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中微子起源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能中微子起源的研究
【摘要】:中微子是一种弱相互作用粒子。高能中微子主要由高能宇宙线与气体或光子反应所产生,因此对于高能中微子的探测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宇宙线的起源。2013年,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首次发现来自地外,能量高达10¨电子伏特的高能中微子。自此,关于高能中微子的起源一直是高能天体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对于高能中微子的流量,成分,空间分布,与各类天体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观测分析,极大的推动了中微子天文学,宇宙线以及对相关天体的研究进展。然而,由于高能中微子事件数量仍然较少,直接观测天体产生的中微子难度很大。但是高能中微子的产生过程中必然伴随有高能伽玛光子的产生,而Fermi等伽马射线探测器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观测数据,因此我们利用伽玛射线数据并结合中微子的观测结果,对高能中微子的起源天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中微子探测器的观测原理,最新的观测结果,对于中微子来源和成分的相关理论研究。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在星暴星系模型中高能中微子辐射伴随产生的弥漫伽玛背景辐射的强度。我们发现当考虑高能伽玛光子被星系内部光子吸收和再辐射的过程,可以解决中微子伴随的伽玛背景辐射流量过大的困难。在第三章中,我们讨论了恒星形成星系中产生的高能宇宙线作为高能中微子起源的可能性,详细考虑了恒星形成星系的红外光度函数和真实的星系内部物理参数,解释了IceCube观测结果。在第四章,我们研究了宇宙TeV伽马辐射背景辐射对于高能中微子源的距离和密度随红移演化性质的限制,发现大约80%以上的高能中微子源应位于红移Z0.5的距离,而且中微子源的密度随红移的演化不能慢于宇宙恒星形成率的演化。在最后一章,我们对本篇论文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给出了一些后续的研究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14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中和;地下宇宙线的观测和研究[J];自然杂志;1979年08期
2 霍安祥;利用宇宙线研究微观和宇观世界[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年02期
3 霍安祥;近年来我国宇宙线研究的主要进展[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8年01期
4 丁林恺,朱清棋,沈长铨,姚志国,张增,MattiVallinkoski;通过浅层地下多μ事例研究“膝”区宇宙线成分的一种途径(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9年06期
5 王新,汪景t;宇宙线天体物理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6 张昊,徐仁新;宇宙线与奇异滴[J];天文学进展;2005年02期
7 单增罗布;陈天禄;;西藏宇宙线实验的回顾与展望[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刘茂元;崔树旺;李桃丽;李艳荣;陈天禄;张亮;;宇宙线大尺度各向异性的分析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刘加丽;曹臻;;大型强子对撞机时代的宇宙线实验[J];物理;2011年10期
10 何会海;;宇宙线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J];物理;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承模;马宇倩;白新华;王焕玉;赵敏;邵晓红;;GPS在“极高能宇宙线观测研究”中应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胡红波;;羊八井宇宙线实验的物理工作[A];“基于羊八井平台的交叉学科研究”首届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王志刚;徐明;孙希磊;吕军光;;基于ICCD的空间探测器性能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常潇川;高能中微子起源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葛茂茂;大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广角契伦科夫/荧光望远镜光电倍增管阵列研制[D];云南大学;2016年
3 樊超;利用羊八井ASγ Ⅲ期阵列研究宇宙线各向异性随时间的演化[D];山东大学;2009年
4 曲晓波;ARGO实验中“膝”区原初宇宙线成分分辨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徐统业;宇宙线标定系统(CoRaRS)—探测器通用测试平台的研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莹;用羊八井实验数据对宇宙线大尺度各向异性稳定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新;宇宙线研究进展综述—太阳物理中的费米加速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天文台);2005年
3 张颖;高能强相互作用模型的验证和芯探测器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曹成芳;CRTNT样机指向标定和光电倍增管增益一致性标定[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刘玉娟;LHAASO-KM2A混合探测宇宙线膝区物理的模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颜月先;LHAASO-KM2A阵列对30TeV以上γ射线源的灵敏度估计[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泽禹;宇宙线簇射热中子探测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肖刚;宇宙线τ中微子望远镜设计及光电倍增管的标定[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78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7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