底物分子则不会反应。将这种催化材料用于催化氧化生物乙醇,给出了非常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随后将这种催化材料拓展到其它沸石和其它金属,这些催化材料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烧结性能,并在硝基苯选择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选择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3.36;TK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树新,郁章玉,秦永宁;纳米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戴磊;龙柱;;纸质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纸和造纸;2011年09期
4 ;中美纳米催化材料报告会在上师大举行[J];化学世界;2012年04期
5 陈冀胜;;防化科技发展的若干新领域[J];化工时刊;1990年07期
6 胡长文,贺庆林,王恩波;多酸型层柱催化材料[J];大学化学;1997年01期
7 姚楠,熊国兴,盛世善,何鸣元,杨维慎;溶胶凝胶法制备中孔分布集中的氧化铝催化材料[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S1期
8 蒙根;许中强;朱海燕;;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在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工业催化;2011年03期
9 王珍珍;翟尚儒;翟滨;肖作毅;安庆大;;基于对硝基苯酚还原模型反应的纳米金催化材料[J];化学进展;2014年Z1期
10 童东绅;夏厚胜;周春晖;;蒙皂族粘土基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催化作用[J];催化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彬;张海燕;孟祥举;肖丰收;;环境友好路线合成沸石催化材料[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冠忠;郭耘;王艳芹;龚学庆;郭杨龙;;稀土氧化物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谢在库;;多孔催化材料创新及其在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鲁华;翁端;吴晓东;丁红梅;沈美庆;;浅谈稀土纳米催化材料的评价技术[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曹荣;;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负载纳米钯高效催化材料[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谭青峰;范煜;石冈;鲍晓军;;由Y沸石前驱体在高岭土上原位晶化合成复合孔道催化材料[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亭;李平;余希立;周静红;隋志军;;纳米碳纤维/碳毡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志智;徐志扬;李研;马波;范峰;张海娟;张喜文;凌凤香;;新型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9 林凯峰;姜艳秋;陈娜;许宪祝;;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探索[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宏晔;孙振宇;谢芸;刘志敏;;可控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材料的绿色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福弟;上海石化院承担的新型多孔催化材料创制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4年
2 钟希;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进展(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3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电催化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N];广东科技报;2014年
4 姚燕燕;我国加快稀土环保催化材料开发[N];中国化工报;2004年
5 于生;酯化反应催化新体系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我国合成出新催化材料并发现其液固相转变催化体系[N];科技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樊丽萍;引进海归,从“单兵”到团队[N];文汇报;2012年
8 崔晋;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研究及应用获进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9 钟希;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进展(二)[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陈丹江;用技术“催化”煤化工示范工程[N];中国化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昆;电解析气催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于洁玫;纳米TiO_2调制结构对表面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婷婷;含铋氧化物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D];湖南大学;2015年
4 温昕;高分子基金属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D];河北大学;2015年
5 过家好;新型非铂微纳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在新能源器件中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建;设计制备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效转化[D];浙江大学;2017年
7 张义华;钛基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和选择氧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林凯峰;具有高氧化活性的介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与催化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f ;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组装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洪林;钛硅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负载型TiO_2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侯和婷;多孔铜铈基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阎军磊;具有MOFs壳层磁性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赵颖;氧化石墨烯基稀土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宗鑫;贵金属负载型纳米纤维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徐伟杰;负载型Pd催化材料的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增强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大学;2016年
7 史蒂超;新型Bi基异质结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李英俊;异质结纳米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9 张春阳;应用于ZnO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催化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新疆大学;2016年
10 韩剑;新型铜系催化材料的构建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1306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