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脂质热氧化降解解析中华绒螯蟹关键香气物质的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9-06-21 19:19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香气独特、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初步研究发现蒸制后由脂质降解生成的醛类、酮类等为其主要香气物质,但有关其香气物质的形成机制尚未明晰。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研究中华绒螯蟹蒸制前后可食部位中脂质及脂肪酸的含量变化,探讨蒸制过程中关键香气物质形成与脂质组成变化间的关系,初步确定中华绒螯蟹关键香气物质的主要来源部位和脂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以温度-时间为主的脂质热氧化体系,系统研究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中分离纯化的脂质成分、人工合成的特定脂质成分及脂肪酸纯品在加热过程中的氧化降解特性,确定其关键香气物质的来源脂质成分及脂肪酸,以解析和验证中华绒螯蟹脂质来源关键香气物质的形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绒螯蟹重要可食部位中关键香气物质的确定。(1)雌、雄蟹性腺、肝胰腺得率约占总可食部位的35~50%,且性腺具“高蛋白”,肝胰腺具有“高脂肪”的特征,是中华绒螯蟹中香气物质的主要来源;(2)采用感官分析和电子鼻技术对性腺、肝胰腺及蟹黄/蟹膏整体香气轮廓进行区分,雌蟹性腺和肝胰腺对蟹黄香气轮廓的形成均有较大作用,而雄蟹仅肝胰腺对蟹膏香气轮廓的形成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雄蟹性腺将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3)蒸制雌蟹性腺中关键香气物质为:三甲胺、3-甲基丁醛、庚醛和苯甲醛,雌蟹肝胰腺:三甲胺、3-甲基丁醛、戊醛、己醛、庚醛、壬醛、糠醛、1-辛烯-3-酮和2-戊基呋喃,雄蟹肝胰腺:三甲胺、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己醛、庚醛、壬醛、(E,E)-2,4-庚二烯醛、苯甲醛、2-壬酮和2-戊基呋喃;(4)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中关键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酮类,它们主要来自于脂类/脂肪酸的热氧化降解,因此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对其香气形成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对蟹黄、蟹膏香气轮廓贡献显著的重要可食部位为雌蟹性腺、肝胰腺和雄蟹肝胰腺,但基于对不同可食部位中香气物质气味强度的检测,本研究今后将以总体气味强度最高的雄蟹肝胰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关键香气物质研究机制进行深入探讨。2.中华绒螯蟹重要可食部位中关键脂质及脂肪酸的确定。(1)蒸制前后雌、雄中华绒螯蟹性腺、肝胰腺中总脂含量均显著性下降,其中雌蟹性腺在蒸制过程脂质含量下降是以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的变化为主,而雌、雄蟹肝胰腺以脑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和FFA的变化为主;(2)蒸制过程中,对雌蟹性腺关键香气物质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脂肪酸为:TG型C18:1n-9c、C18:2n-6c、C18:3n-3、C20:5n-3和C22:6n-3,DG型C14:1、C16:1、C17:1n-7、C18:1n-9t、C18:1n-9c、C24:1n-9、C18:3n-6和C20:3n-6,FFA型C14:1、C16:1、C18:1n-9t、C18:1n-9c和C18:2n-6c;(3)对雌蟹肝胰腺关键香气物质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脂肪酸为:PE型C16:1、C18:1n-9t、C18:2n-6c、C20:2n-6、C18:3n-6、C20:3n-6、C20:4n-6、C20:5n-3和C22:6n-3,FFA型C14:1、C16:1、C18:1n-9t、C18:1n-9c、C18:2n-6c、C18:3n-3、C20:3n-6和C20:5n-3;(4)对雄蟹肝胰腺中关键香气物质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脂肪酸为:PE型C16:1、C22:1n-9、C18:2n-6c、C20:4n-6、C20:5n-3和C22:6n-3,FFA型C17:1n-7、C18:1n-9c、C22:1n-9和C18:2n-6c。3.基于雄蟹肝胰腺中分离纯化得到的PE和FFA脂质热氧化体系的构建。