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1 06:00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性能 锂离子 电池 负极 材料 设计 研究


【摘要】:锂离子电池由于拥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较长的循环寿命而在移动设备,电动汽车以及智能器件领域受到较大关注。但是,商用的石墨负极材料由于其较低的理论比容量(372mAhg-1)而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高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高倍率性能的替代品是急需的。基于二氧化锡的负极材料由于拥有较高的质量比容量(1494mAh g-1),较高的丰度而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石墨负极的下一代新型负极材料之一。然而锡基材料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超过300%的体积膨胀而导致电极的粉化,从而进一步导致电池容量的衰减直至坏死。科研工作者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努力。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材料纳米化。因为纳米电极不仅可以缩短锂离子的迁移路程而且可以使得Sn + 2Li2O(?)Sn02 + 4Li+ + 4e-这一反应变得可逆。这一反应的可逆直接将二氧化锡的理论比容量从781 mAh g-1提升到了 1494 mAh g-1。另外,将二氧化锡与碳系材料进行复合也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方法。在本论文的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石榴型锡碳复合材料来改善二氧化锡负极材料膨胀带来的问题。这一改进结构拥有着极高的能量密度(928 mAh g-1)。并且在2 Ag-1的大电流条件下也可以获得1000次循环91%的容量保持率(853-779 mAh g-1)。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合成了蜂巢状二氧化锡@石墨烯复合结构。我们将二氧化锡纳米结晶嵌于三维石墨烯结构中。纳米二氧化锡结晶的膨胀都被三维石墨烯结构所吸收。并且在200次循环之后仍然能保有1090 mAh g-1的容量。并且,在更高的电流5 Ag-1的条件下还能保有491 mAh g-1的比容量。虽然新型负极材料膨胀的问题可以通过将材料纳米化以及与碳系材料的复合来解决,但是纳米材料压不紧以及这类新型材料低首效率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利用高分子冷加工的方法来改善纳米材料压实密度低的问题。通过这一方法我们获得了高密度的锡碳复合负极材料。其密度提高到了 3.14 g cm3(块状)以及1.93 gcm3(粉末状)。针对首效率低的问题,我们也设计了原电池的方法来做了改进,通过这一方法,首次库伦效率达到了 92.7%甚至更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小英;张瑞芝;;二氧化锡涂层[J];太阳能;1983年04期

2 竺培显,韩润生,方吕昆;合成二氧化锡超微粉末新方法及产品测试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年S1期

3 姚超,汪信,吴凤芹,林西平;纳米二氧化锡导电粉体的制备[J];新技术新工艺;2004年06期

4 王道,,纪从明,孙宇宏;二氧化锡气敏基材的制备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5 魏荣慧;杜凯;巩晓阳;陈庆东;杨海滨;;液相沉淀法制备碳纤维/二氧化锡复合材料及其相关性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韩凤兰;孙强;李良学;任江涛;;微波法制取二氧化锡粉体材料[J];石油化工应用;2007年06期

7 陆小英,张瑞芝;二氧化锡选择性透过涂层对平板集热器效率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1983年03期

8 刘念;张国栋;胡玉华;;一维纳米二氧化锡的高温氧化合成机理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9 施兆顺;;湿法溶解二氧化锡透明导电膜的新工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罗为;苏达根;钟明峰;;纳米掺锑二氧化锡/水性聚氨酯复合窗膜的制备与性能[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海燕;戴洪兴;何洪;;蠕虫状介孔二氧化锡的合成及表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农永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锡中铅、铜的研究[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重有色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第八届全国锡锑冶炼及加工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汪庆卫;宁伟;蒋守宏;沈玉君;;二氧化锡电极的研究及其发展[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4 汪庆卫;宁伟;蒋守宏;沈玉君;;二氧化锡电极的研究及其发展[A];全国玻璃窑炉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娜;李大光;赵丰华;傅维勤;;二氧化锡纳/微米结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刘畅;匡勤;谢兆雄;郑兰荪;;不同贵金属负载的二氧化锡纳米八面体的气敏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陈帅;齐利民;;二氧化锡纳米棒阵列的可控合成及其高倍率锂电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陈帅;齐利民;;二氧化锡介晶纳米棒阵列及其复合结构的可控合成与锂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9 宗福建;李立君;崔晓东;马洪磊;马瑾;张锡健;计峰;肖洪地;;二氧化锡纳米线的生长机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10 李蕾;曲风玉;;分子筛模板法合成二氧化锡介孔材料及其气敏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王梦亚;多层次纤维结构的锡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万远鑫;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4 蔡昊;基于泡沫镍三维网络基底的敏感材料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汪庆卫;稀土掺杂二氧化锡陶瓷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王磊;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扩展[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管越;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夏鑫;二氧化锡纳米纤维结构构建及其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9 江名喜;配合—水热氧化法合成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粉末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甘露;纳米二氧化锡气敏薄膜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宇曦;负载型二氧化锡基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甲醇电氧化催化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许旺旺;SnO_2/导电聚合物异质结构纳米棒阵列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李颖;氧化锑锡(ATO)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史雅琪;聚苯胺及其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蒋建忠;三维石墨烯基氧化锡多元复合材料的锂电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汪文峰;二氧化锡—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5年

7 陈程;氟磷共掺杂二氧化锡(FPTO)导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张硕;二氧化锡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量子点敏化光伏电池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琳;NO在洁净及掺杂Cu的SnO_2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俊超;二氧化锡与伽马氧化铝纳米材料表面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4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14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