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玻璃陶瓷介质的高压电容器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玻璃陶瓷介质的高压电容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高压陶瓷电容器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运用,其常用钛酸钡类烧结陶瓷作为电介质。钛酸钡类烧结陶瓷孔隙多,居里温度离室温近,电容器表现为耐压低、局放大、温度稳定性差。特高压电力系统的发展对电容器提出更多更苛刻的要求,特别是要求电容器具有更高的耐压水平,更低局放量,更好的温度稳定性等,常规烧结陶瓷电容器已不能满足特高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结构致密无孔隙,可以通过成份设计和可控结晶得到介电常数大、耐压高、局放小的电介质。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铌酸盐玻璃陶瓷材料体系研究较多,但是如何将其转化为电容器器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铌酸盐玻璃陶瓷材料体系、电极和封装研究,首次将玻璃陶瓷开发为特高压电力系统用高压电容器,解决了常规烧结陶瓷电容器局放高、温度稳定性差等问题。文章首先研究了ANb2O6-NaNbO3-SiO2体系玻璃陶瓷可控结晶、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关系,其中PSNNS体系A位为Pb1-xSrx, PBNNS体系A位为Pb1-yBay, BSNNS体系A位为Ba1-zSrZ。可控结晶研究表明,各体系在600℃~1000℃主要存在两个结晶峰,结合XRD分析低温相为烧绿石结构,高温相为钙钛矿结构的NaNbO3和钨青铜结构的偏铌酸盐相。结构与性能研究表明,随着结晶温度升高,介电常数增加,但介电常数电压稳定性、温度稳定性有所降低。针对实际运用,文章首次提出从玻璃相角度对玻璃陶瓷进行优化:PSNNS体系玻璃陶瓷,Pb2+在玻璃相中同时提高其耐压水平和介电常数,Al3+将损耗降至0.0078,Gd3+在保持介电常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损耗降为0.0028。选用PSNNS体系玻璃陶瓷(直径20mm,厚度1mm)进行电极和封装研究。电极研究中发现银浆电极与电介质界面存在大量孔洞,从而产生大量局放,降低电容器工作电压。银浆电极样品直流耐压为50.0kV,交流耐压为4.0kV;起始局放电压1.7kV,3kV时局放量达到26.4pC。采用活性钎焊技术制备电极,界面孔隙得到解决,但是高温高真空导致玻璃陶瓷脱氧。脱氧研究表明介电性能恶化是氧空位所致,补氧研究将损耗控制在0.25以内。采用磁控溅射/锡铅焊料电极,界面致密,导流能力强,直流耐压升至60.0kV,交流耐压升至4.8kV,局放性能也大幅改善,起始局放电压增加为2.8kV,3kV下局放量降为6.36pC。采用Comsol软件对电极结构设计发现,电极留边量越大,厚度越低,电场畸变系数越大,从而降低电容器工作电压。封装研究首先对环氧树脂各项性能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环氧树脂作为封装材料。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容器击穿主要发生在电介质/电极/封装材料三相界而处,模拟结果表明三相界面处电场畸变最严重。为均化三相界而畸变电场,文章首次采用高介电固体封装技术,通过提高封装材料介电常数,在保持其它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流耐压提高至75.0kV,交流耐压提高到7.5kV。非线性电阻率材料均化畸变电场研究,将电容器交直流耐压分别提高为8.5kV、78.OkV。最后针对特高压电力系统需求,基于玻璃陶瓷电介质设计高压耦合电容,并对其电容、损耗、交流耐压、局部放电、温度稳定性、电压稳定性、雷电冲击、重复充放电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性能远超常规烧结陶瓷电容器。
【关键词】:电容器 铌酸盐玻璃陶瓷 介电性能 局部放电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71.733;TM5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40
- 1.1 电容器基本物理参数14-21
- 1.2 电容器分类及运用21-23
- 1.3 高压陶瓷电容器23-32
- 1.3.1 高压陶瓷电容器电介质研究现状23-26
- 1.3.2 高压陶瓷电容器电极研究现状26-29
- 1.3.3 高压陶瓷电容器封装研究现状29-30
- 1.3.4 高压陶瓷电容器发展趋势30-32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32-34
- 参考文献34-40
- 2 制备及表征方法40-55
- 2.1 实验所用原料及主要设备40-41
- 2.2 玻璃陶瓷制备工艺流程41-44
- 2.2.1 铌酸盐玻璃陶瓷成分设计41-42
- 2.2.2 玻璃陶瓷样品的制备42-44
- 2.3 表征方法44-46
- 2.3.1 差热分析(DTA)44-45
- 2.3.2 X-ray衍射分析45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45
- 2.3.4 介电常数、介电损耗测试45
- 2.3.5 电容温度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测试45-46
- 2.3.6 电容器耐压测试46
- 2.4 电场数值分析方法46-54
- 2.4.1 静电场概述47-50
- 2.4.1.1 泊松方程与拉普拉斯方程47-48
- 2.4.1.2 静电场中的定解问题48-50
- 2.4.2 准静态电场概述50-51
- 2.4.3 平行板电容器中准静态电场分布的数值计算原理51-53
- 2.4.4 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电场分析53-54
- 参考文献54-55
- 3 高压陶瓷电容器玻璃陶瓷电介质研究55-80
- 3.1 铌酸盐玻璃陶瓷体系热力学分析55-57
- 3.2 铌酸盐玻璃陶瓷微观结构分析57-59
