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7 15:31

  本文关键词: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燕山大学》 2015年

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

冯晓勇  

【摘要】:本文以高锰钢(Hadfield Steel)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重击技术(HSP)优化了其表层组织和性能,制备出不同程度的应变硬化层和梯度纳米晶层,系统的研究了室温条件下HSP诱导高锰钢表层纳米化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应变硬化行为;具有纳米组织的高锰钢试样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行为以及纳米组织的变形行为;高锰钢在HSP诱导组织纳米化前后热处理过程中的碳化物析出行为等。并且系统的分析了实际高锰钢辙叉的疲劳裂纹扩展机理。研究表明:剧烈塑性变形过程中,高锰钢组织纳米化和应变硬化这两个过程不同时进行。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应变硬化为主,原始晶粒发生机械变形,晶粒内部位错、形变孪晶逐渐产生并积累,二者共同协调高锰钢的塑性变形过程,但没有新晶界/亚晶界的形成。在此阶段试样表面硬度值逐渐增加达到饱和,其饱和硬度值由载荷大小决定,重击载荷越大饱和硬度值越大;试样表层的硬化速率由应变速率决定,硬化速率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加。第二阶段以组织纳米化为主,晶粒内部的位错、形变孪晶相互作用,导致晶粒细化直至纳米级。这个阶段位错密度、孪晶密度和晶界密度对硬度的影响达到动态平衡,试样表面硬度基本保持不变。高锰钢表面组织的纳米化程度和纳米化速度由应变速率决定。在第二阶段组织纳米化的过程中,孪晶界和位错能够通过位错反应在孪晶界处形成不可动的弗兰克不全位错和单位位错,并且能够使孪晶界上产生台阶并且造成孪晶上位错的滑移、塞积、增殖,从而使平直的共格孪晶界向弯曲的非共格晶界转变。随后系统的分析了层错能、位错特征、孪晶厚度和能量条件等影响因素对位错和孪晶界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提出一个物理模型阐述材料塑性变形纳米化过程中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位错和孪晶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揭示具有中层错能的金属在SPD条件下的纳米化机理。摩擦磨损试样表明,高锰钢组织的纳米化,能够显著的提高其在室温以及高温条件下的耐磨性。这是由于,晶粒的细化能够有效的提高试样表面的活性,促进磨损过程中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能够有效的阻碍磨损过程中试样表面和摩擦副的直接接触,避免磨损表面的磨损破坏,阻碍粘着磨损的发生。均匀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组织的高锰钢展现了很高的抗拉强度以及比较理想的延展性。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由于不同纳米晶晶粒内部存在的缺陷(位错、孪晶)密度不同、不同纳米晶晶粒尺寸的变形机理不同,从而导致在晶粒尺寸差异大的两个相邻晶粒的晶界或者晶界的三叉处产生微孔。微孔的产生、聚集、长大和相互连接是造成试样拉伸断裂的原因。剧烈塑性变形和组织纳米化都能提高高锰钢的碳化物析出温度。这是因为,塑性变形过程能够导致高锰钢中碳原子的再分布,使其在变形之后的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纳米高锰钢中析出的碳化物尺寸在100 nm以下,呈粒状的弥散分布,对组织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7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Surface Layer in a Low Carbon Steel Subjected to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03年01期

2 王豫,斯松华;高锰钢加工硬化规律和机理研究[J];钢铁;2001年10期

3 ;The application of back-scattered electron imaging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pearlitic steel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09期

4 ;Investigation on martensitic steel using a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process via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analysi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3期

5 郭凤德;;铸造高锰钢辙叉产生裂纹的原因分析[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8年03期

6 薛隆泉,刘荣昌,崔亚辉;曲轴圆角滚压运动及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7 王天生,于金库,董冰峰,张福成;1Cr18Ni9Ti不锈钢的喷丸表面纳米化及其对耐蚀性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8 卢柯;纳米晶体Cu的室温超塑延展性[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1期

9 赵鑫,温泽峰,金学松;轮轨滚动摩擦温升分析[J];摩擦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陶乃镕;卢柯;;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制备技术[J];金属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芳;时效工艺参数对ZGMn13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军军;张平;;中高锰钢耐磨堆焊层的自强化机理[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03期

