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保护监测标准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23:41
2019年,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也于2014年申遗成功。这是多年来我国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承担起缔约国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也说明在文物保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有效性。本文从我国如何从遗产大国变为遗产强国的角度出发,以脱胎于文物保护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主体,研究如何将国际组织的遗产保护要素融入我国的体系中来。为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服务。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了相关标准问题,认为我国需要在保护的法律依据、价值内涵、监测评估方式三方面对国际组织的标准进行研究。《世界遗产公约》作为国际公约,是我国开展遗产保护工作的最高法理依据,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文物保护法》又是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文物保护的方式来实现的。文物的价值描述更偏重历史,遗产的价值描述则偏重文化,文物价值的论述已经无法涵盖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线路。从评估的角度来说,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监测评估的方式,把握着遗产保护评估的最终裁决权。在我国保护评估标准与其评估标准不完全一致的前提下,有必要加强对国际组织评估标...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世界遗产分布图19来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首个文化线路遗产诞生于1993年,是基督教的“朝圣之路”,其中西班牙的路段被纳入到世界遗产体系中。在此背景之下,1994年,西班牙召开了专门针对文化线路遗产的研讨会议,在会议报告中对文化线路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指出,文化线路可以被认定为一种非静态的,经过具体化的文化景观,在报告中,阐述了识别文化路线的一般方法,同时讨论了文化线路的认定标准,该报告也成为其他专家学者开展文化线路研究的重要依据。1998年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法国段也申遗成功,跨境文化线路开始正式出现。1998年ICOMOS在西班牙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会议中着重探讨了CIIC工作的规章与规定,同时探讨了委员会的工作计划问题。2008年,魁北克举行了ICOMOS第16届年会,年会正式颁布了阐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国内方面,西安于2005年针对以文化线路为专题召开了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重点探讨了古迹遗址的生存发展问题,分析了古迹遗址所处的外在环境,会议的召开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线路遗产方面的研究,成为了推动我国文化路线遗产研究的重要动力。实际上,2005年,我国已经有学者深入研究并分析CIIC的会议资料以及出台的相关文件,并简要介绍了文化线路的内涵与内容,分析了文化线路保护的现状,并将文化线路的概念与美国的“遗产廊道”进行了对比分析。2006年吕舟在文章中指出,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类型中新兴的一种,因此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文化线路所包含的时空范围更加广阔,蕴藏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跨区域、跨国家、跨地区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为文化线路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保障。2009年4月,国家文物保护局在无锡召开了我国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坛主要探讨的命题就是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问题。在论坛中,重点探讨了我国的文化线路的理论研究问题,阐述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基本特点,提倡提高对文化线路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文化线路遗产的深入研究,加强对文化线路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力度。此后我国建立了完整的文化线路申遗时间表,并于2014年,成功将丝路中国段及大运河两项文化线路遗产送入《名录》。
2009年,六国于哈萨克斯坦进行了第五次共同商讨,在商讨会议中,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的“申遗”进展,并商讨了突出丝绸之路普遍性价值的申报策略,以及研讨了关于丝绸之路进入真实性与整体性评估的若干问题。在会后,针对丝绸之路申遗问题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与专家小组,委员会与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处理丝绸之路在申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在历经波折之后,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终于在中、哈、吉三国的坚持下,被纳入到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国首个与其他国家共同联合申请世界遗产的申遗项目。丝绸之路此次申遗的总公里数超过八千七百多公里,包含的各类遗址数为三十三个。在这三十三个遗址中,位于中国境内的有二十二处。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本次丝绸之路的申报项目,能够代表出丝绸之路在交流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为古老的亚欧大陆带来了繁荣,长久以来,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渠道就是丝绸之路,并且在众多文化交流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游牧民族与定居文化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成为了长途贸易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典范,是依靠水源系统发展交通贸易的出色代表。
本文编号:2957577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世界遗产分布图19来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首个文化线路遗产诞生于1993年,是基督教的“朝圣之路”,其中西班牙的路段被纳入到世界遗产体系中。在此背景之下,1994年,西班牙召开了专门针对文化线路遗产的研讨会议,在会议报告中对文化线路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指出,文化线路可以被认定为一种非静态的,经过具体化的文化景观,在报告中,阐述了识别文化路线的一般方法,同时讨论了文化线路的认定标准,该报告也成为其他专家学者开展文化线路研究的重要依据。1998年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法国段也申遗成功,跨境文化线路开始正式出现。1998年ICOMOS在西班牙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会议中着重探讨了CIIC工作的规章与规定,同时探讨了委员会的工作计划问题。2008年,魁北克举行了ICOMOS第16届年会,年会正式颁布了阐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国内方面,西安于2005年针对以文化线路为专题召开了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重点探讨了古迹遗址的生存发展问题,分析了古迹遗址所处的外在环境,会议的召开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线路遗产方面的研究,成为了推动我国文化路线遗产研究的重要动力。实际上,2005年,我国已经有学者深入研究并分析CIIC的会议资料以及出台的相关文件,并简要介绍了文化线路的内涵与内容,分析了文化线路保护的现状,并将文化线路的概念与美国的“遗产廊道”进行了对比分析。2006年吕舟在文章中指出,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类型中新兴的一种,因此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文化线路所包含的时空范围更加广阔,蕴藏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跨区域、跨国家、跨地区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为文化线路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保障。2009年4月,国家文物保护局在无锡召开了我国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坛主要探讨的命题就是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问题。在论坛中,重点探讨了我国的文化线路的理论研究问题,阐述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基本特点,提倡提高对文化线路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文化线路遗产的深入研究,加强对文化线路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力度。此后我国建立了完整的文化线路申遗时间表,并于2014年,成功将丝路中国段及大运河两项文化线路遗产送入《名录》。
2009年,六国于哈萨克斯坦进行了第五次共同商讨,在商讨会议中,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的“申遗”进展,并商讨了突出丝绸之路普遍性价值的申报策略,以及研讨了关于丝绸之路进入真实性与整体性评估的若干问题。在会后,针对丝绸之路申遗问题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与专家小组,委员会与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处理丝绸之路在申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在历经波折之后,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终于在中、哈、吉三国的坚持下,被纳入到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国首个与其他国家共同联合申请世界遗产的申遗项目。丝绸之路此次申遗的总公里数超过八千七百多公里,包含的各类遗址数为三十三个。在这三十三个遗址中,位于中国境内的有二十二处。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本次丝绸之路的申报项目,能够代表出丝绸之路在交流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存在为古老的亚欧大陆带来了繁荣,长久以来,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渠道就是丝绸之路,并且在众多文化交流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游牧民族与定居文化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成为了长途贸易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典范,是依靠水源系统发展交通贸易的出色代表。
本文编号:2957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95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