- 3.3 铌酸盐玻璃陶瓷性能研究59-63
- 3.3.1 基本介电性能分析59-61
- 3.3.2 介电常数电压稳定性研究61-62
- 3.3.3 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研究62-63
- 3.4 PSNNS玻璃陶瓷体系优化63-75
- 3.4.1 Pb~(2+)改善铌酸盐玻璃陶瓷SiO_2玻璃相研究63-66
- 3.4.2 Al~(3+)改善铌酸盐玻璃陶瓷SiO_2玻璃相研究66-69
- 3.4.3 双碱效应改善铌酸盐玻璃陶瓷SiO_2玻璃相研究69-73
- 3.4.4 稀土(Gd~(3+))添加改善铌酸盐玻璃陶瓷介电性能研究73-75
- 3.5 本章小结75-76
- 参考文献76-80
- 4 高压陶瓷电容器电极研究80-117
- 4.1 丝网印刷制备电极80-84
- 4.1.1 丝网印刷介绍80-81
- 4.1.2 丝网印刷电极微观结构分析81-83
- 4.1.3 银浆电极介电性能测试83-84
- 4.2 活性钎焊制备电极84-100
- 4.2.1 活性钎料/陶瓷界面反应85-88
- 4.2.1.1 活性钎料/陶瓷界面反应热力学86-87
- 4.2.1.2 活性钎料/陶瓷界面反应动力学87-88
- 4.2.2 活性钎焊工艺88-92
- 4.2.3 活性钎焊电极微观结构分析92-94
- 4.2.4 活性钎焊电极介电性能测试94
- 4.2.5 PSNNS玻璃陶瓷脱氧研究94-97
- 4.2.6 PSNNS玻璃陶瓷补氧研究97-100
- 4.3 磁控溅射-低温焊料制备电极100-104
- 4.3.1 磁控溅射-低温焊料工艺100-102
- 4.3.2 磁控溅射-低温焊料电极微观结构分析102-103
- 4.3.3 磁控溅射-低温焊料电极介电性能测试103-104
- 4.4 电极结构模拟设计104-113
- 4.4.1 电极留边量对电容器耐压影响104-109
- 4.4.2 电极厚度对电容器耐压影响109-111
- 4.4.3 电极结构对电容器放电速率影响111-113
- 4.5 本章小结113-115
- 参考文献115-117
- 5 高压陶瓷电容器封装研究117-142
- 5.1 环氧树脂封装117-125
- 5.1.1 环氧树脂优化117-123
- 5.1.2 环氧树脂封装-电极匹配性研究123-124
- 5.1.3 环氧树脂封装固化后处理对耐压影响124-125
- 5.2 高介电封装均化电场研究125-136
- 5.2.1 两相界面电磁场分析125-128
- 5.2.2 玻璃陶瓷电容器三相界面电磁场模拟128-130
- 5.2.3 封装材料介电常数对电容器击穿性能影响130-131
- 5.2.4 封装材料介电常数对电容器击穿性能影响模拟计算131-134
- 5.2.5 高介电材料(环氧)封装研究134-136
- 5.3 压敏材料均化电场研究136-140
- 5.4 本章小结140-141
- 参考文献141-142
- 6 高压陶瓷电容器设计与性能研究142-150
- 6.1 高压耦合电容运用背景142-143
- 6.2 铌酸盐玻璃陶瓷基高压陶瓷电容器结构与性能143-144
- 6.3 温度稳定性与偏压特性性能研究144-145
- 6.4 雷电冲击性能研究145
- 6.5 充放电性能研究145-147
- 6.6 本章小结147-148
- 参考文献148-150
- 7 结论与展望150-153
- 7.1 主要内容和结论150-152
- 7.2 今后工作的展望152-15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153-155
- 致谢155-156
- 作者简介1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掀起玻陶工业生产建设的新高潮(玻璃陶瓷专业代表团的倡议书)[J];建筑材料工业;1960年06期
2 金允汉;廉价玻璃陶瓷[J];机械工程师;1988年04期
3 ;2000年全国稀土玻璃陶瓷年会将在襄樊召开[J];中国稀土学报;1999年04期
4 宁青菊,贺海燕,陈平;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应用[J];陶瓷工程;2000年06期
5 刘焕梅;性能优越的玻璃陶瓷[J];河北陶瓷;2001年04期
6 周敏,杨觉明,周建军,陈平;玻璃陶瓷的研究与发展[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蒋中鳌;试评五项药用玻璃新标准[J];中国标准化;2001年06期
8 ;2004年稀土玻璃陶瓷国际学术年会(第二轮通知)[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4期
9 杜瑞林,常江,倪似愚;58S生物玻璃陶瓷的力学性能及体外生物活性[J];硅酸盐学报;2005年05期
10 裴立宅;透明玻璃陶瓷[J];山东陶瓷;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富;陈吉华;高婧;;牙科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谢伟丽;刘鑫;;β-SiC纳米线增韧58s活性生物玻璃陶瓷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侯朝霞;苏春辉;;玻璃陶瓷的研究与发展[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4 苏葆辉;冉均国;陈治清;;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玻璃陶瓷提高生物活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5 田杰谟;曹小刚;董利明;王晨;王小燕;王贤刚;徐伟;;齿科用可切削玻璃陶瓷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邹翔宇;;Li_2O-B_2O_3-Al_2O_3-BaO系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和表征[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许晓雄;温兆银;顾中华;徐孝和;林祖~,
本文编号:918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91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