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成藏地球化学 天然气成因 地层水成因 运聚机制
【摘要】:论文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流体为主体,以天然气组分、轻烃、同位素、稀有气体与地层水水矿化度、离子组成、氢氧同位素等多项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基础上,首先摸清了研究区的流体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然后,结合成藏地质条件,剖析了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探讨了地层水的成因及演化,明确了天然气的运移相态、运移方向及运聚期次,从地层水的角度对天然气的运聚过程进行了相应的佐证,确立了天然气运聚机制,总结了研究区气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及创新性成果认识:(1)研究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为主,非烃气含量低,不含H2S,主体为干气,属成熟-高成熟天然气。(2)确定了川西坳陷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及差异,探讨了构造与碳同位素倒转的关系。川西坳陷天然气主体为正碳同位素特征,但也存在少量碳同位素倒转。根据川西坳陷不同地区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样品比例、出现层系差异,结合不同地区构造差异,得到构造变形强度对川西坳陷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倒转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使得构造变形强度相对较大的川西坳陷南段碳同位素倒转较中段、北段更为常见。(3)确立了研究区凝析水与地层水的矿化度(TDS)判别标准:凝析水TDS 10000mg/1,地层水TDS≥10000mg/1。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特征:上三叠统地层水矿化度明显大于侏罗系,上三叠统地层水以卤水为主,侏罗系地层以盐水为主。明确了研究区地层水离子构成特征:Na+、Cl-是研究区地层水最主要离子,它们对地层水矿化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地层水阳离子含量关系表现为Na+Ca2+K+Mg2+,须二段-中侏罗统地层水阴离子含量表现为Cl-HCO3-SO42-,而上侏罗统则表现为Cl-SO42-HCO3-,显示出上侏罗统地层水与其它层系地层水的差异。(4)系统地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水的成因类型及其意义。须二段、须四段地层水主体为CaCl2型,反映上三叠统深埋深水体特征。中侏罗统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反映上三叠统深埋深地层水与中侏罗统原生陆相水体的混合水体,少量其他水型水体,代表中侏罗统原生水体。上侏罗统不同地区地层水成因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孝泉-新场地区主体为Na2SO4型,代表上侏罗统原生陆相水体;洛带、马井、合兴场地区以CaCl2型为主,地层水主体为上三叠统与上侏罗统混合水体;新都地区以Na2SO4型为主,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CaCl2、NaHCO3型水体,地层水以混合水体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原生水体。(5)明确了研究区烃类气成因:上三叠统-侏罗系天然主体为煤型气,须二段存在少量原油裂解成因油型气。进一步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油型气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川中、川南也都存在油型气,对比发现川西、川中、川南三地区油型气分布特征、成因及来源都存在较大差异。(6)提出了研究区天然气中非烃气成因机制:稀有气体主要为壳源成因,N2主要为有机质成熟-高成熟阶段产物,CO2主要为无机成因,与地层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有关,少量为有机成因。(7)从烃源岩生烃量、地层封闭条件、地层压力差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认为研究区上三叠统-侏罗系不大可能有来自下伏海相地层的油气。上三叠统天然气主要来自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烃源岩,须四段及下侏罗统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通过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证研究,发现上三叠统煤系烃源岩中煤与泥岩对天然气都有重要贡献。(8)对地层水组分、氢氧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有机质姥植比综合分析,得到上三叠统地层水为海水与淡水的混合水体,各类化学特征更倾向海水。侏罗系地层水为上三叠统偏海水性质的混合水体与侏罗系大陆淡水的混合水体,部分侏罗系地层水仍保持其原始大陆淡水的特征。(9)以研究区侏罗系天然气为例,对天然气运移示踪指标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确定CH4含量、Nz含量是较为有效的天然气运移示踪指标,而CO2含量与iC4/nC4值在研究区的示踪效果较差。(10)明确了研究区天然气运聚机制及差异。研究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为主,游离相为辅。洛带、马井、合兴场、孝泉-新场等地区,来自须五段的天然气随上三叠统地层水以水溶相进入中侏罗统地层,仅在洛带地区中侏罗统存在少量游离相天然气。洛带、马井、合兴场地区上侏罗统天然气与该区中侏罗统天然气一样,以水溶相随上三叠统地层水进入上侏罗统地层,孝泉-新场地区上侏罗统天然气以游离相运移。地层水化学特征佐证了研究区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总结了研究区上三叠统与侏罗系气藏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忠民;王鹏;刘四兵;吕正祥;朱宏权;;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刘四兵;沈忠民;吕正祥;罗小平;冷济高;;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原油裂解成因天然气发现及成藏模式初探[J];沉积学报;2012年02期
3 刘金华;张世奇;孙耀庭;魏垂高;;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J];地层学杂志;2007年02期
4 李剑波;付菊;任青松;;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划分方案讨论[J];地层学杂志;2010年04期
5 旷红伟;刘燕学;孟祥化;葛铭;;A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microsparite(Molar-tooth) carbonates[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7年01期
6 徐永昌,王先彬,吴仁铭,沈平,王有孝,何永平;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J];地球化学;1979年04期
7 黄思静;黄可可;冯文立;佟宏鹏;刘丽红;张雪花;;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9年05期
8 秦胜飞;赵靖舟;李梅;刘银河;;水溶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以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为例[J];地学前缘;2006年05期
9 高岗,王延斌,韩德馨,石军,蒲秀刚;煤的加水热模拟气特征对比[J];地质地球化学;2003年01期
10 楼章华;松辽盆地储层成岩反应与孔隙流体地球化学性质及成因[J];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长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流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峻;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68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16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