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微裂纹材料及构件的损伤跨尺度演化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14 08:02

  本文关键词:脆性微裂纹材料及构件的损伤跨尺度演化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准脆性材料 混凝土破裂 细观力学 断裂力学 裂纹聚合 多尺度


【摘要】:从微细观尺度上看,混凝土、岩石等脆性固体材料先天上就存在大量的微裂纹。尽管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时忽略其中的微裂纹将其视为宏观连续材料,但在材料与结构的破坏分析中,这些先天的微裂纹是不可忽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的目标是研究这类脆性固体材料中以微裂纹扩展为主导的损伤跨尺度演化致破坏的过程,建立其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为此本文将混凝土岩石这类脆性材料称之为“脆性微裂纹材料”以特别关注从模拟微裂纹特性出发的损伤跨尺度演化问题。本文对混凝土材料及构件的破坏进行了全面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覆盖了单个骨料破坏、混凝土材料层次的破坏、混凝土梁构件层次的破坏以及疲劳破坏等多个方面。研究过程中发展出了脆性微裂纹材料破坏的损伤跨尺度演化的数值模型和界面裂纹扩展计算模型。通过自行设计微裂纹扩展的模拟算法、形成了较成熟的模块化程序,采用二次开发的方式在商用有限元软件平台上实现了上述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发展了界面裂纹动态扩展的数值计算在研究单个骨料界面/基体裂纹连续扩展的过程中,本文发展出-个界面裂纹动态扩展的数值计算模型。由于目前的有限元商用软件无法实现界面裂纹的不指定方向扩展,本文对商用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解决了上述扩展问题,可成功模拟界面裂纹向基体扩展(成为普通裂纹)的过程。2.研究了单骨料体元的破坏规律以此为工具,研究了混凝土骨料/基体界面裂纹的行为规律。考察了三个因素(边界约束条件、骨料方向,界面断裂能)对骨料/砂浆界面破坏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侧向拉伸约束、颗粒与拉伸夹角减小、界面断裂能增大会提高界面破坏强度。骨料/砂浆界面裂纹扩展有两个特点,1)界面裂纹的扩展路径为:先扩展到长轴的两端,然后进入基体;2)裂纹沿界面上的扩展呈现脆性的性质,一般为不稳定扩展。上述三个因素基本不改变该扩展模式。因此,可将界面裂纹通过映射处理成普通裂纹,这在模拟多相体内部缺陷扩展时可规避处理力学性质复杂的界面裂纹问题,该结论是后文所提出的混凝土微观多裂纹数值模型的基础之一。单个骨料界面破坏的强脆性还说明,只考虑单个骨料破坏所得到的结论不能到推及至整个混凝土材料。3.提出了准脆性材料破坏的微裂纹跨尺度扩展数催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Krajcinovic混凝土模型的学术思路,本文发展出一个模拟准脆性材料破坏的微观多裂纹模型。本模型只含有几个最基本的假设和前提,直接从混凝土破坏的微观机理以及最基本的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出发,可模拟微裂纹萌生、汇聚、宏观裂纹形成及动态扩展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解决了多裂纹扩展中裂纹的聚合、连接和交汇这一关键问题,可成功模拟复杂的多裂纹扩展形态。在对商用软件的二次开发过程中,模块化上述算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4.进行了拉伸试样的数值实验与破坏机理研究利用上述微观多裂纹模型进行拉伸破坏的模拟,考察骨料配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构件拉伸破坏的机理与规律。结果表明,拉伸破坏具有单主裂纹和多主裂纹两种失效模式;混凝土强度随骨料体积比的增加强度呈现先下降后提高的V曲线趋势;骨料体积比增加使得混凝土能够更好得耐受损伤,脆性减小,延展性变大。总的来说,在骨料级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骨料比例总体上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但骨料比例不能过低,20%到40%区间范围内的混凝土材料性能与低配比混凝土相比,力学性能反而得不到提高。5.建立了同时包含宏观模型和上述微观多裂纹模型的多利用并行多尺度的建模策略,建立同时包含宏观模型和上述微观多裂纹模型的多尺度模型。在混凝土破坏的重点区域建立微观的多裂纹模型,而在非重点区域建立宏观模型,这两种区域的界面通过位移协调的方法加以连接。本模型一定程度平衡了纯微观模型的计算效率问题,在本文中主要用于混凝土梁的破坏模拟。6.进行了混凝士强度尺寸效应的数值实验与机理研究利用上述多尺度模型进行了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的数值实验,并从缺陷跨尺度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发生机理。结果表明,试样尺寸增大,名义强度减小,断裂能增大,力学性能离散度减小;相比于Bazant尺寸律,数值分析数据更符合Carpinteri尺寸律。缺陷跨尺度的非线性串级发展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尺寸效应的原因之一。7.进行了混凝士梁的疲劳破坏数值模拟在上述多尺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疲劳裂纹扩展率,实现了混凝土梁的疲劳破坏数值模拟。梁疲劳破坏模型的特点在于每一计算步中,多个裂纹会同时扩展。对同一试样在不同的疲劳应力水平下进行了疲劳数值实验,获得的混凝土疲劳破坏的S-N曲线与实际情况相符,模拟得出的破坏形态与已有实验数据也基本符合。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34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西桥,余寿文;计算微裂纹损伤材料有效模量的一种简单方法[J];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葛东云,陆明万,刘元镛;动载荷作用下微裂纹的增韧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黄鹏;黄佩珍;;内压对电场下晶内微裂纹演化的影响[J];计算力学学报;2012年04期

