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中碳低合金钢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组织与性能

发布时间:2017-04-21 15:04

  本文关键词:中碳低合金钢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组织与性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碳低合金钢深层表面改性是表面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化学热处理温度或是延长处理时间可以获得较厚的渗层但易导致组织粗化,力学性能下降。本文将低温等离子体渗氮及稀土氮碳共渗技术应用于38Cr Mo Al钢及30Cr Mn Si A钢的表面改性,研究中碳低合金钢渗层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揭示低温渗氮层强韧化机制及稀土作用机制;并结合激光淬火形成了一种在中碳低合金钢表面获得硬度与厚度倍增的复合改性层的方法,揭示复合改性深层硬化机制。低温离子渗氮温度控制在460~500°C。渗氮温度高于500°C时,渗层组织中有大量的氮化物沿晶界析出,形成脉状组织;低于460°C时,组织较好,但渗层较薄。460°C渗氮表面无明显化合物层,在距表面~30mm内形成耐蚀白层,衍射峰偏移与宽化明显。XRD及TEM(HRTEM)观察结果表明在距离渗氮表面30mm的区域内,晶粒尺寸为十至几十纳米,SAED结果标定纳米晶粒为N膨胀马氏体a¢N。超低氮氢比渗氮研究发现在温度高达590°C,氮氢比低至0.05:0.4时,可在38Cr Mo Al钢表面形成单相a¢N层。通过TEM观察,a¢N相的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与g¢-Fe4N与e-Fe2-3N相相比,高温获得的a¢N相的硬度显著提高,杨氏模量略有提升。a¢N相的H/E比值相比于g¢-Fe4N与e-Fe2-3N相分别提高了25.5%及28%;而H3/E2比值则分别提高了141.67%及132%。相比于高温a¢N的数据,低温a¢N的H/E比值提高了4.7%,H3/E2比值提高了25.9%。组织超细化使低温a¢N层具有更高的强韧性。本文对渗氮表面化合物层中g¢-Fe4N相的择优取向的产生机制及其对磨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低温低氮渗氮表面可以获得(200)g¢择优取向,并且随渗氮时间延长择优取向增强。经过72h长时间循环渗氮可在表面形成(220)g¢择优取向。通过实验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获得如下四组取向关系:{(0001)e//(101)a¢,[110]e//[111]a¢};{(111)g¢//(0001)e,[011]g¢//[1 2 10]e};{(200)g¢//(110)a¢,[011]g¢//[111]a¢}以及{(1 1 03)e//(220)g¢,[0100]e//[1 1 0]g¢}。g¢-Fe4N相的择优取向与其析出路径有关:a¢N#174;g¢以及a¢N#174;e#174;g¢。(200)g¢择优取向的试样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低于(220)g¢择优试样;(111)g¢择优试样由于滑移系 平行于滑动平面,摩擦系数低但磨损率较高。因此,(200)g¢择优取向有助于提高试样的耐磨性能。低温稀土氮碳共渗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可以有效提高氮碳共渗效率。添加稀土元素后,共渗层厚度提升了19.71~44.23%。La原子非常活泼,溅射沉积于试样表面与乙醇及背底真空中的O在试样表面反应生成La Fe O3。La Fe O3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氧化活性,生成的高氧化性物质在氮碳共渗过程中促进表面致密氮化物层的分解,为N原子的扩散提供了通道。La原子可以渗入到试样表层中5mm深度内。这一厚度对应于表面上g¢-(Fe,La)4N形成的位置。由于La原子较大,进入到g¢-Fe4N晶格中造成晶格膨胀,提高了N的固溶度,从而抑制了致密陶瓷相e-Fe2-3N(C)的形成。因此,N的主要扩散通道,如表面晶界、缺陷等未被阻塞,N的扩散速度较快。从TEM结果可知,La可扩散至距表面25mm的深度,并且稀土有细化组织的作用。通过对38Cr Mo Al及30Cr Mn Si两种中碳低合金钢离子渗氮或氮碳共渗与激光淬火复合处理的研究发现,发现复合工艺改性层的硬度及厚度相比于单一的PN/PNC处理或是激光淬火处理显著提高。渗氮/氮碳共渗试样表面相组成为g¢-Fe4N和e-Fe2-3N(C),经激光淬火处理后表面相组成为淬火马氏体(a¢-Fe),Fe的氧化物(Fe3O4,Fe2O3,Fe O)以及少量的g¢-Fe4N和e-Fe2-3N(C)和低氮化合物Fe N0.076(残余奥氏体)。Fe3O4的润滑作用有效降低了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提高了试样表面的冲击韧性,从而使复合处理表面耐磨性显著提高。渗氮/氮碳共渗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厚度倍增机制:渗层中的N元素沿渗氮方向呈现梯度分布,极少量的N元素即能导致Fe-C-N三元共析点从高于727°C降低至565°C。因此,在相同的温度梯度下,表层中能够发生马氏体相变强化的区域增加。
【关键词】:中碳低合金钢 渗氮层 激光淬火 组织 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3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5-16
  • 1.2 渗氮与氮碳共渗进展16-31
  • 1.2.1 低温渗氮16-18
  • 1.2.2 快速渗氮18-25
  • 1.2.3 稀土渗氮与稀土氮碳共渗25-28
  • 1.2.4 渗氮生成相性质28-31
  • 1.3 激光表面改性进展31-35
  • 1.3.1 激光淬火31-33
  • 1.3.2 化学热处理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33-35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5-36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6-43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36-38
  • 2.2 实验工艺方案38-40
  • 2.2.1 离子渗氮38-39
  • 2.2.2 低温稀土氮碳共渗39-40
  • 2.2.3 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40
  • 2.3 分析测试方法40-43
  • 2.3.1 组织观察40
  • 2.3.2 相结构与成分分析40
  • 2.3.3 生成相键合与微结构分析40-41
  • 2.3.4 显微硬度与耐磨性能测试41-42
  • 2.3.5 改性层耐蚀性表征42-43
  • 第3章 中碳低合金钢硬化层组织与工艺设计43-56
  • 3.1 影响齿轮力学性能的因素43-44
  • 3.2 硬化层厚度和组织44-52
  • 3.2.1 硬化层厚度计算44-46
  • 3.2.2 硬化层组织设计46-52
  • 3.3 中碳低合金钢齿轮表层硬化工艺选择52-54
  • 3.3.1 表层硬化工艺方案设计52
  • 3.3.2 等离子体渗氮/氮碳共渗52
  • 3.3.3 等离子体稀土渗氮/氮碳共渗52-53
  • 3.3.4 等离子体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53-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第4章 等离子体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组织结构56-95
  • 4.1 温度对渗氮层组织结构影响56-58
  • 4.2 不同氮氢比条件下渗氮层的组织结构58-61
  • 4.2.1 氮氢比对渗层组织结构影响58-59
  • 4.2.2 低氮氢比条件下渗层的组织结构59-61
  • 4.3 渗氮过程组织结构演变规律61-67
  • 4.3.1 较高氮氢比条件下渗氮过程组织结构61-65
  • 4.3.2 低氮氢比条件下渗氮过程组织结构65-67
  • 4.4 膨胀马氏体表征与渗氮层组织超细化67-74
  • 4.4.1 渗氮膨胀马氏体表征68-70
  • 4.4.2 渗氮层组织超细化70-74
  • 4.5 稀土氮碳共渗过程组织结构演变规律74-87
  • 4.6 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组织结构87-93
  • 4.6.1 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确定87-89
  • 4.6.2 复合改性层组织结构89-93
  • 4.7 不同处理工艺心部组织及硬度93-94
  • 4.8 本章小结94-95
  • 第5章 等离子体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性能与深层硬化机制95-128
  • 5.1 高温低氮氢比渗氮层性能95-101
  • 5.1.1 高温低氮氢比渗氮层耐磨性能95-100
  • 5.1.2 高温低氮氢比渗氮层耐蚀性能100-101
  • 5.2 低温渗氮层性能与强韧化机制101-109
  • 5.2.1 低温渗氮层力学性能101-105
  • 5.2.2 低温渗氮层耐蚀性能105-107
  • 5.2.3 低温渗氮层强韧化机制107-109
  • 5.3 Fe_4N相的择优取向对渗氮层力学性能影响109-117
  • 5.4 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力学性能及深层硬化机制117-125
  • 5.5 不同改性工艺下表层硬化效果与微观机制比较125-127
  • 5.6 本章小结127-128
  • 结论128-130
  • 参考文献130-14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46-148
  • 致谢148-149
  • 个人简历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静;李华举;李勇;申文杰;;Sr取代LaFeO_3钙钛矿的结构性质和催化性能(英文)[J];催化学报;2012年07期

