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吡啶环和硅氧烷环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性质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B383.1;TN40
【部分图文】: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哗厂?f^rw^?xmm?n??i?;?>?i??1?.?.?:.?LOM?■■吻??图1.2?STM原理图:(a)?STM操作示意图[2I』。(b)实验观测的明暗交替的分子形貌#1。??Figure?1.2?Principle?of?STM:?(a)?Operation?schematic?diagram?of?STM.?(b)?Experimental??observation?of?the?molecular?morphology?of?alternating?light?and?dark.??而真正对单分子的测量则是利用力学可控劈裂技术(MCBJ,Mechanically??Controllable?Break?Junctions)实现的[22],利用此方法可以测量单分子的电输运情??况,同时这也是制备单分子器件常用的技术[46]。具体操作如下,将金纳米线固??定在微米尺寸的绝缘膜上,膜吸附在具有较好弹性的磷青铜板上(称为控制板),??板中下方有支撑柱。通过按压板两侧悬臂来拉伸金线,压力越大,金线越细,直??至出现缝隙,正如图1.3a所示;压力变小时,板弯曲度变小,裂隙又会重新接??合正如图1.3b所示。??*?丨?=??Au?electrode!?tronze?n?.?jiw?i??图1.3MCBJ技术操控原理图[47]:?(a)操作示意图。(b)裂缝观察图。??Figure?1.3?MCBJ?technology?operation?diagram:?(a)?Operation?schematic?diagram,?(b)??Experimental?observation?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哗厂?f^rw^?xmm?n??i?;?>?i??1?.?.?:.?LOM?■■吻??图1.2?STM原理图:(a)?STM操作示意图[2I』。(b)实验观测的明暗交替的分子形貌#1。??Figure?1.2?Principle?of?STM:?(a)?Operation?schematic?diagram?of?STM.?(b)?Experimental??observation?of?the?molecular?morphology?of?alternating?light?and?dark.??而真正对单分子的测量则是利用力学可控劈裂技术(MCBJ,Mechanically??Controllable?Break?Junctions)实现的[22],利用此方法可以测量单分子的电输运情??况,同时这也是制备单分子器件常用的技术[46]。具体操作如下,将金纳米线固??定在微米尺寸的绝缘膜上,膜吸附在具有较好弹性的磷青铜板上(称为控制板),??板中下方有支撑柱。通过按压板两侧悬臂来拉伸金线,压力越大,金线越细,直??至出现缝隙,正如图1.3a所示;压力变小时,板弯曲度变小,裂隙又会重新接??合正如图1.3b所示。??*?丨?=??Au?electrode!?tronze?n?.?jiw?i??图1.3MCBJ技术操控原理图[47]:?(a)操作示意图。(b)裂缝观察图。??Figure?1.3?MCBJ?technology?operation?diagram:?(a)?Operation?schematic?diagram,?(b)??Experimental?observation?
电极界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同一个分子在构建分子器件时也??会存在电输运的差异。??基于此,原子力显微镜(AFM,?Atomic?Force?Microscope)法、电化学辅助??组装技术、STM与MCBJ相结合的电化学STM劈裂法(STM-Break?Junction)??等经典的单分子器件组装技术也发展起来。??同样,AFM也采用探针扫描技术,不仅可以构建分子结(分子搭在距离控??制在纳米数量级的探针和表面镀金的基底之间即可),还可以同时测量分子的电??学和力学性质。工作原理如图1.4所示当探针扫描基底表面时,位于接通电??源悬臂(Cantilever)上的感应器会输出探针所受的力;当一个微弱偏压施加在探??针和基底之间时,分子结的电学和力学性质随其间距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同时被测??出。??目前,这三种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传导性的力学可控劈裂法,不仅能够??制备分子结,还能同时实现对分子结电学和力学性质的测量【49]。??40??1 ̄ ̄?■??1???*?Phoi^ddcclor?r|l-?erdiase?b?_H?⑵??\? ̄2,<v)?jt??2?,r^C'?^-Sample?stage?c??IF一ac广,cui,?I?a?"10?A?T?'??Vv?Z7?/m//??丨?C。一丨L?—卜一二?ei,咖?j? ̄ ̄- ̄ ̄— ̄ ̄^??Tip?bias?(V)??图1.4AFM工作原理图l48』:(a)操作示意图。(b)实验上测量的电流-电压曲线图。??Figure?1.4?AFM?teclinology^?operation?diagram:?(a)?Operation?sch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芳;张杏堂;范志强;张小姣;余济海;许华;褚玉芳;;分子旋转对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6年06期
2 张逸飞;;探究微观世界的电阻——分子开关与分子器件[J];科学中国人;2017年21期
3 姚绍明,陈维平;构建分子计算机的主要分子器件[J];化学进展;1991年01期
4 徐胜军;俎凤霞;陈忆兰;熊伦;刘敏敏;;有机噻吩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7年03期
5 杨立英;;分子器件 数据聚焦分析[J];科学观察;2006年06期
6 侯长军;张红英;霍丹群;罗小刚;法焕宝;张国平;;卟啉分子器件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05期
7 朱道本;;分子器件 中国科学家谈科学[J];科学观察;2006年06期
8 王玺皓;王丽华;;苯环间的扭转角对分子器件整流特性的影响[J];科技与创新;2017年12期
9 刘云圻,朱道本;分子器件[J];物理;1990年05期
10 王利光;陈蕾;李勇;郭良;田上胜规;塚田捷;;电极耦接变化对分子器件电子输运特性影响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基于吡啶环和硅氧烷环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性质[D];山东大学;2020年
2 陈伟;单分子功能器件设计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何军;新型功能分子器件中的电子输运机理与计算设计[D];湖南大学;2012年
4 成珏飞;卟啉基分子器件的电磁输运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万海青;新型功能分子器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冯晓燕;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性质和表面磁性杂质的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李明君;苯基D/A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蔺丽丽;分子器件弹性和非弹性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伍晓赞;新型碳基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安义鹏;低维纳米系统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清清;界面构形对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5年
2 杨英;有机噻吩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李美华;铬卟啉分子器件自旋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吉首大学;2019年
4 闫瑞;导线非共线的分子器件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5 杨爱云;基于石墨烯电极分子器件的电输运性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年
6 孙伟誉;准一维分子器件自旋电子输运性质的调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7 马志远;轮烯分子器件的电子输运和光电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8 初蕾;末端基团和分子长度对分子器件电输运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张航;功能化有机小分子器件中的电荷传输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叶贵;分子器件的设计及其电荷输运性质的理论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87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88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