4 方敏杰;任会兰;宁建国;;准脆性材料中椭圆形微裂纹的生长与演化[J];材料工程;2013年02期

5 徐春风;黄佩珍;;力、电、热作用下晶内微裂纹的演化[J];工程力学;2013年06期

6 柯孚久,祁祥麟,白以龙,李劲松;一维微裂纹的统计演化[J];航空学报;1990年03期

7 柯孚久,白以龙,夏蒙棼;理想微裂纹系统演化的特征[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0年06期

8 白以龙,柯孚久,夏蒙棼;固体中微裂纹系统统计演化的基本描述[J];力学学报;1991年03期

9 钟国辉;倪新华;刘协权;赵磊;孙涛;;含界面微裂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有限元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6期

10 董聪,,何庆芝;微裂纹演化过程中分岔与混沌现象的描述及若干问题探讨[J];力学进展;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腾;杨卫;;位移载荷下微裂纹期望扩展长度[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冯西桥;余寿文;;包含微裂纹相互作用效应的准细观损伤力学模型[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张海龙;黄佩珍;孙军;;纯铁内部疲劳微裂纹的热扩散愈合过程分析[A];2007轧钢与锻造过程中的裂纹控制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桂华;;40Cr表面微裂纹控制[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B卷)[C];2013年

5 刘道森;赵春旺;;单晶硅微裂纹形貌及应变场的纳观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方敏杰;宁建国;任会兰;;考虑微裂纹相互作用的氧化铝陶瓷一维应力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陆永浩;张永刚;乔利杰;褚武扬;;片层取向对层状TiAl微裂纹萌生的影响[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王朋波;姚振汉;;含大量微裂纹脆性固体有效模量的数值计算[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朱勋;;小口径薄壁工件微裂纹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A];2006年西南地区第九届NDT学术年会暨2006年全国射线检测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协权;倪新华;张淑琴;高克林;;含弧形微裂纹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局部应力场[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宇明 胡兵;中厚板表面微裂纹成因和预防措施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志嘉;冲击加载下脆性材料中失效波的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佰建;脆性微裂纹材料及构件的损伤跨尺度演化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D];东南大学;2015年

3 任中俊;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及扩展的岩石混凝土三维细观损伤模型[D];重庆大学;2008年

4 冯西桥;脆性材料的细观损伤理论和损伤结构的安定分析[D];清华大学;1995年

5 曹林卫;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与扩展的准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宝龙;力、电作用下晶内微裂纹的演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王远鹏;裂面形貌扰动和外载对微裂纹演变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黄鹏;多场作用下晶内微裂纹的演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徐春风;力、电、热作用下微裂纹的演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李晓伟;力、电作用下晶内微裂纹和沿晶微裂纹的演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李志刚;在外载荷下金属材料内部微裂纹的演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肖华磊;考虑表面微观粗糙度的轮轨接触表面微裂纹扩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张周周;力、电诱发多种质流下金属材料内部晶内微裂纹的演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侯方;镍基高温合金微观疲劳性能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李华清;平面微裂纹扩展的计算机模拟与相关试验[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87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7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5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