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上转换和吸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生物医学应用
本文关键词:红外上转换和吸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生物医学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红外光能量低,对生物组织损伤小,组织穿透深度深,生物荧光背景小,因此,依赖于近红外光激发或具有特征红外吸收信号的纳米功能材料备受人们青睐,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生物检测、光动力学治疗等领域。材料组成、结构的精确调控,发光机制的全面、深入理解,以及高效、可靠光学检测信号的获取是推动这类材料临床实用化的关键所在。为此,本论文以Yb3+、Er3+共掺杂的NaYF4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和发光性能改善为基础,建立了上转换纳米粒子与光敏剂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模型,并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模拟肿瘤的体内生长环境,在介于细胞与活体之间的层次上对人乳腺癌多细胞肿瘤球进行了上转换荧光成像研究。同时,开创性地利用SiO_2纳米粒子的红外吸收本征信号对蛋白分子进行了检测,避免了复杂的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上转换发光效率制约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发展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现有高温油相制备方法的优化,设计、制备了壳层厚度可控、尺寸均匀、上转换发光强的NaYF4:Yb3+,Er3+@NaYF4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粒子,证实了反应前驱物、表面活性剂、溶剂、反应时间及投料方式等反应参数对纳米粒子形貌、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发现相比于普通反应(heat-up方法)来说,奥氏熟化法更容易制备出壳层厚度可控、尺寸均匀、六角相、发光效率高的上转换核壳纳米粒子。这为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光学性能的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2)为了加深对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给受体体系能量传递机制的认识,我们以NaYF4:Yb3+,Er3+@NaYF4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粒子作为能量给体,以玫瑰红染料(RB)作为能量受体,系统研究了壳层厚度对能量传递效果的影响规律,结合给体-受体发光时间演变行为的监测分析,建立了能量传递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NaYF4壳层厚度约为4.2 nm时,RB发光强度达到了最大值,比上转换裸核纳米粒子与RB偶联产物的RB发光强度高了一个数量级。这是无辐射的F?rster共振能量传递(FRET,约占32%)与辐射再吸收(约占68%)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位于纳米粒子内部的发光中心主要参与了再吸收过程,而外部接近表面的发光中心同时参与了FRET和再吸收过程。两种机制的贡献比例是跟壳层厚度密切相关的。这两种机制对上转换纳米材料给受体体系能量传递影响规律的定量/半定量分析对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均相免疫检测、生物成像及光动力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由于传统的体外细胞实验不具有三维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只能在二维平面对单层细胞进行研究,而活体成像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对中间的单一过程进行实时的观察和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人乳腺癌多细胞肿瘤球作为三维肿瘤细胞培养模型,以鸡胚绒毛尿囊膜作为肿瘤移植受体,模拟肿瘤体内生长环境,研究了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肿瘤靶向上转换荧光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聚烯丙胺(PAAM)修饰的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外,盐酸处理的及乙醇胺磷酸酯(AEP)和聚丙烯酸(PAA)修饰的纳米粒子均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这与粒子表面电荷性质、表面修饰分子本身的化学性质(如分子量、碳链长度等)有关。我们选用了细胞毒性较低的PAA修饰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与癌细胞雌激素受体的抗体蛋白进行共价偶联,制得了上转换纳米生物标记物,二维癌细胞层成像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三维多细胞肿瘤球成像结果均证实了这种上转换纳米生物标记物具有癌细胞靶向性,为实现基于上转换纳米生物标记材料的实体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4)为了简化纳米生物探针的制备过程,我们利用St?ber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SiO_2纳米粒子,研究了其红外吸收性质,证明了SiO_2纳米粒子Si-O-Si键反对称伸缩振动的TO和LO声子模式具有光谱指纹特征。设计了三明治免疫检测结构,以SiO_2纳米粒子为红外探针,利用SiO_2纳米粒子的红外吸收本征信号实现了对蛋白分子的灵敏检测,为红外吸收探针的选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 SiO_2纳米粒子 红外吸收 生物医学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第一章 前言11-40
- 1.1 纳米材料简介11
- 1.2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11-26
- 1.2.1 稀土掺杂纳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理11-13
- 1.2.2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面修饰13-17
- 1.2.3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调控17-20
- 1.2.4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20-26
- 1.3 SiO_2纳米材料26-28
- 1.3.1 SiO_2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26-27
- 1.3.2 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27
- 1.3.3 SiO_2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27-28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28-29
- 参考文献29-40
- 第二章 NaYF4:Yb_(3+),Er_(3+)@ NaYF4上转换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40-52
- 2.1 引言40
- 2.2 NaYF4:Yb_(3+), Er_(3+)@ NaYF4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40-43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40-41
- 2.2.2 NaYF4:Yb_(3+), Er_(3+)裸核纳米粒子的制备41-42
- 2.2.3 NaYF4:Yb_(3+), Er_(3+)@ NaYF4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42-43
- 2.3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性质表征43-49
- 2.3.1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结构及形貌43-46
- 2.3.2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研究46-49
- 2.4 本章小结49-50
- 参考文献50-52
- 第三章 基于NaYF4:Yb_(3+), Er_(3+)@ NaYF4上转换核壳纳米粒子的能量传递机理研究52-73
- 3.1 引言52
- 3.2 上转换纳米粒子与羧基玫瑰红染料的共价偶联52-54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52-53
- 3.2.2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氨基修饰53
- 3.2.3 玫瑰红染料的羧基修饰53-54
- 3.2.4 氨基修饰上转换纳米粒子与羧基玫瑰红的共价偶联54
- 3.3 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羧基玫瑰红的官能团验证54-56
- 3.3.1 羧基玫瑰红染料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54-55
- 3.3.2 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羧基玫瑰红共价偶联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55-56
- 3.4 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羧基玫瑰红染料的能量传递机理研究56-68
- 3.4.1 上转换纳米粒子与羧基玫瑰红的光谱交叠56-57
- 3.4.2 上转换纳米粒子与羧基玫瑰红的共振能量传递机制57-58
- 3.4.3 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羧基玫瑰红偶联产物的稳态发光谱58-60
