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焦距航空相机振动隔离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一种长焦距航空相机振动隔离技术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航空相机 振动 光学传递函数 图像退化仿真 减振系统
【摘要】:20世纪以来,航空成像与测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地形测绘、军事侦察等诸多领域。为获取地面景物的高分辨率图像和地理位置信息,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焦距越来越长,此时振动已成为影响航空相机成像质量与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某型长焦距斜视航空相机,分析了振动对相机成像质量与测量性能的影响,为提升相机动态成像性能,对振动隔离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长焦距斜视航空相机的工作原理,建立了摆扫成像过程中物点与像点间的映射关系,推导出斜视成像下振动像移模型,对线振动、角振动引起的振动像移进行分析,指出角振动(尤其是横滚轴方向的角振动)是影响相机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客观地评价振动对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建立了振动像移与系统光学传递函数间的量化关系。着重分析了正弦振动、随机振动下的动态调制传递函数,对振动引起的图像模糊程度进行评价;针对正弦振动,提出一种基于第一类贝塞尔函数的动态调制传递函数计算方法;针对随机振动,提出基于谱密度函数复现时域随机信号的动态调制传递函数数值计算方法。采用曝光时间内像移函数的一阶统计矩,对图像几何变形进行评价;分析了同等振动幅值下图像几何变形随振动频率的变化情况,指出高频振动主要导致图像模糊,低频振动引起图像几何变形。为直观地反映摆扫方向和垂直于摆扫方向上的振动像移引起的图像退化情况,根据TDICCD工作原理,建立图像退化仿真模型;指出摆扫方向上的振动引起图像拉伸或压缩,垂直于摆扫方向上的振动导致图像拖影、扭曲。依据机载惯导系统测量出的载机位置、姿态信息以及相机俯角、位角信息,根据齐次坐标变换理论和地球椭球计算理论,提出一种直接对地目标定位算法;着重分析了相机与载机间减振器角振动误差对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指出横滚轴方向角振动误差对目标定位精度影响严重,给出了提高目标定位精度的措施。结合振动环境下长焦距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分析需求,为量化分析载机随机振动、振动隔离系统、振动传递效率以及残余振动对相机成像质量的综合影响,建立了一种基于功率谱的振动隔离与成像性能分析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编写了仿真分析界面,对长焦距航空相机振动隔离与成像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为提升振动隔离性能,对相机减振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与试验。通过建立相机减振系统的振动分析模型,得出无振动耦合时减振系统刚度、阻尼以及安装间距间应满足的量化关系,为减振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减振系统具有较低的固有频率(6Hz),选用金属螺旋弹簧作为弹性支撑元件;选用可调式旋转液体阻尼器,提供附加阻尼并实现减振系统阻尼可调,对减振系统中旋转液体阻尼器的布置以及阻尼值选取给出了设计方法。采用多体系动力学分析软件分析了减振系统的频率特性和振动耦合特性。通过正弦扫频试验,对减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和传递率曲线进行测试,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随机振动试验,测试随机振动下减振系统的动态响应,测得减振系统隔振效率达到92.2%;采用自准直仪对角振动信号进行测量,分析了在不同阻尼系数下减振系统的振动耦合程度,通过调节各旋转液体阻尼器的阻尼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耦合出的角振动幅值。最后通过成像试验,验证了该减振系统可满足长焦距航空相机隔振性能要求。本论文中建立的基于功率谱的振动隔离与成像性能分析模型,可用于预估振动环境下相机的成像质量,对振动隔离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相机减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与试验,提升振动隔离性能,使得在复杂振动环境下航空相机高分辨率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V24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于秋水;潘彤;;航空相机检测系统可靠性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1期
2 许永森;田海英;惠守文;董斌;丁亚林;;国外传输型航空相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光机电信息;2010年12期
3 赵鹏;振动对航空相机成像质量影响的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1年04期
4 李开端,李英杰,赵育良,张青臣;基于多尺度分析的航空相机自动调焦系统研究[J];航空计测技术;2001年06期
5 赵育良,李开端,张青臣;利用线阵CCD实现航空相机镜头焦距的自动测量[J];航空计测技术;2002年01期
6 蒋定定,李开端,王尚强;某型航空相机的可靠性检测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年05期
7 丁亚林;;《航空相机技术》专题文章导读[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11期
8 姜伟;申德新;马宁;王立波;;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耐蚀性消光涂装方法[J];电镀与涂饰;2008年11期
9 史磊;金光;田海英;陈志超;;航空相机的自准直自动检焦方法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12期
10 耿文豹;翟林培;丁亚林;赵秀影;;航空相机的像面旋转特性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姬琪;;航空相机用动态目标发生器稳速精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韩冰;何煦;陈琦;张晓辉;;航空相机动态照相分辨率测试设备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方俊永;刘学;郑兰芬;童庆禧;;多模态航空数字相机系统研制和试验[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建东;赵育良;;海军航空侦察装备检测维护探析[A];航空装备保障技术及发展——航空装备保障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兴义;韩冰;何煦;;动态分辨率模拟检测装置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王庚旭;运八巡逻机:航拍万里海疆[N];中国国防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越;航空相机光机热分析与热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2 孟繁浩;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检焦技术在航空相机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陈志超;基于R-C系统的长焦距航空相机实时相位检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杜言鲁;一种长焦距航空相机振动隔离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5 张雪菲;状态观测器在航空相机俯角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付金宝;干扰观测器和先进控制在航空相机位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7 汪旋;基于图像处理的航空相机自准直检调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8 杨守旺;基于音圈电机驱动的航空相机像面扫描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9 白雪梅;全景航空相机动态分辨率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10 郑丽娜;航空相机高精度速高比测量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康;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航空相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玉瑶;航空相机物镜的设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范新明;轻型宽视场航空相机稳定与扫描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4 刘超;基于双向控制结构的航空相机像旋补偿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崔琳;航空相机操纵器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付饶;航空相机地面景物模拟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夏启明;航空相机动态分辨率检测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荣;基于小波网络的航空相机电源系统测试与通信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迪;宽光谱大视场航空相机无限远目标模拟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10 欧淇源;航空相机性能检测装置地面场景模拟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2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2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