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纳米尺度下液固悬浮流体和混合流体的热质输运特性

发布时间:2019-04-26 08:21
【摘要】:在纳米尺度下,一些在宏观尺度下可以忽略的力起主导作用,导致流体展现出了很多特殊的性质(如壁面附近的速度滑移等),使得纳流控学(Nanofluidics)应运而生,在近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当流体中加入具有纳米尺度的物质或流体被限制在纳米尺度的空间内时,由于引入了大量的流-固界面,体积力作用减弱而表面力作用增强,流体的输运特性会强烈地依赖于界面特性,并且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如各向异性和空间尺度依赖性等。本文旨在研究纳米尺度下液固悬浮流体和混合流体的热质输运特性,为新型传热工质的工业应用、纳流控器件的设计制造提供理论基础,推进高效热传输和纳流控技术在电子器件冷却、气体分离和氢气储藏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本文首先通过建立的旋转库埃特流测量装置和提出的分子动力学(MD)模型研究了剪切流场中纳米流体的热输运特性,然后MD模拟研究了纳米通道中纳米流体与二元混合流体的热输运特性,最后结合MD方法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混合气体分子在石墨烯纳米孔中的质量输运特性。主要结论如下:深入认识了剪切流场中纳米流体等效热导率(ETC)增加的机理,获得了参数影响规律,给出了预测ETC的定量关联式,揭示了液固悬浮流体热输运特性的颗粒纳米尺度效应。发现低剪切速率时ETC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剪切速率大于一个临界值时ETC保持恒定,这跟纳米流体中颗粒团聚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有关。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直径越大,ETC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越明显;流体温度越高,颗粒团聚体不易形成,ETC随着剪切速率的变化减弱,剪切流场中最大ETC与静态热导率比值减小。发现剪切流场中液固悬浮流体热输运特性的颗粒纳米尺度效应非常明显,预测普通液固悬浮流体(微米级颗粒)ETC的传统关联式从定性和定量上都不适用于纳米流体,最后本文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预测纳米流体ETC的指数型关联式。基于MD模型,发现了纳米颗粒的定向旋转效应,其促进了颗粒周围流体原子间的相对运动,增强了纳米流体的热输运能力。发现了纳米流体和二元混合流体在纳米通道中热输运的各向异性和热输运能力增强的新现象,并阐明了其机理及参数影响规律,揭示了纳米通道中这两类流体热输运特性的纳米尺度效应。发现纳米流体在纳米通道中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纯流体的流动特性,如在壁面附近和通道中间都出现数密度波动、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库埃特流速度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0876111,No:50936006)、创新群体(No:51121092)和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共同资助。剖面等。发现纳米流体在纳米通道中的热输运特性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壁面使得流体在通道高度方向的运动减弱,导致其热导率小于平行于壁面方向的热导率。指出壁面原子与流体原子(尤其是颗粒原子)之间很强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平行于壁面方向的热导率远远大于宏观尺度下纳米流体热导率的主要原因,随着通道高度的减小和颗粒直径(体积分数)的增加,该热导率继续增加。类似于纳米流体,纳米通道中Ar-Kr二元混合流体的热输运特性也呈现各向异性,并且平行于壁面方向的热导率大于其宏观值;混合流体的热导率随着Kr原子的体积分数发生变化,体积分数越大,热导率越高;纳米通道中加入外部驱动力形成泊肃叶流后,流动方向的热导率会继续增加。深入研究了四种不同气体分子(H_e、H_2、N_2和CH_4)在石墨烯纳米孔中的渗透过程,查明了分子渗透的2种物理机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揭示了纳米孔中混合气体分子质量输运特性的纳米尺度效应。发现石墨烯纳米孔越大,分子渗透通量越大,同一纳米孔下气体分子的渗透通量与分子的大小和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强度都有关。提出了“直接渗透”和“表面渗透”概念,量化了“直接渗透”和“表面渗透”的相对影响,发现对于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气体分子(如N_2和CH_4),有很大一部分渗透通量来自于表面渗透通量,即分子先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然后再穿过纳米孔。分别构建了预测直接渗透通量和表面渗透通量的理论模型,直接渗透通量可通过理想气体的动能理论被准确预测,而表面渗透通量可基于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扩散方程和Fick定律得到。同时,发现纳米孔的功能化对分子的渗透通量有很大影响,并阐明了其影响机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闻;Bi_2Sr_2CaCu_2O_8中输运特性研究新发现[J];物理;1998年09期

2 陈彦;马书懿;;Au/Ge/SiO_2/p-Si结构中的电流输运特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林莘;徐建源;;SF_6/N_2混合气体在高温下的平衡成分及其输运特性的计算[J];电工技术学报;1992年01期

4 李新喜;王燕;黄朝强;陈波;;超镜因子对会聚导管输运特性的影响模拟[J];现代科学仪器;2009年05期

5 韦建卫;曾晖;蒲利春;刘群英;;硼氮共掺杂碳管门压输运特性第一性原理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朱炎,赵登涛,狄国庆,方亮;非晶氧化铝超薄膜中的电荷输运特性[J];功能材料;2001年03期

7 刘晓明;王立森;李争博;;SF_6电弧等离子体输运特性数值分析[J];电气开关;2013年05期

8 任妙娟,陈延学,张海濵;Co/Al_2O_3/FeNi隧道结的中间层厚度对其输运特性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金克新,陈长乐,王跃龙,赵省贵,王永仓,汪世林,袁孝,宋宙模;La_(0.825)Sr_(0.175)MnO_3薄膜自旋输运特性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肖登明,朱莉莉,李红雷;SF_6-CO_2混合气体中电子输运特性的蒙特卡洛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戴佳钰;侯永;赵增秀;袁建民;;量子朗之万分子动力学中摩擦系数对高温稠密物质的输运特性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程纲;王书杰;蒋晓红;张兴堂;杜祖亮;;利用导电探针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单根CuO纳米线的输运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顾本源;史继荣;;低维介观系统中磁边缘态输运特性[A];Quantum Transport and Mesoscopic Physics (Ⅲ)--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李云;;磁性双隧道结自旋极化电流的输运特性[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颜伶;钙钛矿氧化物异质结电磁输运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孙成珍;纳米尺度下液固悬浮流体和混合流体的热质输运特性[D];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

3 刘娟芳;流体输运特性和物态转变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金克新;锰氧化物、金属多层结构的输运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黄静;单分子器件电子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昕男;硅微通道板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空穴的输运特性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2 许巍;LCMO系列材料电磁输运特性的理论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佳;电声相互作用下AB干涉仪的量子输运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尧;硅微通道板电化学腐蚀系统光生载流子输运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5 桑利华;表面拓扑绝缘体中的输运特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小春;分子导体电子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樊艳;ZnS材料电子输运特性的Monte Carlo模拟[D];河北大学;2009年

8 黄秋平;La_(0.7)Ca_(0.3)MnO_3/SnO_2和La_(0.7)Ca_(0.3)MnO_3/Ag复合材料的电磁输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曹忠娥;(La, A) MnO_3/MgO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磁输运特性及Ba_4NdMn_3O_(12)合成与微结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10 段亚南;自旋偏压驱动的量子输运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65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465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8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