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计算全息的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检测与共相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4 08:53
【摘要】:随着地面和空间光学系统对探测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光学系统尺寸与重量急剧增大,加大了镜面加工难度,提高了制造成本。且空间光学系统还受火箭整流罩尺寸与运载能力的限制。多子镜拼接的结构形式解决了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制造和发射难题,是实现大口径光学系统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对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而言,高精度面形检测和大量程高精度共相误差探测是其关键与难点:高精度面形检测。大口径光学系统对镜面面形要求严格,常要求整块反射镜和各子区域面形精度均优于λ/40~λ/50 RMS,因此,必须对镜面面形进行高精度检测。同时,由于主镜由多子镜拼接而成,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涉及多个大离轴量非球面检测,增加了实现高精度面形检测的难度。高精度共相检测。拼接式光学系统必须确保各子镜严格共相。若各子镜之间存在相互错位,将破坏整个镜面面形的连续性,引入共相误差,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其中,Piston共相误差,由于存在2π相位模糊性,其检测或组合检测技术必须兼具大量程与高精度;TipTilt共相误差容限极低,亦必须进行高精度检测。鉴于8-10 m口径光学望远镜为我国下一步发展方向,对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关键技术——面形检测与共相误差探测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考虑到计算全息(CGH)检测离轴非球面的固有优势,本文以计算全息为手段,开展了基于计算全息的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面形检测和共相技术研究,不仅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而且扩展了计算全息应用范围,提高了设计效率。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通过比较拼接式、稀疏孔径式和衍射薄膜式三种超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实现形式和成像特性,明确了面形检测与共相误差探测是实现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着眼于拼接式光学系统,提出了基于计算全息的面形检测与子镜共相技术的探索问题。2.对国际上现有的高精度面形检测和共相技术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比较。分析了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面形检测的特异性,明确了计算全息用于拼接式光学系统面形检测的固有优势;分析了各共相技术的实现原理、检测对象、量程精度及主要限制因素,为计算全息式共相技术研究指明了几种探索方向。3.开展了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子镜面形误差和共相误差影响分析。构建了拼接式光学模型,推导了子镜六自由度共相误差所对应波像差的解析式,分析了共相误差的本质及各自由度误差间的联系;设计了4 m口径的拼接式同轴三反系统,并以之为例进行子镜误差影响仿真,与模型推导结果符合良好。4.提出了基于参数模型的CGH优化设计方法。结合典型光学系统非球面二次曲面常数K和口径F/#分布范围,给出了适用于弱非球面(-0.5≤K0且F/#≥2)的傍轴参数模型,并改进为适用于中等非球面(-4≤K0且F/#≥1.5)的非傍轴参数模型;分析了各级次衍射杂光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明确了CGH杂光的特征级次为(1,0)和(2,0),并给出了最优设计方法及流程,实现去除衍射杂光、降低条纹密度、限制投影畸变和约束器件尺寸四个层面的优化。5.提出了基于Matlab-Zemax交互的CGH优化设计方法,并编写了程序,摆脱了Zemax优化内核的限制,克服了大去除量的强非球面/自由曲面补偿检测CGH难以通过Zemax直接优化实现的难题,极大提高了CGH设计效率,且可实现对CGH的倾斜角度、放置位置、载频参数等全方位寻优。6.完成了基于CGH的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面形检测设计。以4 m口径的拼接式同轴三反系统为对象,完成了主三镜CGH补偿检测设计,次镜无像差点结合子孔径拼接法与CGH折衍混合补偿检测设计;并与Offner补偿器相对比,明确了CGH用于拼接镜检测时可充分利用干涉仪通光口径、易精确对准且设计残差小的优势。7.开展了CGH用于共相检测的研究,进行了基于双波长CGH的面形与共相一体化检测、基于CGH型色散条纹传感器(CGH-DFS)的粗共相技术探索,提出了CGH型夏克-哈特曼传感器(CGH-SHAPS)共相技术。CGH-SHAPS利用单片CGH同时取代传统SHAPS的光瞳掩模和成像透镜阵列,简化结构,降低光瞳精确对准难度。仿真结果表明,CGH-SHAPS可高精度检测共相误差,满足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共相检测需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H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益谦,王淑岩,于崇真;医用x光电视光学系统研制[J];光子学报;1992年02期

2 ;光学系统及设计[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4年04期

3 ;光学系统测试及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4年02期

4 田铁印;典型光学系统总体研究及结构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1994年04期

5 ;光学系统、成像与分析[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3期

6 张宝林,朱莉;紫外线荧光复现光学系统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7 吴福田;一例典型红外光学系统的计算分析[J];大学物理;2000年05期

8 ;光学系统、成像与分析[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3期

9 ;光学系统、成像与分析[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4期

10 ;光学系统、成像与分析[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君成;王成;张童;;空间高级光学系统环境试验概述[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晓丽;杨秉新;;实现甚高分辨率空间遥感器的可展开光学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向阳;白闻喜;姜会林;胡家升;;目视硬性内窥镜光学系统初始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吴亦农;黄志光;冯旗;;空间低温光学系统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剑白;李小芸;齐豪;陈常彦;;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及其选用[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付跃刚;王春艳;王志坚;;稳像光学系统稳像精度测试原理方案探讨[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唐敏学;沈为民;;激光全息技术校正口径500mm光学系统的光学误差[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范清春;刘海波;宿德志;谭吉春;;光学系统无热设计及在星敏感器中的应用[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叶露;沈湘衡;;多谱段、多光轴精密仪器光学系统光轴平行性的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周文超;彭勇;徐宏来;;大口径光学系统综合像差外场检测的方法[A];高精度几何量光电测量与校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联想 引入光学系统差异化[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2 刘春林;联想以品质注解品牌内涵[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邢广;10G以太网的物理接口选择[N];网络世界;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阿奇;大视场三线阵立体航测相机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2 刘军;自由曲面在成像光学系统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虞林瑶;大扫描视场共形头罩导引头光学系统像差校正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梁丹;仿人眼光学系统与视觉注意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徐祺瑞;大口径光学系统装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7年

6 彭建涛;基于计算全息的拼接式大口径光学系统检测与共相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7 杨宇飞;星间相干激光通信保偏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8 米凤文;衍/折红外混和光学系统及其测试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杨晓飞;三反射镜光学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装调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吕博;新型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灵巧枪弹探测系统设计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曹杏;光学系统的孔径遮栏比对偏振光束传输特性的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国锋;光学系统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刚;激光与可见光、红外三光轴瞄准偏差测试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5 陈静;非均匀污染对卡塞格伦光学系统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盛典;非均匀温度变化对卡塞格伦式光学系统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陶曾;高分辨率中长焦光学系统装校检测平台研究设计[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丽娜;光纤熔接机的高清晰双摄像头视频显微系统的研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焓;用于光场成像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石濮瑞;无运动部件反射式变焦光学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29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429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