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致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中毒机理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7:20

  本文关键词: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致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中毒机理的比较研究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斜带石斑鱼 纳米铜 硫酸铜 毒性作用


【摘要】:纳米铜(Cu-NPs)的诞生给畜牧兽医行业、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然而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纳米效应,导致Cu-NPs可能对生态系统带来损害,其生物安全性资料极为匮乏。如今,Cu-NPs已在生产生活领域被广泛应用(如:抗菌消毒剂、纺织、鱼药等),但最终汇集到海洋环境中。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对象,其受到Cu-NPs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在养殖过程中常使用硫酸铜(CuS04)达到杀菌除藻的目的,但于此同时,离子Cu对鱼类产生较大的毒害,因此新型Cu药剂(Cu-NPs)的应用对水产养殖具有重大意义,然其应用基础理论较为缺乏。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现代组学技术系统比较研究Cu-NPs和离子Cu暴露对斜带石斑鱼及其致病弧菌的毒性作用,从而较为全面的获得Cu-NPs和离子Cu各自的毒性作用特点和毒性机制信息。本研究为探索海洋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Cu-NPs在海水养殖中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试验分为七个部分,主要结果如下:1)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及积累效应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透射电镜分析表明Cu-NPs的初始粒径大小为85 ±29 runm (n=60),有积聚现象。通过纳米追踪分析表明Cu-NPs在海水中的平均粒径大小为210±130nm。整个试验过程无死亡。随着Cu-NPs和Cu~(2+)处理浓度的提高,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饵料系数和脏体指数都呈现负面效应,其中Cu~(2+)诱导的负面效应比Cu-NPs明显。积累试验结果表明,在第0天(对照组),Cu在各组织中的分配比例顺序为剩余组织(含鱼头、鳍、骨头等)肌肉皮和鳞肝肠鳃胃。随着Cu-NPs和Cu~(2+)处理时间的延长,Cu在剩余组织中的分配比例降低(Cu~(2+)处理降低量高于Cu-NPs处理),但在其它组织中分配比例提高,尤其在肝组织中。Cu在各组织中的积累量随着暴露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吸收动力学表明,Cu~(2+)的吸收动力学曲线高于Cu-NPs。Cu~(2+)比Cu-NPs处理诱导更低的Km和Cmax/ Csat值,但诱导的BCF和In值在Cu~(2+)处理比Cu-NPs处理时高。当暴露到第10天时,Cu~(2+)与Cu-NPs具有同等的吸收量。2)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对斜带石斑鱼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影响。显微结果显示:暴露25天后,各组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Cu-NPs和Cu~(2+)处理浓度的提高各组织的损伤程度也提高。对肝的损伤主要包括:血窦扩张和血细胞沉积在静脉中;对鳃显微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二次片层基部增生,二次片层顶部棒状,鳃丝上动脉瘤。对肌肉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肌肉间隙扩大,部分肌束退变。在对照组中,斜带石斑鱼显示正常的肠道结构。低浓度的Cu-NPs和Cu~(2+)处理使肠道中杯状细胞数增多,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肠道中还出现绒毛糜烂现象。Cu-NPs对肠道的损害比Cu~(2+)严重。Cu-NPs和Cu~(2+)处理引起的肾组织病变有所差异,Cu-NPs主要引起肾脏中黑色素巨噬细胞增多,而Cu~(2+)处理诱导肾脏中红髓面积减少、白髓面积增加。Cu-NPs和Cu~(2+)暴露都诱导心脏中血细胞堆积和空泡变性。整个结果表明,Cu-NPs诱导肝、鳃、肌肉、肠和心脏中的损伤与Cu~(2+)类似,但在肾中结果不同。亚显微结果表明,正常斜带石斑鱼肝细胞核圆润,核仁在核中央,有一些脂滴。Cu-NPs和Cu~(2+)处理都使肝细胞核塌陷,脂滴消失,溶酶体消失,出现空泡化。正常斜带石斑鱼鳃中氯细胞较为圆润。Cu-NPs和Cu~(2+)处理都使鳃氯细胞塌陷,但氯细胞数增加。3)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对斜带石斑鱼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肝、鳃和肠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Cu-NPs和Cu~(2+)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肝和鳃中,Cu~(2+)诱导MDA的升高量高于同等浓度的Cu-NPs,但在肠中结果相反。在肝和鳃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随着Cu-NPs和Cu~(2+)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u~(2+)诱导的降低趋势比Cu-NPs明显。在肠中,T-SOD活性随着Cu-NPs和Cu~(2+)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CAT活性和GSH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u-NPs诱导的降低趋势比同等浓度的Cu~(2+)明显。细胞凋亡原位检测统计分析和Caspase-3, -9活性分析表明,凋亡指数和Caspase-3, -9活性都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肝和鳃中,Cu~(2+)诱导的凋亡指数和Caspase-3,-9活性要高于同等剂量的Cu-NPs;但在肠中此结果相反。在肝,鳃和肠中,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ase活性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都随着Cu-NPs和Cu~(2+)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但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这些变化在肝和鳃中在Cu~(2+)处理处有最大值,但在肠中在Cu-NPs处理处有最大值。4)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对斜带石斑鱼毒性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结果表明:Cu-NPs在试验海水中暴露24-h后有约占初始总Cu量的0.83%的离子Cu释放出来。血液指标分析表明,Cu-NPs诱导血清中的皮质醇和血糖的升高量显著高于Cu~(2+)处理组,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在Cu-NPs处理处有最低值。转录组分析表明,Cu~(2+)和Cu-NPs处理分别诱导了 1,428和2,239个基因显著表达;这些基因中有911个基因共表达。GO功能分析表明,共有28,788 GO条目被分配到11,417转录本。COG分析表明,有11,619个转录本被分为25类。其中,“信号传导机制”的数量最多,为1,745(15.0%)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基因数目最多的前3个Pathway依次为信号转导、免疫系统、运输和分解代谢。本试验利用RT-PCR的方法对转录组结果做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基因在Illumina测序结果中的表达趋势与RT-PCR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仅仅有表达量的不同,这可能是由试验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5)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对斜带石斑鱼毒性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Cu~(2+)和Cu-NPs处理分别诱导了 354和140个蛋白显著表达;这些蛋白中有75个蛋白共表达。GO功能分析表明,共有10,506 GO条目被分配到3,210个蛋白。COG分析表明,有3,294个蛋白被分为24类。其中,“只有一般功能预测”数量最多,为630( 19.1%)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蛋白数目最多的前3个Pathway依次为脂质代谢、免疫系统、糖代谢。本试验利用Western bolt的方法对蛋白质组结果做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蛋白在iTRAQ测序结果中的表达趋势与Western bolt中的表达趋势一致。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表明,共有21个蛋白在不同形式的Cu处理下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共表达:其中共同上调的有13个,共同下调的有8个。这些蛋白所涉及到的最主要的功能为脂质代谢。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生理指标(脂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对脂质代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Cu-NPs和Cu~(2+)暴露对脂代谢相关生理指标产生显著影响。6)纳米铜和硫酸铜暴露对斜带石斑鱼毒性作用的体外肝细胞验证。结果表明:Cu-NPs在细胞培养基中的粒径(100±35nm)大于Cu-NPs初始粒径(80±32nm),但比其在海水中的粒径小。Cu-NPs和Cu~(2+)暴露24-h后原代肝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在Cu~(2+)处理降低的量显著高于Cu-NPs处理。本试验通过对氧化胁迫相关指标(ROS、MDA、T-SOD、CAT和GSH)、细胞凋亡、caspase-3,-8,-9活性以及线粒体和胞浆中的细胞色素c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其变化趋势与体内肝脏中一致,这对第四章结果做了进一步验证。在本试验中,Cu-NPs和Cu~(2+)暴露显著抑制抗氧化胁迫相关基因[SOD(Cu/Zn),SOD(Mn),CAT,GPx4]表达;而凋亡相关基因(p53,p38β,TNF-α)表达显著上升;这些在Cu~(2+)处理处有最大值。Western bolt分析表明,Cu-NPs和Cu~(2+)暴露24-h后,与空白比,SOD蛋白表达被抑制,而p53蛋白表达上升。Cu~(2+)诱导SOD和p53蛋白表达变化比Cu-NPs明显。7)体外致病菌毒性试验表明,哈氏弧菌、河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量被Cu-NPs和Cu~(2+)显著抑制。低浓度Cu(4.12mg/L)处理,Cu-NPs对这3株弧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氧化损伤比Cu~(2+)明显。高浓度Cu处理("g0.5g/L), Cu~(2+)对这3株弧菌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于Cu-NPs处理所产生。结合实际生产,Cu-NPs有望替代传统的CuSO_4在治疗石斑鱼弧菌病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1.5;S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云凤;孙军;林小涛;梁卉;;斜带石斑鱼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03期