(1)以雄蟹肝胰腺样品中的关键香气物质含量为指标,确定PE优化的热氧化条件为175℃加热60min,FFA优化的热氧化条件为175℃加热90min;(2)在优化的热氧化条件下,PE中共检测到香气物质22种,其中包括关键香气物质己醛、庚醛、壬醛、(E,E)-2,4-庚二烯醛、苯甲醛、2-壬酮和2-戊基呋喃;FFA中共检测到19种,其中包括关键香气物质己醛、庚醛、壬醛、(E,E)-2,4-庚二烯醛、苯甲醛和2-戊基呋喃;(3)无论是PE还是FFA,在优化条件下获得的氧化脂质中香气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其中醛类和呋喃类香气物质变化最为明显,主要是由于脂肪在氧化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降解产生较多小分子醛、酮类等羰基基化合物,从而使得优化条件下氧化脂质中醛类和呋喃类物质的含量明显升高。4.优化的脂质热氧化体系下,雄蟹肝胰腺中PE和FFA关键脂质分子种的鉴定。(1)无论是PE还是FFA,在优化的热氧化条件下加热前后,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且下降趋势与雄蟹肝胰腺样品蒸制条件下PE、FFA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说明PE和FFA组分对雄蟹肝胰腺中小分子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显著贡献;(2)在优化的热氧化条件下加热前后,PE组分中含量显著下降的PE分子种为:PE(18:2/20:4)、PE(18:0/22:6)、PE(16:0/20:5)、PE(18:0/20:4)、PE(16:0/22:6)、PE(16:0/20:4)、PE(16:0/18:2)、PE(20:5/18:2)、PE(18:0/18:2),其变化显著的PE分子种的酰基不饱和脂肪酸链分别是C18:2、C20:4、C20:5和C22:6,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这9种分子种可作为对雄蟹肝胰腺样品中关键香气物质形成贡献显著的前体物质;(3)在优化的热氧化条件下加热前后,FFA组分中含量显著下降的脂肪酸为:C17:1n-7、C18:1n9-c、C22:1n-9和C18:2n-6c,可作为对雄蟹肝胰腺样品中关键香气物质形成贡献显著的前体物质。5.优化的脂质热氧化体系中,人工合成关键脂质分子种中关键香气物质的鉴定。优化的脂质热氧化条件下,雄蟹肝胰腺中关键香气物质己醛的产生来源为:PE(16:0/18:2)、PE(18:0/18:2)、PE(18:0/20:4)、PE(16:0/22:6)、PE(18:0/22:6)、FFA(C17:1)、FFA(C18:1)和FFA(C18:2);庚醛为:PE(16:0/18:2)、PE(18:0/18:2)、PE(18:0/20:4)、PE(16:0/22:6)、FFA(C17:1)、FFA(C18:1)、FFA(22:1)和FFA(C18:2);壬醛为PE(16:0/18:2)、PE(18:0/18:2)、PE(18:0/20:4)、PE(16:0/22:6)、PE(18:0/22:6)和FFA(22:1);(E,E)-2,4-庚二烯醛为:PE(16:0/22:6)和PE(18:0/22:6);苯甲醛为:PE(16:0/18:2)、PE(18:0/18:2)、PE(18:0/20:4)、PE(16:0/22:6)和PE(18:0/22:6);2-壬酮为:PE(16:0/18:2)和PE(18:0/18:2);2-戊基呋喃为:PE(16:0/18:2)、PE(18:0/18:2)、PE(18:0/20:4)、FFA(22:1)和FFA(18:2)。6.蒸制条件下,添加人工合成关键脂质分子种对雄蟹肝胰腺中关键香气物质形成作用的验证。(1)添加5种PE分子种能显著提高雄蟹肝胰腺样品热反应体系中己醛、庚醛、壬醛、苯甲醛、(E,E)-2,4-庚二烯醛、2-壬酮和2-戊基呋喃这7种关键香气物质的含量,尤其是添加PE(18:0/18:2)和PE(18:0/22:6)这2种PE分子种,其次是添加PE(16:0/18:2)和PE(18:0/20:4)。添加4种FFA分子种能显著提高蟹样热反应体系中除苯甲醛和2-壬酮外的5种关键香气物质的含量;(2)不同FFA分子种标准品产生的醛、酮类香气物质的含量高于PE分子种。这可能是由于PE分子种在加热过程中,一部分PE分子种的脂肪酸直接降解为香气物质,而另一部分PE分子种上的脂肪酸先断裂为FFA后,FFA再进一步降解生成香气物质,因此FFA比PE等其他脂质组分更易发生氧化降解产生挥发性物质;(3)PE分子种结构中Sn-2位点上结合C18:2时,Sn-1位点上结合C16:0的PE分子种比结合C18:0的更具易氧化降解能力;当PE分子种结构中Sn-2位点上结合C22:6时,Sn-1位点上结合C18:0比结合C16:0的更具易氧化降解能力。而当Sn-1位点结合的脂肪酸相同时,Sn-2位点上结合不同脂肪酸产生香气物质的含量随脂肪酸链长和不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醛、酮、醇、呋喃类香气物质,它们被报道为不饱和脂肪酸双键加热氧化的产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25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青青;;中华绒螯蟹体内检测出二VA鈝和多氯联苯[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8期

