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固体的电荷、自旋属性调控及其电解水应用
本文关键词:二维固体的电荷、自旋属性调控及其电解水应用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选取具有电催化水分解潜力的非贵金属无机固体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非贵金属电催化性能制约因素,紧扣无机固体催化剂与电催化性能构效关系中最本质的物性(晶格、电荷与自旋),通过在二维原子级薄片上构筑不同缺陷(空位,扭曲,掺杂)以期实现电催化剂三制约因素的协同增强。在此基础上对二维限域缺陷对无机电催化剂物性的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揭示对电催化性能的增强机制。本论文旨在发展一种较为普适的构筑二维限域缺陷的方法,通过先进表征给出其精细结构,提出增强电催化性能的调控机制,为实现高性能电催化电极提供理论指导和材料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CoSe_2中钴离子具有最优的电子排布,被认为有望成为贵金属基水氧化电催化剂的替代品。但是,由于暴露的电催化活性位点的不足,使得块材CoSe_2的固有电催化活性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期值。本文提出采用构建原子级厚度CoSe_2片的策略克服其固有活性位点不足的缺陷以提高CoSe_2电催化析氧的活性。正电子湮没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测试结果表明,CoSe_2原子级薄片上面形成有一定的Co空位。进而经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CoSe_2薄片上的钴空位能够扮演着电催化水氧化的活性位点,使其在碱性环境下电催化电流密度为10 mV cm~(-2)时的过电位低至0.32 V,大大优于块材参照物以及已报道的大部分钴基电催化剂。基于CoSe_2原子级薄片优异的水氧化催化性能,使其有望成为贵金属基电催化剂的高效替代品。更重要的是,本工作通过构建空位限域的二维原子级结构的有效策略为未来探索设计更为高效的新型电催化剂提供了很好的指导。2.通过改性液相剥离的方法制备了具有1 nm厚的Co3S4纳米片。通过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可视化地观察到合成的薄片的原子排布,从而得出所合成的超薄纳米片只暴露出八面体配位的Co~(3+)。另外,通过变温电子顺磁共振(EPR)得出,随着Co_3S_4纳米片厚度减小为原子级,其Co~(3+)的电子排布由低自旋转(t_2g~6e_g~0)变为高自旋(t_2g~4e_g~2)。然而由于高自旋中的电子在简并轨道中的不对称占据会导致分子的几何构型发生畸变(姜-泰勒扭曲)。同样从HAADF照片中可以看出八面体配位结构存在着轻微扭曲,而根据前人文献报道,扭曲结构对提高水氧化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原子/自旋尺度上的协同调控,Co_3S_4纳米片在中性条件下表现出0.31 V的超低过电位,这也是目前无机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中的最好性能。从无机固体的晶格出发,实现其品格与自旋属性的耦合调控以协同优化电催化剂活性位点与反应能垒为后续进一步设计出高效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3.电化学手段实现清洁析氢是我们探索新型可持续能源存储与转化的基础,因此也备受关注。尽管第一过渡系金属二硫属化合物在电催化析氢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但是对其活性位点与反应动力学的优化研究并不充分。在此,我们提出了通过异相自旋掺杂二维超薄片协同优化电催化析氢的活性位点与催化能垒。具体地,我们将异相锰的自旋引入到二硒化钴纳米片中,通过异相自旋周围局域的库伦相互作用与姜泰勒失配造成二维原始晶格的微小无序,面内无序结构为电催化析氢提供了额外的活性位点。另外,异相自旋掺杂调控原始晶格电子结构,有利于吸附氢原子形成氢气分子并析出,也就是降低了其反应能垒。基于活性位点和反应能垒的协同调控,构建的Mn_(0.5)Co_(0.95)Se_2超薄片表现出优异的析氢性能,具体为超低的起始过电位174 mV,超小的Tafel斜率36 mV/dec以及大的交换电流密度68.3μAcm~(-2)。其综合的电催化性能也优于目前报道的大部分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在本工作中提出的活性位点与电催化能垒的协同调控的策略也为后续的设计更为高效的电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思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峰,辛文利,吕玲,梁国正;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及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1期
2 陈先学,卢建树;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3年05期
3 陈维民;孙公权;赵新生;孙丕昌;杨少华;辛勤;;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性能衰减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4 张林森;王力臻;李振亚;王为;;活性炭负载镍析氢电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年02期
5 侯晓川;高丛X&;肖连生;张树峰;刘晨;郭金良;;纳米碳基铂电催化剂的研制及表征[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0年06期
6 巢亚军;;特拉华大学研发高选择性高效电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4年01期
7 于书平;娄群;刘润婷;韩克飞;汪中明;朱红;;Cu@Pt/MWCNTs-MnO_2电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22期
8 李旭光,邢巍,唐亚文,陆天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3年08期
9 唐志诚;吕功煊;;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J];化学进展;2007年09期
10 郭娟;陈胜洲;邹汉波;林维明;;导电聚合物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莹莹;杨文胜;;Pd/TiO_2-graphene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徐明丽;张正富;杨显万;;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阳极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刘晓为;索春光;张宇峰;唐鼎;;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夏小芸;原鲜霞;张慧娟;马紫峰;;卟啉电催化剂的超声分散法制备工艺研究[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5 徐吉静;王中利;徐丹;张蕾蕾;张新波;;新型锂空气电池电催化剂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陈金媛;;TiO_2/碳纳米管光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陈胜洲;杨伟;王松清;刘自力;林维明;;氮掺杂碳气凝胶负载钴电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岩;王远;高昂;张琳玮;;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9 黄建书;张校刚;罗建民;孙景玉;杨文建;;水热法制备Ag-WO_3纳米电催化剂[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声培;黄桃;侯晓雯;周志有;孙世刚;;不锈钢载铂基电催化剂上甲酸氧化的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罗阿华 通讯员 罗威;电催化剂设计:开通反应直通车[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多级微纳结构Ni/Co基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氢能转换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张云松;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刘友文;二维固体的电荷、自旋属性调控及其电解水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周振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高分散高负载铂基电催化剂的制备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贾荣利;石墨化沥青基超细炭粉负载Pt基电催化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朱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t/C电催化剂和膜电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姜鲁华;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阳极铂基电催化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王毓娟;SOFC阳极甲烷直接氧化电催化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9 马俊红;铂—钌电催化剂中助剂钌的形态及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维民;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丽娟;直接乙醇燃料电池:铂基和钯基电催化剂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韩苗;静电纺丝法制备用于ORR的PdCo催化剂[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登平;碳基锰钴尖晶石氧化物复合阴极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宁;纳米二硫化钼制氢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D];暨南大学;2015年
5 陆楠宁;三芳基咪唑类有机电催化剂的电极反应动力学、结构优化及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黄祥君;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施金乐;基于过渡金属电解水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苏建敏;硼掺杂介孔碳作为氧气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蔚志红;二硫化钼基纳米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析氢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丁笑;新型PtFeN/C和PtNiMoN/C系列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0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5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