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三道湾子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三道湾子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浆岩 三道湾子地区 黑龙江省
【摘要】:黑龙江北部是我国最主要的浅成热液金矿成矿区之一,其中三道湾子金矿、乌拉嘎金矿、东安金矿、高松山金矿等都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大部分赋存于早白垩世火山岩中或者同白垩世火山岩有密切联系。三道湾子金矿则是我国唯一具有碲化物独立成矿的碲化物型金矿。本文对三道湾子金矿区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研究,并探讨了成因作用、动力学背景以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三道湾子地区花岗岩与早白垩世龙江组和光华组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分析表明:(1)前人归于三叠纪的三道湾子二长花岗岩具有193.9~183.0Ma年龄,应该属于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属于成矿前的岩浆活动。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认为三道湾子地区的花岗岩可划分为晚泥盆世(380~360Ma)、早侏罗世(183Ma)和早白垩世(124~115Ma)三个期次。(2)三道湾子地区龙江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22.9~120.4Ma,光华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122.4~119.9Ma,三道湾子金矿赋存于龙江组火山岩中,根据矿脉的围岩和穿过矿脉的辉绿玢岩脉,限定成矿作用的时间为122.9~116.4 Ma。(3)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呈亏损特征(εHf(t)=+5.8~+11.5),显示为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4)三道湾子地区火山岩εHf(t)均为正值,Hf模式年龄大于其形成年龄,暗示三道湾子火山岩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富集组分的混染,或起源于富集的地幔源区。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三道湾子龙江组与光华组火山岩显示轻重稀土分馏和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微量元素以低Y和Yb,高Sr为特征,显示火山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征。早侏罗世花岗岩类总体都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且均富集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中可见其具有Nb、Ti的负异常。三道湾子地区早白垩世龙江组火山岩具有低的Sr初始比值(0.70473~0.70506)和正的εNd(t)(+0.34~+1.8)特征,说明该区火山岩具有幔源特征。通过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早侏罗世花岗岩受伊泽奈崎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于挤压的构造环境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伊泽奈崎板块的俯冲方向发生改变,东北地区的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伸展背景,导致大陆板块内部出现区域伸展与软流圈上涌,同时下部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减压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了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的动力学环境。成矿作用与早白垩世区域伸展作用期间的亚碱性火山岩关系密切,火山岩形成时间段刚好是大兴安岭火山强烈爆发时期。三道湾子赋矿围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下,同东北地区大多数浅成热液金矿形成于同一时期,早白垩世火山岩火山口附近是形成浅成热液金矿的有利场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88.1;P61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菁菁;;中国旧石器年代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J];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02期
2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李大明;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一种揭示盆山耦合过程的年代学方法[J];地震地质;2000年S1期
3 张虎男,,赵红梅,常郁;~(14)C年代学研究的现状与应变对策[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4 钟巍,熊黑钢,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大林成行;策勒达木沟剖面年代学研究及意义[J];干旱区研究;1998年01期
5 韩以贵;蔡晓荻;赵坤玲;王蕊;;构造-热年代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J];地质找矿论丛;2008年02期
6 孙芹;牛鹏飞;;成矿年代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7 Julie Brigham-Grette;杜远生;;第四纪地质年代学研究的现行趋势[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1期
8 宋彪,赵敦敏,万渝生;辽宁弓长岭含铁建造年代学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2年04期
9 陈文寄;T.M.Harrison;O.M.Lovera;M.T.Heizler;;多重扩散域模式的发展与展望(Ⅱ)——构造-热年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3年04期
10 毛伟;李晓峰;;广东大宝山地区成岩年代学研究[J];矿物学报;201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明;谭凯旋;;地质热年代学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小明;谭凯旋;;地质热年代学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3 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赵东宏;彭素霞;;莲花沟岩体年代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郑德文;万景林;张培震;袁道阳;李大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德文;万景林;张培震;袁道阳;李大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6 沈传波;梅廉夫;吴敏;汤济广;;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宪梁;;活断层年代学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赵志中;;青藏高原第四纪冰碛物的年代学及环境变迁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王洪作;吴俊奇;陈培荣;汤江伟;任海涛;;671矿床赋矿围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形态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吴林;杨列坤;师文贝;王非;;~(40)Ar/~(39)Ar热年代学现状与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北京离子探针中心铸就世界年代学科技平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樊丽萍;南海海底首次发现“大洋红层”[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静娴;Ⅰ、硅酸盐高精度B同位素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Ⅱ、南海海山玄武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2 王苏珊;黑龙江省三道湾子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3 王清利;天山及邻区古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4 龚俊峰;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5 张吉衡;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丁聪;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向必伟;北大别造山后伸展过程构造热年代学与变形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静;表生含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9 徐先兵;武夷山地区显生宙构造变形与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孙巍;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U_辉;赤峰下马架—刘家营子流纹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森;赤峰地区基性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杨赫鸣;皖南逍遥地区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阳;内蒙古塔尔气地区佳疙瘩组地质特征及锆石年代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邓俊峰;攀西地区太和铁矿长英质岩脉年代学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闫晶晶;西藏中拉萨地块许如错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师晓林;北祁连构造带东北缘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代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6年
8 马骊;甘肃北山大山头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构造意义[D];兰州大学;2017年
9 黄明达;新疆帕米尔构造结公格尔山第四纪热年代学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10 师文贝;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变形矿物~(40)Ar/~(39)Ar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1323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