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钻削刀具设计及微钻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22: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细孔加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孔径越来越小。微细钻削刀具是影响微孔加工的关键因素,采用高性能的微细刀具有助于提高孔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本文针对微钻削机理及微细钻削刀具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切屑形成、切屑形态、切屑卷曲、切屑流动以及切屑折断进行了理论分析,依据最小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微钻削流屑角的数学模型。在不锈钢材料微钻削过程中,在上向卷曲、侧向卷曲和流屑角的共同作用下,初始切屑呈圆锥形,由于不锈钢材料韧性高,切屑易缠绕在微钻上,最终形成缠绕型带状切屑;通过仿真与实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流屑角的影响规律,发现钻尖锋角越大,切屑的流屑角越大;随着进给量的增加,流屑角增大;当实际切削厚度接近最小切屑厚度时,切屑流屑角存在一个最大值。2.基于滑移线场理论和微钻的几何特征建立了微钻削的切削力数学模型。分别在主切削刃、第二切削刃和压进区三个区域进行了建模,主切削刃为斜角切削模型,第二切削刃为正交切削模型,压进区为刚性楔体模型;主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模型中包含了微钻削的剪切和耕犁行为;通过微钻削实验,将模型预测切削力和实验采...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内刃后刀面磨削原理图
内刃后刀面磨削原理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小钻头的失效研究[J]. 吴鲁淑,汤宏群.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07)
[2]微细切削刀具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J]. 刘志兵,王西彬. 中国机械工程. 2010(14)
[3]介观尺度切削过程的材料本构关系分析[J]. 景秀并,张大卫,林滨. 兵工学报. 2010(05)
[4]关于新型螺旋面钻尖和平面钻尖的对比研究[J]. 魏昕,周志雄,言兰. 计算机仿真. 2010(02)
[5]纳米尺度下切削过程的准连续介质力学模拟[J]. 赵晟,江五贵. 摩擦学学报. 2009(06)
[6]极细微钻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J]. 付连宇,王剑,罗春峰. 印制电路信息. 2009(S1)
[7]WC-Co超细硬质合金微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J]. 李壮,王家君,林晨光,崔舜. 硬质合金. 2009(03)
[8]PCB用微钻技术的趋势研究[J]. 陈海斌,付连宇,罗春峰. 印制电路信息. 2008(08)
[9]基于可靠性分析的PCB用微钻寿命优化浅析[J]. 陈海斌,付连宇,邹卫贤. 印制电路信息. 2008(07)
[10]PCB微钻有限元分析的几个关键问题[J]. 付连宇,余振超,屈建国,邹卫贤. 印制电路信息. 2007(01)
博士论文
[1]微细钻头钻削印刷电路板加工机理研究[D]. 郑李娟.广东工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304不锈钢本构模型参数识别研究[D]. 李星星.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麻花钻新型后刀面刃磨方法的研究[D]. 郑小虎.江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30754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内刃后刀面磨削原理图
内刃后刀面磨削原理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小钻头的失效研究[J]. 吴鲁淑,汤宏群.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07)
[2]微细切削刀具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J]. 刘志兵,王西彬. 中国机械工程. 2010(14)
[3]介观尺度切削过程的材料本构关系分析[J]. 景秀并,张大卫,林滨. 兵工学报. 2010(05)
[4]关于新型螺旋面钻尖和平面钻尖的对比研究[J]. 魏昕,周志雄,言兰. 计算机仿真. 2010(02)
[5]纳米尺度下切削过程的准连续介质力学模拟[J]. 赵晟,江五贵. 摩擦学学报. 2009(06)
[6]极细微钻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J]. 付连宇,王剑,罗春峰. 印制电路信息. 2009(S1)
[7]WC-Co超细硬质合金微观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J]. 李壮,王家君,林晨光,崔舜. 硬质合金. 2009(03)
[8]PCB用微钻技术的趋势研究[J]. 陈海斌,付连宇,罗春峰. 印制电路信息. 2008(08)
[9]基于可靠性分析的PCB用微钻寿命优化浅析[J]. 陈海斌,付连宇,邹卫贤. 印制电路信息. 2008(07)
[10]PCB微钻有限元分析的几个关键问题[J]. 付连宇,余振超,屈建国,邹卫贤. 印制电路信息. 2007(01)
博士论文
[1]微细钻头钻削印刷电路板加工机理研究[D]. 郑李娟.广东工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304不锈钢本构模型参数识别研究[D]. 李星星.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麻花钻新型后刀面刃磨方法的研究[D]. 郑小虎.江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3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33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