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苯并二噻吩及芴的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10:43
   本论文着重介绍了本体异质结(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的工作原理、光敏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BHJ PSCs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及其研究现状。在BHJ PSCs中,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分子能级、吸收光谱、溶解性、空穴迁移率及微相结构等是影响能量转换效率(PCE)的重要因素。为此,本论文从调控共轭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分子能级、吸收光谱及微相结构等方面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直链型、侧链型及两者结合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并利用气质联用、飞行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中间产物和目标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还通过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UV Vis)和循环伏安法(CV)测试了目标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同时并研究了基于目标聚合物为电子给体的BHJ PSCs的光伏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两个以吡咯并[3,4-c]吡咯二酮(DPP)为电子受体单元及不对称的4-(2-乙基己氧基)-8-(2-乙基己巯氧基)苯并[1,2-b:4,5-b′]二噻吩(SOBDT)或对称的4,8-二(2-乙基己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DSBDT)为电子给体单元的共轭聚合物(PSOBDT DPP和PDSBDT DPP)。详细研究了其烷巯基数量的不同及其分子对称性的差异对目标共聚物的光物理性质、电化学及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含对称单元DSBDT的聚合物PDSBDT DPP表现出了较低的HOMO能级,有利于得到较高的开路电压(Voc)。由于聚合物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基于聚合物PSOBDT DPP或PDSBDT DPP为电子给体和PC61BM为电子受体的BHJ PSCs的PCE值分别为0.42%和0.73%。2.为了避免聚合物PSOBDT DPP溶解性较差和分子HOMO能级较高的缺点,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基于不对称单元SOBDT为给体单元及两个不同的共轭侧链5,6-二氟-4,7-二(4-(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c][1,2,5]噻二唑(DTffBT)或6-(噻吩-2-基)-二(2-乙基己基)异靛(TID)为受体单元的侧链型共轭聚合物PSOBDT FBT和PSOBDT TID,并研究了不同共轭侧链对聚合物的溶解性、光物理性质、电化学和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两个侧链型共轭聚合物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成膜性及低的HOMO能级。相比于聚合物PSOBDT TID,含DTffBT侧链单元的聚合物PSOBDT FBT展现出了更低的HOMO能级及与受体分子共混后更好的微观相态。基于PSOBDT FBT/PC61BM(1/2,w/w)和PSOBDT TID/PC61BM(1/2,w/w)的BHJ 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4.4%和2.2%。而基于PSOBDT FBT/PC71BM(1/2,w/w)的BHJ PSCs,在同时增大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Jsc)的基础上,其光电转换效率也提升到了5.0%。这一结果表明,不对称富电子单元SOBDT应用于给 受体型低能隙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可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3.针对上述侧链型聚合物吸收光谱较窄的缺点,通过在聚合物主链上引入受体单元苯并[c][1,2,5]噻二唑(BT)或苯并吡嗪(Q),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双受体侧链型共轭聚合物PBDT BT和PBDT Q。研究表明,相比于聚合物PSOBDT FBT,两个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均稍有拓宽,有利于Jsc的增长。基于聚合物PBDT BT/PC61BM和PBDT Q/PC61BM的BHJ PSCs的PCE分别为1.70%和0.80%。而基于PBDT BT/PC71BM的BHJ PSCs,由于活性层的微观相态的改善和IPCE响应的增强,其Jsc和填充因子(FF)均得到了增大,进而将PCE值提升到了2.42%。4.设计并合成了三个基于9-(二(2-(2-乙基己基)-5-噻吩)-亚甲基)-芴(FDT)的共轭聚合物PFDT BT、PFDT DTBT和PFDT TTBT。在三个聚合物中,FDT为给体单元,BT为受体单元,并用0~2个噻吩桥连。在9,9-二烷基芴的基础上,FDT延长了π共轭长度和增强了电子离域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桥连噻吩数量的依次增多,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和HOMO能级分别依次红移和上升。基于聚合物PFDT BT、PFDT DTBT和PFDT TTBT为电子给体和PC61BM为电子受体的BHJ PSCs,其PCE值分别为0.16%、1.26%和1.37%。5.为了获得具有宽吸收光谱和低HOMO能级的聚合物给体材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不同比例的DPP和噻吩-乙烯基-二噻吩苯并噻二唑(TVDTBT)侧链为受体单元和苯并[1,2-b:4,5-b′]二噻吩(BDT)为给体单元的三元无规共聚物P1、P2和P3。研究表明,三个共聚物均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其吸收光谱均覆盖了300~900 nm的范围。从聚合物P1到P3,随着TVDTBT侧链单元含量的依次增多,聚合物分子的HOMO能级依次降低。由于共聚物P3具有宽而强的吸收光谱、低的HOMO能级( 5.47 eV)、较高的空穴迁移率和较好的微观结构,基于聚合物P3的BHJ PSCs,在没有添加任何处理剂的情况下,获得了高达5.29%的PCE值。研究表明,三元无规共轭聚合物能同时增大PSCs的Jsc和Voc。这一合成策略为获得高性能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O6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妮雅;张梁;宫希杰;李晓芳;李海英;雷良才;;嵌段共聚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14年03期

2 王福芝;孙刚;谭占鳌;;以醇溶性钛螯合物为阴极修饰层的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J];光电子.激光;2014年04期

3 彭吉华;邱丰;薛敏钊;张帆;;新型芳并吡喃类多环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质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4年03期

4 路春希;刘爱民;李文军;吴晓艺;;基于P3HT∶PCBM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的光老化[J];微纳电子技术;2014年12期

5 李永玺;陈_g;李超;刘柳;程红霞;宋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4年04期

6 JIANG ZhiLiang;YANG Dong;WANG Nan;ZHANG FuJun;ZHAO Bin;TAN SongTing;ZHANG Jian;;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TiO_2 electron extraction layer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3年11期

7 LIU Xin;CAI Ping;CHEN DongChen;CHEN JunWu;SU ShiJian;CAO Yong;;Small molecular non-fullerene electron acceptors for P3HT-based bulk-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4年07期

8 Li Nian;Jiadong Zhou;Kai Zeng;Xiaoyan Wu;Linlin Liu;Zengqi Xie;Fei Huang;Yuguang Ma;;The effect of interfacial diffusion on device performance of polymer solar cells: a quantitative view by active-layer doping[J];Science China Chemistry;2015年02期

9 Yifan Wang;Huitao Bai;Pei Cheng;Mingyu Zhang;Xiaowei Zhan;;Effect of electron-withdrawing units on triphenylamine-based small molecules for solution-processed organic solar cells[J];Science China Chemistry;2015年02期

10 孙俊梅;罗天月;万丽;张秋萍;王世敏;;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新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东;通过界面修饰改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陈征;喷涂法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秦红梅;吡嗪聚合物和卟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董杨;含烷基三唑基团的新型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陆运章;聚合物光伏器件形貌特性、性能及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查代君;基于新型咔唑结构共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7 王娜娜;高性能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吴飞燕;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计算模拟[D];南昌大学;2013年

9 白赛;用于溶液工艺光电器件的金属氧化物界面层材料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李永玺;新型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娥;可交联共轭聚合物光伏电池及其稳定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2 范利生;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富勒烯基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3年

3 余小光;新型D-π-A结构侧链聚合金属配合物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4 刘香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5 廖巧干;基于稠环D-A共轭聚合物光伏性能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6 孙福洲;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生电子的提取及产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黄小东;聚合物体相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溶剂与添加剂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徐超;基于金属氧化物为界面修饰材料的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陈科信;基于咔唑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10 谢谌;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用于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5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25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