2 冉雪琴,李文笙,林浩然;重组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及其抗血清在放射免疫测定中的应用[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3 张海发,王云新,林蠡,刘付永忠,王宏东,黄国光;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丁少雄,王世锋,王德祥,王军;斜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刘付永忠;赵会宏;刘晓春;林浩然;黄国光;张海发;王云新;;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杂交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李观贵;梁旭方;郁颖;黎家成;张海发;王云新;;斜带石斑鱼2种胰脂肪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7 胡永乐;梁旭方;李观贵;王琳;黄志东;;斜带石斑鱼肝脂酶和脂蛋白脂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05期

8 李云;蔡生力;;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激素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9 陈戟;罗余山;朱作言;胡炜;;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GnRH Ⅱ基因的克隆及启动子分析[J];遗传;2013年07期

10 罗晓春,李安兴,谢明权;斜带石斑鱼黏膜免疫系统结构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丹琪;贝锦新;张勇;李文笙;林浩然;;斜带石斑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A];第二届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学分会和发育生物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欧阳静;李文笙;林浩然;;斜带石斑鱼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冯丽娜;卢丹琪;贝锦新;陈洁琳;张勇;刘晓春;林浩然;;斜带石斑鱼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分析[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勇;李水生;陈华谱;肖玲;刘琼瑜;黄文;刘晓春;林浩然;;斜带石斑鱼基因组研究进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闫阳;崔化春;魏京广;黄晓红;黄友华;秦启伟;;斜带石斑鱼髓样分化因子88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6 吴金英;徐胜威;王友磊;胡开顺;;胸腺素α1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和免疫的影响[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马红玲;郭志勋;;一株新的斜带石斑鱼脑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3种海洋鱼类病毒的敏感性试验[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罗晓春;谢明权;李安兴;;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粘膜免疫系统结构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钟正苹;李安兴;;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玲娟;李文笙;林浩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des)orexin 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特性[A];第二届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学分会和发育生物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刘成刚 本报记者 左朝胜;让石斑鱼“游”入寻常百姓家[N];科技日报;2005年

2 兴h,

本文编号:1322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2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