2 邓光华,王慧霞,陈永毅;热循环离子渗氮的快渗机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3 何卫锋;李玉琴;李应红;李靖;聂祥樊;;激光冲击波增强38CrMoAl钢渗氮耐磨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4年06期

4 刘志儒;韦永德;王春义;王冶;宫本胜;江华峰;;稀土元素对20CrMnTi钢渗碳和碳氮共渗过程的影响及生产应用[J];金属热处理;1987年10期

5 周上祺,范秋,林任勤,胡振纪;快速深层渗氮工艺的设计[J];金属热处理;1998年03期

6 钟厉,韩西,周上祺,胡培中;循环氮势快速离子渗氮[J];金属热处理;1998年10期

7 韦永德,刘志如,王春义,范爱龄,程建民;用化学法对20钢、纯Fe表面扩渗稀土元素的研究[J];金属学报;1983年05期

8 周上祺,范秋林,任勤;45钢快速深层离子氮化的微观结构研究[J];热加工工艺;1998年01期

9 程义远;王勇;韩彬;李美艳;;35CrMoA激光淬火/渗氮层耐蚀性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9年24期

10 张津,孙勇;Plasma Nitriding of 722M24 Steel with Pure Lanthanum, Cerium and Neodymium as Sputter Sources[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冠;M50NiL钢氮碳共渗与渗碳加渗氮复合改性层的组织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碳低合金钢渗氮与激光淬火复合改性层组织与性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20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6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