2 刘政军,陈宏,刘臣,苏允海,程江波,刘铎;耐磨堆焊材料的研制[J];表面技术;2004年05期

3 刘政军;池佩利;罗君;曾谢波;尹奕君;张桂清;;抗冲击磨损堆焊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表面技术;2006年02期

4 康燕平;李元东;王晓东;高坤;;镁、铝合金表面自纳米化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11年23期

5 于成伟;宋晓艳;卢年端;李尔东;;金属铝纳米晶块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材料工程;2008年10期

6 张军;曹思洋;张剑;孙传喜;;铁路车辆磨耗型车轮的三维热接触耦合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杨亮;许立;阎长罡;;钻削ZGMn13用改进刀具的性能实验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程秀全;张建荣;;喷丸成形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应用[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7年04期

9 刘刚;莫成刚;武保林;左良;;剪切变形方式下低碳钢表面纳米结构的形成[J];钢铁;2011年07期

10 吴磊;温泽峰;金学松;;车轮原地打滑时轮轨接触界面摩擦温升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英;铝合金弹性熨压加工表面组织性能及工艺可靠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廖礼宝;金属表面纳米晶化方法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邵力耕;脉冲微纳米电铸相关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固华;纳米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郭俊;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王文健;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与磨损耦合关系及预防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伟;纳米晶金属材料微结构参数、热稳定性和马氏体逆相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郑斌;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金属纳米颗粒和纳米线的变形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韩靖;表面自纳米化不锈钢与钛合金扩散连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钟澄;Ⅰ.Cu薄膜与机械研磨处理Fe表面的腐蚀与扩散行为研究 Ⅱ.X-65钢表面高性能复合涂层缺陷处的局部腐蚀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涛;DHA衍生物及铜锌氧化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淼;纳米晶304不锈钢腐蚀行为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3 闫林林;超声喷丸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王伟;超声表面纳米化对低合金钢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毛翔;单分散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光学性质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卢勇;大功率机车轮轨接触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7 石阳;高锰钢振动车削中的刀具磨损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波;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高锰钢钻削温度和钻削力预测模型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9 魏丽凤;自生碳化物增强高锰钢耐磨堆焊材料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穆继卫;9GSCC—1.4型水草收割机参数优化设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士同,吕宇鹏,朱瑞富,朝志强;浅论高锰钢的加工硬化机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5期

2 王仁智 ,李向斌 ,殷源发 ,颜鸣皋;金属材料表面喷丸应变层内组织结构的研究[J];航空材料;1981年S1期

3 刘俊友,伍燕生,魏立,王士本,闫涛,刘卫东;高锰钢中碳化物的形成特征及其高温固溶行为研究[J];材料工程;2003年03期

4 王静宜;谈育煦;;喷丸、爆炸和滚压强化对高锰钢组织结构的影响[J];金属科学与工艺;1992年Z1期

5 施忠良;张守年;;高锰钢合金化的组织及加工硬化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3年02期

6 张兴权,戴亚春,杜为民,王广龙,汪邦富;金属零件表面改性的喷丸强化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5年02期

7 李瑛,王福会;表面纳米化对金属材料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J];腐蚀与防护;2003年01期

8 余江龙,李虎田,陆检,黄大文,赵国忠;分散镶铸高锰钢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9 马壮,马修泉,白晶;高锰钢铸件的直接水韧处理工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王豫,斯松华;高锰钢加工硬化规律和机理研究[J];钢铁;2001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小蕴;模拟实际工况条件下高锰钢加工硬化规律及机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群言;2001年04期

2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2002年03期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4 黄彪;纳米科技前景灿烂,应用开发任重道远[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1期

5 一东;;纳米产业化成了企业泥潭[J];新经济导刊;2003年Z2期

6 宋允萍;纳米科技[J];中学文科;2001年01期

7 李斌,沈路涛;纳米科技[J];焊接学报;2000年04期

8 齐东月;纳米 又一场新技术革命来临了[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9 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纳米表面工程基本问题及其进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龔岩;;漫談纳米技術和纳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N];文汇报;2006年

5 ;[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杭建忠;纳米天然重晶石制备及其在卷材涂料中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程国娥;二氧化锡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世琪;PbTi0_3及LiTi0_2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葛岩;YAG:Ce~(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伟源;水热法合成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掺杂对Li-Mg-B-H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周文敏;Cr_2WO_6、Ag_2CrO_4微/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10 龚成章;纳米铝结构性质及Al/RNO_2界面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79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