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柔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24 00:04

  本文关键词:柔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应用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柔性器件 功能高分子 导电高分子 聚吡咯 超级电容器 纳米发电机


【摘要】:近年来,柔性器件因其具有柔性、轻薄等特性,在生物医学、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可穿戴设备、医用传感器、便携设备等领域广泛研究。柔性器件大多采用柔性电子技术,在弹性基底上,把刚性的微电子器件通过柔性的导线连接起来。刚性的微电子器件大大限制了器件的可变形性,且工艺比较复杂,难以适用于大规模、大面积的组装。用具有可拉伸性的有机导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柔性器件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式,但是现有的有机导电材料和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可拉伸性较差,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有待改进。本论文旨在设计合成并利用柔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直接组装柔性器件,分别是柔性驱动器、柔性超级电容器及柔性的热释电纳米发电机,研究其在能量转换、存储、和收集方面的应用。本论文对如何设计合成柔性的导电高分子及利用柔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组装柔性器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1)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合成的聚吡咯可以形成自支撑的薄膜。但聚吡咯主链的刚性共轭结构导致聚吡咯薄膜比较脆,机械性能很差,大大限制了它作为柔性电子材料的应用。之前的研究中在提升聚吡咯薄膜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但聚吡咯薄膜的强度和可拉伸性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制备高强度、柔性以及高导电性的聚吡咯薄膜,是将聚吡咯薄膜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关键。通过模拟动物真皮的动态网络结构,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多元醇-聚吡咯复合材料。多元醇与聚吡咯之间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交联形成动态网络结构,这种动态的网络结构能够帮助耗散外界施加的破坏性能量,从而大幅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多元醇-聚吡咯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多元醇的结构密切相关,其中具有四分支结构的聚乙二醇(PEE)和聚吡咯的复合物(PEE-PPy)的机械性能最为优异:PEE-PPy的拉伸强度可达125 MPa,平均断裂伸长率为75%,弹性韧性高达73 MJ/m~3,其弹性韧性超过茧丝(70 MJ/m~3)。除此之外,PEE-PPy的电导率高达115 S/cm,优于传统的聚吡咯材料。多元醇-聚吡咯复合材料的高强度、韧性、柔性和优异的导电性,使其作为柔性电子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2)第一部分中制备的多元醇-聚吡咯薄膜是一种对湿度具有灵敏响应性的聚合物。通过在湿度响应性的聚吡咯薄膜中掺入超顺磁性的磁性纳米粒子,我们设计并制备了湿度驱动的柔性"牵引机"。在外界静态磁场的控制下,这种直接用柔性功能性聚合物薄膜制备的柔性驱动器,可以有效地把蕴藏在环境湿度梯度中的化学自由能转化为机械能,并且能快速地将它本身重量5倍的货物运输到目的地。(3)伴随着轻便可移动电子器件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柔性器件的发展,作为新型储能器件,柔性超级电容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们制备的聚乙二醇600(PEG 600)掺杂的聚吡咯(PEG 600-PPy)薄膜,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既可以作为电极材料,也可同时作为集流器。因此,我们用PEG 600-PPy薄膜直接组装制备了自支撑柔性超级电容器,该器件可达到561 F/cm~3的体积比电容,并且循环稳定性很好,寿命长。器件整体的厚度只有100μm,具有超薄的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强度,在折叠弯曲等变形下,比电容值保持不变。这种用高性能导电聚吡咯直接组装所得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作为超薄柔性电子器件的储能设备。(4)利用热释电纳米发电机进行能量收集,是一种新兴的收集环境废热的有效方式。快速的温度变化是热释电纳米发电机工作的关键,但现在大多数都需要额外的机械或者电动设备来获得快速变化的温度场。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水汽驱动的自维持的热释电纳米发电机,利用水蒸汽冷凝放热和蒸发吸热导致具有热释电性能的聚偏氟乙烯材料的温度快速波动,不需要任何耗能设备即可获得快速的温度变化。该热释电纳米发电机可以有效地收集环境中的废热,获得高达145伏的输出电压,并可以持续驱动低功耗的电子器件,如电子表,并可以点亮发光二极管等。这一类能够从环境中收集能量的柔性发电机有望作为柔性供能器件获得应用,也为收集环境中废热,比如工厂或者我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废热气,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317;TM53;TM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利平;;封装型交流纳米发电机研制成功[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2 ;“只要能动,就能发电”华人科学家研制出纤维纳米发电机[J];材料工程;2008年04期

3 ;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纤维纳米发电机”[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4期

4 ;美科学家开发活体肌肉伸缩带动的纳米发电机[J];材料工程;2009年03期

5 ;纳米发电机:移动身体就可发电[J];现代职业安全;2009年05期

6 ;高性能纳米发电机研究获进展[J];技术与市场;2013年07期

7 王中林;;纳米发电机作为可持续性电源与有源传感器的商业化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3年06期

8 杨涛;;王中林小组开发出具有高电压输出的纳米发电机[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02期

9 赵安中;;王中林教授日前在东方科技论坛上再谈纳米发电机[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4期

10 ;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功率实现飞跃[J];功能材料信息;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中国研制成功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可收集海浪能量![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4年第3期)[C];2014年

2 王现英;程宏斌;郑学军;;基于ZnO纳米线的微纳能量转换器件[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3 江鹏;于爱芳;王中林;;垂直集成的氧化锌纳米发电机[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忠霞;美国华人科学家发明交流纳米发电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张忠霞;封装型交流纳米发电机问世[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记者 石玉平;我国研制出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N];中国船舶报;2014年

4 通讯员 李峥;中科院研制成功“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N];中国电力报;2014年

5 李峥巍;我国研制成功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N];中国海洋报;2014年

6 葛秋芳;借助纳米发电机,心跳都能发电[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记者 栾辉;中国科学家研制出纤维纳米发电机[N];各界导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霞;纳米发电机,小材有大用[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霞;首个可商用的纳米发电机问世[N];科技日报;2011年

10 记者媛媛;我市与美国新能源公司签订“纳米发电机项目”合作协议[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暖洋;压电发电机与摩擦电发电机对环境中微弱机械能的收集[D];兰州大学;2015年

2 苏元捷;摩擦纳米发电机设计与制备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郑有斌;基于纳米发电机的完全自供能紫外探测系统[D];兰州大学;2015年

4 成立;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供能纳米系统[D];兰州大学;2016年

5 黄涛;聚偏氟乙烯静电纺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6 顾陇;摩擦纳米发电机在声波能量收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7 梁齐杰;基于摩擦起电效应的水流能量收集与振动传感器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8 张光杰;柔性复合压电纳米发电机的性能优化与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9 锁国权;摩擦压电复合纳米发电机的基础研究及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10 高凤仙;柔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恺;PMN-PT纳米线的水热合成研究与柔性纳米发电机的制备[D];江苏大学;2015年

2 岳旭乐;基于Ag纳米线电极的ZnO纳米管/PDMS介电膜纳米发电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冷强;基于热释电、摩擦电效应的纳米发电机及其应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贺显明;基于PDMS复合膜的柔性摩擦电纳米发电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赵博;基于双面微纳尺度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胡彩霞;基于一致取向PZT纳米线/PDMS压电复合薄膜的纳米发电机[D];兰州大学;2016年

7 王欢欢;Ba(Ti_(0.8)Zr_(0.2))O_3-x(Ba_(0.7)Ca_(0.3)TiO_3压电材料的制备及减振与能量收集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程露;基于PDMS的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卢山;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源管理ASIC设计[D];重庆大学;2016年

10 雷霁雪;基于氧化锌纳米棒的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26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26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