- 3.4.4 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羧基玫瑰红偶联产物的能量传递机理模型60-68
- 3.5 本章小结68-70
- 参考文献70-73
- 第四章 基于鸡胚绒毛尿囊膜的上转换荧光成像73-86
- 4.1 引言73
- 4.2 实验部分73-76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73-74
- 4.2.2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74-75
- 4.2.3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生物成像75-76
- 4.3 表面修饰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性质76-79
- 4.3.1 表面修饰上转换纳米粒子的过程分析76
- 4.3.2 表面修饰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势76-78
- 4.3.3 表面修饰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性质78-79
- 4.3.4 表面修饰对上转换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影响79
- 4.4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生物成像79-81
- 4.4.1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79-80
- 4.4.2 上转换纳米粒子对二维癌细胞层的靶向标记80-81
- 4.4.3 上转换纳米粒子对三维肿瘤球的靶向标记81
- 4.5 本章小结81-83
- 参考文献83-86
- 第五章 基于SiO_2纳米粒子红外指纹信号的免疫检测86-97
- 5.1 引言86
- 5.2 实验部分86-88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86-87
- 5.2.2 S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面氨基修饰87
- 5.2.3 SiO_2纳米粒子免疫检测探针的制备87
- 5.2.4 免疫识别组装87-88
- 5.3 结果与讨论88-94
- 5.3.1 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面修饰88-89
- 5.3.2 SiO_2纳米粒子的红外吸收特性研究89-92
- 5.3.3 基于SiO_2纳米粒子红外吸收性质的免疫检测92-94
- 5.4 本章小结94-95
- 参考文献95-97
- 第六章 结论97-99
- 致谢99-100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勇,臧竞存;上转换激光和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1年02期
2 洪广言;;新型红外变可见上转换薄膜问世[J];稀土信息;1993年03期
3 石连升;温猛;钱艳楠;王锐;郝铭;;Yb:Er:Tm:LiTaO_3的上转换发白光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1年01期
4 陈奇丹;杨生;;上转换材料的制备及发展[J];广东化工;2012年08期
5 周永红;田玉鹏;吴杰颖;;有机上转换激光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6年04期
6 张幸林;杨会然;孙会彬;刘淑娟;赵强;黄维;;基于三线态-三线态湮灭的能量上转换[J];化学进展;2012年10期
7 李鑫德;上转换荧光和激光[J];稀土信息;1997年07期
8 吴长锋,秦冠仕,秦伟平,陈宝玖,黄世华,刘晃清,赵丹;Er~(3+)/Yb~(3+)共掺杂AlF_3基氟化物玻璃材料的频率上转换[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6期
9 涂进春;韩星星;李晓天;李楠;黄玮;王小红;刘钟馨;曹阳;;α-NaYF_4:Yb,Er/SBA-15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上转换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2年07期
10 李润青;喻玺;袁云霞;刘志洪;;基于氧化碳球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新方法检测银离子[J];分析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冬;杨正文;竺侃;;A1_2Y_4O_9:Yb,Er反蛋白石中的上转换发射和颜色调谐[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臧竞存;邹玉林;刘燕行;单秉瑞;;上转换激光晶体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孙雅娟;孔祥贵;张宏;;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表面荧光探针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汪超;程亮;刘庄;;上转换纳米晶体癌症治疗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叶常青;周宇扬;梁作芹;王筱梅;;1.新型蒽衍生物受体应用高效上转换体系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6 彭桂芳;洪广言;贾庆新;李有谟;;红外变可见上转换材料薄膜的研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7 谷战军;田甘;赵玉亮;;荧光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光谱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8 高伟;李娇;高当丽;田宇;崔敏;孙瑜;阎晓庆;郑海荣;;颗粒形貌对六方相NaYbF_4:Pr~(3+)纳米晶体上转换荧光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黄淮青;密丛丛;王猛;孙盼;徐淑坤;;磁性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发光颗粒的合成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娇;高伟;高当丽;田宇;郑海荣;;四方相LiYF4:Yb/Er晶体颗粒的合成及上转换荧光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亚丹;红外上转换和吸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生物医学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淮良;稀土离子掺杂晶体中的上转换过程和电磁感应光透明现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梁会娟;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陈冠英;稀土氧化物和氟化物纳米晶上转换荧光光谱的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邢丽丽;钬镱铥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制备及其上转换白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杨海贵;稀土掺杂氧化物晶体和氟锆酸盐玻璃的上转换及发光特性[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婷;稀土激活的新型氧化物上转换材料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郝树伟;稀土氟化物微纳晶体的可控合成及增强上转换荧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杜杉;Er~(3+):YAG晶体中上转换机制对激发波长敏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郭琳娜;三种新型稀土掺杂纳/微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其上转换/下转换发光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细菌视紫红质—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生物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红外光电响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梅勇;上转换纳米晶的制备、调控和发光过程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韩全泽;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上转换材料的两步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王宁;稀土掺杂BaLu_2F_8微米晶的可控制备及上转换光发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荷;氧化铈基上转换发光粉体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6 高方绮;离子掺杂NaGdF_4:Ho~(3+)纳米棒上转换荧光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海;近红外激励上转换材料光谱及荧光增强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郑建钦;~1.5μm响应红外上转换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贾志旭;稀土掺杂氟化物上转换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潘成龙;氟化物,氟氧化物上转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红外上转换和吸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生物医学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2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