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暴环电流演化的地面台站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磁暴环电流演化的地面台站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点数据分析方法 扰动场梯度 环电流 磁暴指数 磁暴 亚暴 绝热不变量 投掷角 分布函数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多点数据分析方法,利用地磁台站数据,研究了环电流的演化,以及计算了新定义的对称和不对称指数。另一方面基于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建立了磁暴期间环电流粒子分布的近似理论模式,从而研究了暴时环电流通量分布。1.基于多点数据分析方法,利用全球分布的六个地面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了扰动场的空间梯度。基于此扰动场的梯度,并假设在近地空间地磁扰动近似呈线性变化,我们定义了物理意义更明确的磁暴对称和不对称指数,研究了环电流的演化。实际计算结果显示,新定义的磁暴对称指数通常与经典传统定义一致。新定义的磁暴不对称指数与传统定义基本一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地磁扰动场梯度的反方向指向部分环电流极大值的位置。对于中等强度和强磁暴,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早期,部分环电流极大的位置维持于昏侧磁地方时18时处。在恢复相后期,环电流极大值位置会西向漂移。对于超强磁暴,部分环电流极大的位置呈不规则变化,会移动至向阳面。2.假设在近地空间地磁扰动近似呈线性变化,基于多点数据分析方法,选取了分布于地球东半球的18个中低纬地磁台站,重新计算了扰动场的空间梯度,得到了磁暴对称和不对称指数,同时研究了环电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结果显示,由东半球18个台站得到的磁暴指数与由全球六个台站得到的指数以及Kyoto标准指数均一致。最后,利用局部三个台站(HER、KAK和SJG)的观测数据,计算了1952年至1956年五年的磁暴对称和不对称指数。对于1952年至1956年的磁暴指数,利用三个台站和全球六个台站计算的磁暴指数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在早期缺乏足够台站观测数据的情况下,我们的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3.基于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以及第一和第二绝热不变量守恒,推导了环电流粒子能量、投掷角、磁壳指数和方位角随时间的变化方程;得到了在暴时环电流粒子的通量分布。结果显示,环电流质子通量随磁壳指数L的减小而增大。地磁扰动越强,环电流质子能量越高,通量越大,注入越深。稳态条件下,环电流质子主要集中在昏侧。非稳态条件下,环电流质子从最初的位于昏侧,逐渐西向漂移,从而形成部分环电流向环电流的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念陔;苯稠环芳烃环电流的计算[J];科学通报;1979年12期
2 何友文,胡文瑞;磁层亚暴时环电流的局部加速机制[J];空间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3 师恩琦,徐文耀;用中低纬度变化磁场监测磁层环电流强度[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2期
4 王馨悦;刘振兴;沈超;路立;;代数重建法反演环电流分布的初步结果[J];空间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郭智勇;刘得军;;一种圆环电流空间磁场数值计算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9期
6 吴迎燕;徐文耀;陈耿雄;陈博;刘晓灿;;暴时环电流不对称性的地面磁场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4期
7 来新泉;李祖贺;袁冰;王慧;叶强;赵永瑞;;基于自适应斜坡补偿的双环电流模DC/DC混沌控制[J];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8 王亚辉;任亚杰;;圆环电流产生的磁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陈志青;沈超;路立;S.McKenna-Lawlor;刘振兴;燕广庆;;基于中性原子通量数据的磁暴期间环电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10 刘保义;张明霞;;圆环电流在全空间形成的磁感应强度分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迎燕;徐文耀;陈耿雄;;环电流不对称分布的地面磁场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师恩琦;徐文耀;;用中低纬度变化磁场监测磁层环电流强度[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3 赵旭东;杜爱民;高玉芬;;磁暴期间环电流的磁地方时分布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4 吴迎燕;徐文耀;陈耿雄;;环电流的地磁场特征[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马淑英;颜伟男;徐良;J.Goldstein;D.J.McComas;;由TWINS星座ENA成像重建不同能量环电流离子的空间分布[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马淑英;颜伟男;徐良;J.Goldstein;D.J.McComas;;利用CT技术由TWINS星座ENA成像重建环电流离子分布[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王力平;邵倩芬;陈健;蔡瑞芳;黄祖恩;;K_1C_(60)(THF)_x里C_(60)~-负离子的环电流模型的NMR研究[A];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4年
8 陈博;徐文耀;陈耿雄;杜爱民;吴迎燕;刘晓灿;;磁暴期间环电流的纬向移动与倾斜现象[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刚;地磁暴环电流演化的地面台站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2 王馨悦;环电流离子模式与离子分布的层析成像反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本文编号:1324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