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摘要】:秦岭造山带为古生代俯冲造山作用与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在秦岭造山带内部诸多地质单元中,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已成为研究中央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地区,该杂岩带内的勉略蛇绿混杂带所代表的古洋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扬子板块北缘于泥盆纪发生裂解形成的有限再生洋盆,最终于三叠纪闭合,属于扬子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而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宏微观的变质变形证据及相关的年代学则指示出该杂岩带是由于古秦岭大洋在南秦岭地区南向俯冲,最终于晚三叠世形成的。本文选取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六条剖面进行研究。岩石变质变形特征指出:杂岩带内部存在block-in-matrix结构,岩块主要为灰岩、硅质岩和超基性岩,而基质为变沉积岩,基质与岩块属构造接触,通过断层分开。基质变形主要分为四期:D1(南北向挤压)、D2(由南向北的剪切)、D3(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D4(由北向南的逆冲),后期还发育脆性断层。其中发育的强变形带或韧性剪切带,将整个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分为若干逆冲岩席。基质内中级变质岩的变质PT轨迹表明,它经历了进变质-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低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三个阶段。其中峰期变质与D1,退变质与D2相关。相比而言,岩块变质变形作用均较弱。混合岩化片麻岩在由南向北的剪切作用下形成了褶皱,其核部选取的浅色体锆石U-Pb年龄为198.5±2Ma,代表了D2变形作用的年龄。而黑云母片麻岩内的褶皱也是在由南向北的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其核部选取的黑云母40Ar/39Ar的坪年龄为183.0±2.0Ma,指示出变形之后的冷却年龄。增生杂岩带内部唐家沟花岗岩的地化具有岛弧地区岩浆的性质,其热液锆石边的U-Pb年龄为205±2.6Ma,这就限定了俯冲-增生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结合分析增生楔形成的构造背景,认为它们代表了整个南秦岭洋盆闭合、增生作用结束的时间。基于以上成果,论文提出了南秦岭地区构造演化的新看法: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是由于古大洋在南秦岭地区的南向俯冲而形成的,记录了俯冲-碰撞期间的挤压(D1)、逆冲推覆(D2)、期间的走滑作用(D3)及大洋闭合之后的碰撞(D4)。在多种变形作用控制下,不同的岩块包裹于基质内部形成了混杂带。其中增生楔内发育的底板作用,使得深部中级变质岩得以剥露。
【关键词】:南秦岭 俯冲增生 混杂带 变质变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88.3;P5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41
-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10-13
- 1.2 研究现状13-37
- 1.2.1 造山带的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外混杂带的研究现状15-30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30-37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37-39
- 1.3.1 研究内容和目的37-38
- 1.3.2 技术路线38-39
- 1.4 创新点及工作量39-41
- 1.4.1 主要创新点39-40
- 1.4.2 工作量40-41
- 2 区域地质背景41-48
- 2.1 大地构造背景41-42
- 2.2 区域地层42-44
- 2.3 岩浆岩44-45
- 2.4 构造45-48
- 3 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形特征48-114
- 3.1 嘉陵-白雀寺剖面岩石变形特征48-65
- 3.2 张良庙-茅坪坝剖面岩石变形特征65-73
- 3.3 大营-小砭河乡剖面岩石变形特征73-77
- 3.4 留坝-褒城剖面岩石变形特征77-94
- 3.5 城固-洋县地区岩石变形特征94-97
- 3.6 勉略蛇绿混杂带内岩石变形特征97-100
- 3.7 变形期次划分100-104
- 3.8 变形时代104-114
- 4 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质特征114-127
- 4.1 变质岩分布概况114-117
- 4.2 马道变质岩原岩类型及原岩形成时代117-120
- 4.3 马道变质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120-124
- 4.4 变质作用p-T条件估算124-127
- 5 变形作用与变质作用的关系127-131
- 6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的演化131-136
- 7 结论136-138
- 参考文献138-155
- 附录155-174
- 致谢174-176
- 个人简历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哲东;孙丰月;马芳芳;张本龙;;陕西南秦岭柞水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13年02期
2 王根宝,岳康茂,张升全;陕西南秦岭地质组成及其演化[J];陕西地质;1996年01期
3 张升全,王文昭;南秦岭隆滑构造[J];陕西地质;1998年01期
4 赵玉海,赵晓,袁家忠,王庆龙;南秦岭中段硫铁矿矿床中黄铁矿矿物的初步研究[J];化工矿产地质;2000年03期
5 张宏飞,张本仁,凌文黎,高山,欧阳建平;南秦岭新元古代地壳增生事件:花岗质岩石钕同位素示踪[J];地球化学;1997年05期
6 李淼,张成立,苑克增,晏云翔;南秦岭迷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孙卫东,李曙光,Yadong Chen,李育敬;南秦岭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8 刘淑文,王涛,薛春纪,李秉新;南秦岭古生代隐伏基底分布特征及对金属成矿的控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杨朋涛;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王伟;白翔;;南秦岭铁瓦殿岩体的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2年09期
10 骆金诚;赖绍聪;秦江锋;李海波;李学军;臧文娟;;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秦岭主要构造岩带形成时代研究的新进展[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李希;褚娜娜;杨兴科;于恒彬;张康;李万玲;屈翠侠;成欢;;南秦岭矿带旬阳地区构造与成矿特征分析[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齐文;赵新科;唐明锋;;南秦岭汞锑成矿带地质特征、控矿模式及勘查实践[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1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分会场[C];2013年
4 齐文;赵新科;唐明锋;杨兴科;褚娜娜;;南秦岭汞锑成矿带控矿地质构造类型及勘查模式初探[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南秦岭主要构造岩带形成时代研究的新进展[A];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进展和十大地质科技成果[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刚;洛南将开发秦岭观华项目[N];商洛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涛;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形成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2 王东升;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岩石变质变形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淑文;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伟;南秦岭平利地区成矿构造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2 李万玲;南秦岭安康地区多金属成矿带沉积[D];长安大学;2011年
3 李鹏;南秦岭构造带旬阳—神河一带地质构造特征[D];长安大学;2008年
4 查显锋;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构造过程及成因机制[D];西北大学;2010年
5 赵甫峰;南秦岭杨家坝多金属矿田深部地质与成矿地球化学示踪[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丁梅花;南秦岭旬阳—白河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06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