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桦褐孔菌多糖抑制乳腺癌的免疫浸润的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01:20
  桦褐孔菌是一种在欧洲,特别是俄罗斯广泛使用的一种药食同源大型真菌,其有广泛的药用活性。经过长期的民间摸索,桦褐孔菌多糖被证实对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针对癌症,其对肝癌、肺癌、大肠癌等一系列癌症有着广泛的抗癌活性。然而,针对其抗癌活性多围绕体外开展,对于体内及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不足。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每年全球约有200万名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其中60多万名患者死亡;相比于其他癌症,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类型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最高。随乳腺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积累,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考虑到乳腺癌发生和预后的过程中,免疫应答是最重要的发起路径之一,因此,通过对肿瘤免疫应答的调节,增强其反应强度,可有效地缓解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候。在肿瘤免疫的微环境研究中,针对一些相对稳健的细胞浸润模式的研究,会显著影响到肿瘤的诊断、生存结局方面的评估。此类基于组学数据和高通量数据分析的研究一般被称为免疫浸润相关的研究,可以把从关键基因到细胞水平以及到临床样本生存信息层面的信息加以连贯的分析,并可以对研究的样本以统计学分析方法做一定的筛选和评价...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桦褐孔菌多糖抑制乳腺癌的免疫浸润的机制的研究


桦褐孔菌醇的结构式Fig.1-1:MolecularformulaofInotodiol

羊毛,三萜,化合物,甾烷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图1-1:桦褐孔菌醇的结构式Fig.1-1:MolecularformulaofInotodiol除桦褐孔菌醇外,桦褐孔菌内仍然含有大量其他的萜类物质,如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lanosterol-21,23lactone(Shinetal.2001),3β-hydroxy-8,24-dien-lanosta-21,23-lactone,21,24-cydopenta-lanosta-3β,21,25-triol-8-ene;glucositol-3(3,22,25-trihydroxy-lanosta-8-ene;5`-(2`-etene-6`,b`-dimethyl-eyclohexa)-3-methyl-pentana等(Yusooetal.2002)。从桦褐孔菌子实体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化合物,分别为3-羊毛甾-8,24-二烯-21-醛;羊毛甾醇;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白桦脂醇;桦褐孔菌醇;栓菌;3β,21-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齐墩果酸;乌苏酸;白桦脂酸;桦褐孔菌素A;桦褐孔菌萜D及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等(张仕瑾等,2015)。同时也有报道说从桦褐孔菌内分离出6种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Nakamuraetal.2009)。其具体形态如图1-2所示。图1-2:桦褐孔菌内6种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结构式Fig.1-2:structuralformulaof6lanosterantriterpenesinInonotusObliquus麦勤勤则从桦褐孔菌内分离鉴定了6种化合物,其中2种为该研究首次鉴定,分别为inonotsuoxideB和trametenolicacid(麦勤勤,2013)。

多酚,结构式,物质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91.1.2.4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被证实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而桦褐孔菌内也可分离出多种酚类物质,如Zheng分离出了类黄酮、多酚等酚类物质(Zhengetal.2009)。而Cui(Cuietal.2005)和Lee(Leeetal.2007)证实桦褐孔菌内的主要酚类物质为多酚,且Lee获得了其中3种多酚化合物为phelligridins,其具体构成如图1-3所示。Ju从桦褐孔菌内分离出的酚类物质则以游离酚酸为主(Ju,2010)。Babitskaia等则证实桦褐孔菌内的黑色素成分为儿茶酚(Babitskaia,2002)。图1-3桦褐孔菌内三种多酚类物质phelligridins的结构式Fig.1-3structuralformulaofthreepolyphenolsinInonotusObliquus1.1.2.5桦褐孔菌素桦褐孔菌素(fuscoporine),最初由何坚分离及鉴定,其分子式为C20H14O9,为黄褐色固体,而FeCl3反应呈阳性(何坚和冯孝章,2002)。其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图1-4桦褐孔菌素的结构式Fig.1-4structuralformulaofinoporin1.1.2.6其他天然成分除上述重要的化学成分外,桦褐孔菌内亦包含其他大量的化合物成分,根据黄年来的总结,上世纪开展的桦褐孔菌素的化学成分研究中,陆续提取分离出了大量成分:如Lovvagina于1958年提取出的叶酸衍生物—蝶酰谷氨酸(pteroiloglutamicacid),以及芳香族的香草酸(aromaticvanillicacid)、丁香酸(syringicacid)和γ-羟基苯甲酸(γ-hydroxylbenzoicacid)等(黄年来,2007)。Piaskowski于1975年分离出的单宁化合物(Tannins)、类固醇(steroids)及生物碱化合物(alkaloids),Kahlos等人于1986分离出的栓菌酸(tramelenolicacid)。另文献报道,桦褐孔菌亦含有其他鞘氨醇类似物(analogofsphingoin)及甘露醇(mannitol)等(Zhongetal.2009)。


本文编号:3108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108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