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场磁重联中的电子加速
本文关键词:引导场磁重联中的电子加速
更多相关文章: 无碰撞磁重联 二维粒子模拟 三维混合模拟 电子扩散区 引导场重联绝热理论 电子加速 动力学 Alfven波
【摘要】:磁重联是空间等离子体中的重要物理过程。储存在磁场中的自由能通过重联过程快速释放,从而加速和加热等离子体。本文重在讨论引导场重联中的电子加速过程,利用2D全粒子计算机模拟方法(PIC)与3D磁层顶混合模拟方法,得到以下结果:1.电子在多X点引导场重联中的加速过程磁岛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被认为在电子加速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讨论了引导场重联中电子的加速过程。由于在足够强的引导重联中,电子依然是磁化的,可以使用绝热理论分析电子在重联中的平行电场加速,费米加速与betatron加速。结果显示随着重联的进行,模拟区域形成两个主磁岛。电子既可以在重联X点附近被平行电场加速也可以在磁岛的收缩端被费米机制加速。接下来两个磁岛合并成一个大磁岛,电子可以在合并点附近被平行电场加速。在磁通量堆积区前缘,betatron机制也可以加速电子。最后当两个主磁岛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大磁岛以后,电子可以进一步在收缩的大磁岛的两个收缩端获得费米加速。随着引导场的增强,费米与betatron机制对电子的加速越来越不重要。当引导场很强时,平行电场是唯一对电子有效的加速机制。2.电子扩散区中电子的压力梯度项的形成过程通过2D的PIC模拟方法得出反平行重联电子扩散区中重联电场主要由电子的压力张量的空间梯度来平衡。通过追踪典型电子的轨迹可以计算电子在重联X点附近的电子压力梯度。计算结果发现电子的压力梯度正好与重联电场相等。这说明在电子扩散区,电子在重联X点附近磁场反转区域的微观运动是平衡重联电场的原因。这样就从微物理的角度定量地而不仅仅是从图像上解释了电子压力梯度的形成机制及其能够平衡重联电场的原因。3.电子在次级磁岛中的加速过程在重联拉长的电子电流片中可能会产生次级磁岛。通过对引导场重联中产生的次级磁岛中电子加速过程的模拟发现,在磁岛的形成阶段,电子可以被重联X点附近的平行电场加速:在次级磁岛与主磁岛的合并阶段,电子同时可以被平行电场机制与费米机制加速。与主磁岛不同的是,次级磁岛核心区的功率密度高于边缘区,这导致高能电子聚集在次级磁岛的核心区,而不像主磁岛中的高能电子分布在磁岛的边缘。随着引导场的增加,费米与betatron机制对于电子加速越来越不重要。4.磁层顶重联区域中的动力学Alfven波Alfven波是磁重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了离子的动力学效应的动力学Alfve如波中,在时变电场的作用下离子的极化漂移引起了在离子回旋尺度离子与电子的电荷分离,并导致出现几乎沿着磁场分布的条状平行电流。通过使用3D日侧磁层的混合模拟,对磁层顶重联过程中的扰动磁场与扰动电场的分析发现满足Walen关系,并且在扰动磁场的分布区域伴随有平行电场。通过对平行电场与垂直电场的诊断发现满足动力学Alfven波的极化关系。亦即在磁层顶重联区域存在动力学Alfven波。动力学Alfven波可以携带平行能流沿着背景磁场方向注入地球磁层,关系到地球磁层中的粒子加热以及极光的产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奉思,刘睿,冯学尚,钟鼎坤,杨f ;行星际磁云边界层中的磁重联结构[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4年03期
2 吴怡芬;;磁重联的研究(英文)[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陆全明;王荣生;谢锦林;黄灿;卢三;王水;;无碰撞磁重联中的电子动力学[J];科学通报;2011年07期
4 肖池阶;王晓钢;濮祖荫;马志为;赵辉;周桂萍;汪景t;傅绥燕;刘振兴;;关于磁重联区三维磁零点的卫星观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汪景t,史忠先;太阳光球层磁重联的直接证据[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1年04期
6 张延安,宋慕陶,季海生;一个中小型抛射的精细结构观测—太阳低层大气磁重联的证据[J];天文学报;2002年02期
7 张辉;濮祖荫;曹馨;傅绥燕;肖池阶;刘振兴;A. Korth;M.Frazen;Q.G.Zong;H.Reme;K.H.Glassmeier;R.Friedel;G.D.Reeves;M.W.Dunlop;;尾瓣持续磁重联与磁层亚暴相关性研究[J];科学通报;2006年04期
8 苏杨;;太阳磁重联的新证据[J];物理;2013年09期
9 肖池阶;王晓钢;濮祖荫;马志为;汪景t;赵辉;周桂萍;刘振兴;;磁零点与三维磁重联几何结构的卫星观测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7年04期
10 肖池阶;王晓钢;濮祖荫;马志为;赵辉;周桂萍;汪景t;刘振兴;;三维磁重联观测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志星;林隽;;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的数值模拟[A];S14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C];2012年
2 沈超;刘振兴;;可压缩等离子体中涡旋诱发磁重联特性[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周国成;;磁重联和波关系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周国成;L.C.Lee;;磁重联扩散区结构的解析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魏新华;周国成;曹晋滨;;近磁尾磁重联与波活动增强事件的多点观测[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奉思;胡强;R.Schwenn;冯学尚;;行星际空间中的磁重联现象[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史全岐;濮祖荫;张贤国;傅绥燕;肖池阶;刘振兴;马志为;;磁层顶三维磁重联的初步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濮祖荫;肖池阶;张贤国;王珏;周煦之;付绥燕;谢伦;王晓钢;马志为;宗秋刚;刘振兴;M.W.Dunlop;;磁层磁重联观测研究进展:中国双星计划探测新成果[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濮祖荫;徐良;徐涛;付绥燕;康孔斌;刘振兴;;向阳面磁层顶的瞬时磁重联[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10 周国成;蔡春林;曹晋滨;王德驹;;近地磁尾准无碰撞磁重联事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常丽君;美拟发射卫星探测磁重联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2 吴晶晶邋李斌;我科学家绘出太空磁场三维“天然舞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袁于飞;“等离子体云块”身世被解密[N];光明日报;2013年
4 记者 许琦敏;首次观测到神奇“磁零点”[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理程;磁重联过程中生成的阿尔芬波的能量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琳;垂直磁重联平面的剪切流对磁重联影响的二维混合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邹蓬;太阳暗条形成的观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4 孙建清;太阳耀斑磁重联的观测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5 王焕宇;引导场磁重联中的电子加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6 王嘉琦;剪切流影响磁重联过程的几个现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魏新华;无碰撞磁重联中的低频电磁波活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8 陈鹏飞;太阳耀斑中磁重联的数值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9 张清和;日侧磁层顶磁重联过程的卫星和地面联合观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钟鼎坤;行星际中小尺度结构的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晏水平;X线区域等离子体对磁重联率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2 郑振;磁重联区X线上的电阻率梯度对磁重联过程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年
3 沈呈彩;双带耀斑过程中非稳态磁重联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4 李兴群;用于磁重联装置的冲击大电流发生器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2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9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