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07:11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 山西组 物源分析 沉积环境 砂体展布 储层特征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山西组的沉积物源环境和砂体发育状况,不仅是近年来这一地区二叠系油气勘探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其与相邻秦岭造山带关系研究一直存有争议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本文在野外剖面勘测和钻井剖面解释的基础上,重点采用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小层划分对比基础上的沉积物源、沉积体系和沉积岩相环境研究,分析揭示了山西组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物性条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进展和成果认识:(1)进行研究区山西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将山西组划分为山1段和山2段的基础上,重点将山2段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层,由此建立了研究区山西组的小层划分对比格架,并通过小层厚度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山西组各小层呈现南薄、北厚的沉积充填特征。(2)古水流、轻、重矿物、阴极发光、稀土元素与锆石U-Pb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各小层单元沉积时期均呈现为南物源为主、北物源为辅的双向混合物源特征,且南、北物源的分界主要位于富县-宜川近东西一带;南部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构造带偏南一侧的北秦岭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和商丹带近邻的海西期侵入岩及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由此限定研究区南部沉积边界大致位于商丹俯冲碰撞造山隆起带以北。(3)采用微量元素B和Sr/Ba环境判别与沉积构造标志、砂岩粒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精细刻画了山西组各小层规模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认为研究区山西组底部的山2~3段沉积期存在海相沉积环境,其上的山2~(1+2)和山1段沉积期处于陆相沉积环境,由此认为研究区山西组沉积期总体属于残余陆表海-近岸湖盆沉积环境。(4)测井相解释与砂地比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揭示了山西组各小层规模的沉积亚相和微相特征,认为山西组底部山2~3沉积期主要发育陆表海环境下的潮坪亚相、渴湖亚相和小规模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山2~(1+2)和山1沉积期主要发育近岸湖盆环境下的浅湖亚相和较大规模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尤其是山1期碎屑沉积物源供给更为充足,南、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在富县一带交汇。(5)砂体厚度平面编图和剖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山2~1段和山1段沉积砂体主要由南、北两大沉积古流体系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各小层砂体中以山1段砂体的连续延伸规模最大,山2~(1+2)段砂体的延伸规模次之,山2~3段砂体存在南、北沉积古流体系控制的小规模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及多个土豆状潮坪沉积砂体,砂体较山1段及山2~(1+2)段发育较差。(6)砂岩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的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发育粒间孔、晶间孔,物性数据显示,山1段物性最好,山2~(1+2)段次之。沉积体系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包括物源及沉积相两个方面。物源区的母岩性质决定砂岩类型及成分成熟度,影响了砂岩物性,物源供给强弱影响着沉积相的规模与空间分布,而沉积相控制了砂体展布形态、砂岩粒度及成岩作用,进一步对储层物性进行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谦平;王若谷;高飞;银晓;;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物源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2 毕明威;陈世悦;周兆华;商琳;郑国强;张满郎;高立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10期

3 王晓霞;王涛;张成立;;秦岭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演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4 杨甫;陈刚;陈强;丁超;高磊;雷盼盼;张文龙;师晓林;童明军;;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碎屑岩锆石U-Pb年龄及物源分析[J];地质论评;2015年01期

5 韩会平;武春英;白清华;陈鹏;刘新社;秦百平;;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地区上古生界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14年04期

6 马收先;孟庆任;曲永强;;轻矿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J];岩石学报;2014年02期

7 付金华;李士祥;刘显阳;;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8 第五春荣;孙勇;高剑峰;樊龙刚;;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性质探索:铁铜沟组石英岩中碎屑锆石U-Pb-Hf-O同位素组成[J];科学通报;2013年Z2期

9 张成立;刘良;王涛;王晓霞;李雷;龚齐福;李小菲;;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花岗岩浆作用[J];科学通报;2013年23期

10 庞振宇;孙卫;李进步;马二平;高航;;低渗透致密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以苏里格气田苏48和苏120区块储层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平;鄂尔多斯盆地横山—靖边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公王斌;华北克拉通西部古元古代末构造变形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3 王国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明瑞;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主要含气砂体沉积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杨斌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山1段物源与沉积相及其对优质天然气储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7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8 付金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西北大学;2004年

9 刘锐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区上古生界物源及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长8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彭海艳;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杨仁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81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1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