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不定型煤基活性炭结构演变机制及调控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3 04:15

  本文选题:煤基活性炭 + 物理活化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我国煤炭消耗量逐年递增,其中70%以上用于直接燃烧,导致燃煤SO2污染与硫资源短缺形成了尖锐对比。根据燃煤电厂实际情况,分别以煤粉和锅炉高温热烟气为原料和活化气体,制备出煤基活性炭为吸附材料的干法脱硫技术可有效吸附污染物SO2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煤基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对该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性能优异的脱硫活性炭应同时具有分级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但在活化阶段为提高比表面积而充分发展孔隙时,则会造成颗粒表面严重损失,降低成孔效率,从而增加制备成本,而仅通过改变活化工况不能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调控热解过程煤焦结构演变,制备适宜后续活化的前驱体煤焦,从而改变活化过程孔隙生成及碳损失位置。针对“热解过程煤焦结构演变机制”、“空气预氧化对煤焦结构调控机制”、“铁基催化剂对煤焦结构调控机制”三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活化过程典型煤焦结构与孔隙发展和碳损失的关系,并提出了煤焦结构协同调控方法,提高了成孔效率。以霍林河褐煤、鸡西烟煤、大同烟煤和晋城无烟煤为原料,在较宽温度区间(≤1600℃)和慢速升温条件下(8℃/min),首先研究煤阶对煤焦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热解低温段(≤1000℃),煤焦理化结构受煤种差异的影响较大,其中物理结构主要受热解过程中液相焦油的析出及挥发分的释放影响,而化学结构主要与塑性流动及交联、有序缩聚有关。在热解高温段(1000~1600℃),不同煤焦结构变化规律相似。然后以便于调控结构的鸡西烟煤为原料,以不同升温速率、热解终温和停留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典型煤种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热解终温为800℃时,热解速率升高减弱了交联缩聚反应,使颗粒孔隙增多,延长停留时间强化了交联缩聚行为并生成更多微孔。在800℃下,慢速热解焦活化后比表面积与烧失率的比值为12.37m2/(g·%),快速热解焦经活化后其比值为34.09 m2/(g·%),提高了成孔效率。在200℃空气气氛下对鸡西脱灰煤进行预处理,通过改变氧化时间研究空气预氧化对煤焦结构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煤中脂肪结构被选择性烧失,生成更多稳定的含氧结构,使煤大分子结构更为开放。在氧化煤热解过程中相比于塑性特征的减弱,含氧官能团的断裂与重组对煤焦理化结构影响更显著。不同热稳定性含氧官能团促进了氧化煤焦孔隙和大量活性位生成。在活化初期,氧化煤焦的丰富活性位强化了活化气体对碳网平面的刻蚀,促进了孔隙生成,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活化气体与活性位的反应路径。48 h预氧化再热解制备的煤焦,在活化后比表面积与烧失率比值为23.78 m2/(g·%)。通过负载不同含量Fe Cl3分析催化剂两种催化路径的竞争,研究铁基催化剂在不同阶段对煤焦结构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热解过程中催化剂在颗粒内分布形态影响其催化反应。随着负载量增加,催化剂由分散态转变为团聚态,使催化裂解能力减弱,增强了催化石墨化能力。铁基催化剂可改变活化气体与原活性位的反应路径,持续促进碳结构无序转变及碳网平面刻蚀生孔。负载3wt%Fe Cl3的热解焦,经活化后比表面积与烧失率比值为18.05 m2/(g·%)。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煤焦结构与孔隙演变及碳损失的关系。研究发现,煤焦孔隙影响活化气体在颗粒内扩散从而改变孔结构生成;煤焦碳结构的转变影响活化气体对微晶刻蚀成孔,颗粒碳损失位置受以上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空气预氧化同时负载铁基催化剂协同调控煤焦结构的方法。研究表明,热解阶段含氧官能团改善FeCl3在颗粒内的分布形态,阻碍其向团聚态的发展。活化阶段铁基化合物的存在抑制了原活性位的快速消耗,增强了活化气体对微晶的刻蚀成孔能力。200℃空气氧化15 h、负载3 wt%FeCl3的热解煤焦,在活化烧失率为22.5%时,比表面积已达到1274.64 m2/g,而比表面积与烧失率比值为56.65 m2/(g·%),脱硫性能实验表明,该活性炭具有较高的高脱硫性能。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al - fired power plant , coal - based activated carbon is used as raw material and activated gas to produce coal - based activated carbon . 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coal rank on the evolution of coal char structure is studied . The effect of coal rank on the evolution of coal char structure is studied . In this pape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burning loss ratio is 18.05 m2 / ( g 路 % ) .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char structure and pore evolution and carbon loss is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2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龙;李政剑;赵虹;张瑾;;引黄水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及安全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4期

2 李仍元,路振朸,李承举,刘仁儒,王金文;聚丙烯腈纤维预氧化过程——Ⅰ.皮芯二重结构的研究[J];合成纤维;1981年04期

3 潘鼎,郑君兰,蔡佩华,吴宗铨;数字图象方法在预氧化纤维鞘芯结构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纺织特品技术;1984年02期

4 王平华,岳中仁;用聚丙烯腈生产碳纤维的研究—预氧化过程的表征及控制[J];碳素;1986年04期

5 ;防钛腐蚀的预氧化处理[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8年05期

6 贺福;;聚丙烯腈纤维的预氧化技术[J];炭素技术;1988年03期

7 李安邦;高瑞林;;聚丙烯腈纤维的固相预氧化工艺[J];炭素技术;1989年03期

8 徐学;孙士权;吴方同;;高锰酸盐预氧化强化去除藕池河原水中稳定性铁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朱凯荪;傅燕乐;李卫国;;大别山磁铁矿流态化预氧化加速还原机理研究[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10 钱梓玉;聚丙烯腈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的分子运动[J];合成纤维;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甘昊;李诚;;臭氧预氧化效能试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立宁;方晶云;马军;陈忠林;;化学预氧化对藻类细胞结构的影响及其强化混凝除藻[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李明忠;最大煤基活性炭项目开建[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肖开金;神华新疆:建大型煤基活性炭基地[N];中国煤炭报;2007年

3 广龙 昌麒;重庆将产“煤基活性炭”[N];中国煤炭报;2011年

4 记者 郝军;同煤年产10万吨煤基活性炭项目奠基[N];大同日报;2012年

5 记者 赵志成 通讯员 李德忠;同煤全国最大煤基活性炭项目投产[N];山西日报;2014年

6 记者 苑捷;同煤10万吨煤基活性炭项目投产[N];大同日报;2014年

7 李德忠;同煤年产十万吨煤基活性炭项目投产[N];中国矿业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白清荣;大同优质煤华丽转身精品炭[N];中国化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冬冬;不定型煤基活性炭结构演变机制及调控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柴晓燕;低温预氧化、环化反应对聚丙烯腈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阔;高铋铅阳极泥脱砷锑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姬李雪;化学预氧化对酚类化合物在消毒过程中副产物生成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毛雯雯;臭氧投加量与CuO催化剂对垃圾渗滤液预氧化影响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翔;预氧化对混凝处理水源水影响的中试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孙霞;预氧化应急除锰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李宗喜;天津市各水质期化学预氧化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王欣;氨氮、锰、有机物复合污染原水化学预氧化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羊城;基于磨盘山水库水的不同预氧化方式强化絮凝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王付林;天津市饮用水预氧化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陆倩;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71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971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0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