2 汤辰婧;松前成辉;付娜;刘源;陶宁萍;王锡昌;;不同阶段中华绒螯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科学;2013年22期

3 洪美玲;陈立侨;顾顺樟;刘超;张璐;李二超;;不同温度胁迫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化学指标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4 刘淑琴;倪莉;;酒类香气物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1期

5 黄春红;杨品红;韩庆;王文彬;;池塘精养中华绒螯蟹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食品与机械;2013年01期

6 孟勇;张阳;黄鸿兵;张美琴;吴光红;;中华绒螯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J];食品科学;2013年16期

7 韩孝清 ,詹晓北;利用微生物生产风味物质[J];食品科学;1988年11期

8 黄小红;陈宏惠;金艳冬;艾启青;王寿昆;;氨基酸对中华绒螯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9 任婧楠;荣茂;彭勋;金瑶;潘思轶;王可兴;范刚;;树莓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酸解[J];食品科学;2013年13期

10 秦钦;张彤晴;陈炳耀;朱清顺;周刚;;不同生态环境中华绒螯蟹肉脂品质的比较[J];淡水渔业;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彪;赵云龙;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李海迪;杨先乐;胡鲲;王翔凌;钱云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3 孟庆国;顾伟;王文;;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抗原相关蛋白筛选[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的受精[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顾景龄;张云贵;刘祥云;杜育哲;;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数学模型的初探[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邱高峰;刘萍;房君江;冯海洋;;成熟促进因子在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作用[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洁;陈立侨;周忠良;唐思贤;;中华绒螯蟹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Ⅰ.长江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同工酶的特异性分析[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艾春香;陈立侨;高露姣;温小波;;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磷酸酶的影响[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王群;赵云龙;马强;丁银娣;陈立侨;;微量元素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生殖的影响[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成永旭;南天佐;吴旭干;;中华绒螯蟹第一、第二次产卵的生殖性状和苗种质量的比较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淳宣;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通过验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通讯员 周璐 王一森;艾比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有了地方标准[N];博尔塔拉报;2010年

3 许本宏邋林鸣;中华绒螯蟹特色哪里来[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赵文;东台打造中华绒螯蟹原生态品牌[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于志;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6 记者 古丽娜;布尔津绒螯蟹上首都餐桌[N];阿勒泰日报;2010年

7 姜奕轲;东海所回收人工放流中华绒螯蟹[N];中国渔业报;2011年

8 通讯员  吴高翔 刘洪春;怀远重振中华螯蟹品牌[N];安徽日报;2006年

9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徐在宽;高效水产品种推荐——中华绒螯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10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育苗生产标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娜;基于脂质热氧化降解解析中华绒螯蟹关键香气物质的形成机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2 吕孙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功能与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玲燕;烤烟典型产区烟叶香气物质关键指标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伊兴凯;果实香气物质代谢谱及单糖转运体功能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5 陈昊;CmADHs在甜瓜香气物质合成中的作用及CmADH4和CmADH12的功能验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6 杨晓旭;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QTL定位及关联分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7 蒋惠;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晶晶;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现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邱仁杰;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0 穆淑梅;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狄盼盼;太湖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钱陪陪;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巢发育中的表达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敏;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吴韬;不同水溶性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Erocheirsinensis)生长、消化生理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侍苗苗;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陈小兵;中华绒螯蟹肠道核心菌群初探[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7 高先楚;脂质对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的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杜洁;基于机器嗅觉的中华绒螯蟹新鲜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石婧;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育肥对中华绒螯蟹风味品质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10 慈元吉;中华绒螯蟹性早熟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04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504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3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