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井震结合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表征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17-12-19 22:35
本文关键词:基于井震结合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表征及控制因素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储层构型 辫状河三角洲 野外露头 地震正演 井震结合 剩余油
【摘要】:轮南油田三叠系TⅠ油组和TⅡ油组为轮南油田主要产层,随着油藏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必须深入研究储层砂体内部构型。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稀疏井网区的井震结合的构型表征方法,对其控制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研究区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县黄山街组露头为研究对象,对辫状河三角洲构型单元进行精细解剖,明确不同构型单元之间的定性叠置样式,以及定量分布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思路,分级次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进行解剖。在密井网区采用露头模式指导下的地下密井网区解剖,建立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标志。在稀疏井网区采用正反演结合的地震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拟声波地震反演方法,对不同目的层的砂体平面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以地震资料反演结果为约束,利用单井微相-沉积微相平面组合的研究方法对目的层进行五级构型单元分布研究。在五级构型解剖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正演资料的模拟,进行地震资料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边界识别,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砂坝不同的叠置关系下的正演概念模型,并与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根据波峰大小、错位、加厚、偏移等特征识别出了不同特征的水下分流河道边界。在对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边界识别的基础上,对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进行识别。将夹层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及物性夹层。其中泥质夹层成因模式分为保存完整型及保存不完整型;钙质夹层成因主要为无机成因机制,一般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底部或者顶部;物性夹层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物性相对较差。并对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层序格架对储层构型差异控制的机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储层构型单元内部夹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向上变浅的超短期旋回中,夹层数量相对较多,横向连续性较稳定;向上变深的超短期旋回中,夹层数量少,且夹层横向不稳定。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四级储层构型单元分布模式具有控制作用,向上变浅的短期旋回中,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数量少、规模小、呈孤立式分布特征;向上变深的短期旋回中,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数量多、规模大、呈相互叠置特征。中期基准面旋回对五级储层构型单元分布起到控制作用,向上变浅的中期旋回中,构型单元发育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向上变深的中期旋回中,构型单元发育数量多、规模大。分析了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不同构型单元叠置关系,将构型单元连通性分为水下分流河道间不连通型、弱连通型以及连通型3种类型,因此造成垂向上强水洗、中水洗及弱水洗的剩余油差异化分布特征。夹层发育对剩余油分布起到“双重”控制作用,当夹层发育密度较大时,对采油井开发起到着积极的作用,当夹层发育密度相对较小时,在夹层的上部或者下部形成水动力滞留区,形成剩余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27;P6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兰朝利,吴峻,张为民,李继亮,何顺利,魏俊芝;冲积沉积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及其适用性[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2期
2 贾振远,蔡忠贤;储层构型研究方法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4期
3 吴林;陈清华;肖斐;高峰;;井斜轨迹对储层构型及其油水分布研究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2期
4 印森林;吴胜和;许长福;张莉;冯文杰;;砂砾质辫状河沉积露头渗流地质差异分析——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克上组露头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翠;基于井震结合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构型表征及控制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雷霖霏;储层构型对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宇;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储层结构构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李明鹏;永8断块沙二段5-8砂层组储层构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本文编号:1309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0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