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X射线双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01:11

  本文关键词:高质量X射线双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X射线双星 恒星演化 物质转移 早型星


【摘要】:高质量X射线双星是由一颗正在吸积的致密星(中子星或者黑洞)和一颗质量超过~10M& 的早型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致密星通过星风或是洛希瓣渗溢的方式吸积产生X射线辐射。高质量X射线双星是研究恒星星风、双星间物质交换、致密星特性和大质量双星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开展了一些研究。在第一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X射线双星的理论和观测研究的背景和进展。第二章中我们采用Negueruela和Okazaki提出的Be/X射线双星星风盘共振截断模型研究了中等质量黑洞对Be星星风盘的影响。在中等质量黑洞的影响下,Be星的星风盘的共振截断将变得非常无效。联系目前Be/X射线双星的观测特点,Be/中等质量黑洞双星在观测上将可能是具有准周期性爆发性质的复现X射线暂现源。在第三章我们研究了一个著名的高质量X射线双星SMC X-1的形成过程。SMC X-1是一个轨道周期为3.9天的高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它包含一颗质量~1M& 的中子星,暗示着其很有可能诞生于电子俘获型超新星爆发。从SMCX-1现在的观测参数,我们推断其在超新星爆发前的轨道周期应S 10天。由于中子星的前身星和其伴星在超新星爆发前的物质传输过程会使得轨道周期增长到数十天,考虑到其现在的轨道周期,在此过程中需要一个质量流失相对较小条件下的有效的角动量损失机制。我们考虑不同的双星初始参数和多种质量和角动量损失机制,计算了原初双星系统从零龄主序到超新星爆发前的演化。结果显示经外拉格朗日点处的外流或者环双星盘的形成可以满足这一目标。我们指出这些机制可能广泛存在于双星演化中并显著地影响了致密双星的形成。高质量X射线双星中的中子星往往通过吸积其大质量伴星的星风物质产生X射线辐射。最近Shakura等(2012)对于低光度(4×1036 ergs-1)的星风吸积的X射线脉冲星提出了一个新的亚声速吸积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在第四章我们应用此模型根据中子星自转周期演化的星族合成计算,重新考虑了高质量X射线双星中星风吸积的X射线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分布。我们发现如果采用相对较低的终端星风速度(1000 kms-1),计算得到的星风吸积的超巨星高质量X射线双星在Ps-Porb图中的分布可以大致与观测特征相符,而对一些超巨星高质量X射线双星观测得到的星风速度也似乎倾向于低风速。通过计算我们预计拥有持续X射线光度高于和低于4×1036 ergs-1的X射线脉冲星的数目比为1:11。最后,我们在第五章总结全文,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容建湘;;双星的统计[J];天文学报;1979年03期

2 雷迎春;李大军;王向阳;罗伦才;;双星系统在密林区的测量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J];测绘通报;2010年04期

3 ;美科学家发现双星系统 无生命星球上演双日落[J];科技传播;2011年19期

4 高凌云;;揭秘远距离双星系统[J];现代物理知识;2013年03期

5 程必忠;关于双星系统的能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6 王文涛;张凤莲;;对2010年高考题中“地月双星系统”的进一步探究[J];物理通报;2011年01期

7 罗续成;惯性导航系统/双星距离差组合导航算法的可行性研究[J];遥测遥控;2002年06期

8 В.Г.СурАин ,储宗元;SS433:新的结果[J];世界科学;1983年08期

9 黄润乾;大质量双星系统的非守恒演化[J];天文学进展;1999年01期

10 蔺玉亭,李洪涛,孙付平,吴太旗;惯性/双星组合导航系统的滤波与仿真[J];测绘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成;;X射线双星中SPL态的X射线起源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梦然;双星系统内部演绎天文奇观[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金鑫;全国首个双星导航服务系统在哈建成[N];哈尔滨日报;2007年

3 ;天文学家发现“拥有两个太阳”的星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陈丹;电脑中重现我们无法观测到的宇宙现象[N];大众科技报;2004年

5 记者 陈勇;太阳系哪来的这么大逆行卫星?海王星捉来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勇;X射线双星的形成与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2 李涛;高质量X射线双星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谢基伟;双星系统中行星的形成及动力学[D];南京大学;2011年

4 逯亮清;基于载波相位干涉测量的双星定向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钟双英;自旋致密双星后牛顿哈密顿系统轨道动力学数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斌;黑洞双星的形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2 徐倩;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3 郑娜;我国导航卫星定位系统在军事航空监视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4 邓亚;致密双星的进动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8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98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