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铁菊头蝠冬眠相关基因表达及适应性进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7:10

  本文关键词:马铁菊头蝠冬眠相关基因表达及适应性进化研究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冬眠 肝转录组 基因表达 适应性进化 细胞增殖 ZBED1基因 马铁菊头蝠


【摘要】:冬眠是哺乳动物最引人注目的适应性表型之一。哺乳动物在冬眠期间会经历诸多的生理变化,而其中最显著的是代谢变化,具体表现为冬眠期间代谢普遍受到抑制,而能量代谢的主要方式也由糖类代谢转变为脂类代谢。研究表明冬眠期间的各种生理变化是现有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比如有关地松鼠和熊的研究表明很多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在冬眠期间发生了差异表达,尤其是参与糖代谢的基因和参与脂肪β氧化的基因,前者在冬眠期间表达下调,而后者则恰恰相反。蝙蝠是唯一真正会飞的哺乳动物,活动状态下的高能耗,使得冬眠成为了其冬季生存的最佳策略。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冬眠物种,对于其冬眠过程中与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仍缺乏相关研究。此外,作为阐释哺乳动物冬眠分子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冬眠相关功能基因适应性进化研究的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对亲缘关系相近,而一个冬眠另一个不冬眠的理想对照研究系统。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为此类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该物种的东北地理种群具有严格的冬眠习性,而西南种群(如云南)则处于常年活动状态。本研究即选用马铁菊头蝠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冬眠类群活跃期和冬眠期的重要代谢调节器官—肝脏开展了比较转录组学研究,以期在转录组水平上揭示蝙蝠冬眠期间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模式。此外,由于研究表明细胞增殖活动增强是冬眠动物应对冬眠期间细胞损伤及死亡的一种重要补偿机制,因此本研究针对一个调控细胞增殖的基因—ZBED1,利用荧光定量PCR及分子克隆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了冬眠期间基因表达变化,及其在马铁菊头蝠中的适应性进化研究,以期明确该基因在冬眠期间的表达变化模式,以及在马铁菊头蝠冬眠和非冬眠类群间是否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分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 1358个基因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的肝脏之间发生了表达差异。其中大部分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冬眠期间表达下调,这些基因占了所有表达下调基因的近60%,而冬眠期间表达上调的代谢相关的基因在所有表达上调基因中所占比例仅1%左右;许多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基因,如GCK、HK1、PFKFB3、KFKFB1、PYGM等在冬眠期间表达下调,而参与糖原合成和糖异生的基因,如GYS1、GYS2、G6PC等则表达上调;参与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酸运输的基因,如ACOT12、ACOX1、EHHADH、SLC27A6、FABP5、FABP1等在冬眠期间表达上调,而参与脂肪生物合成的基因,如AGPAT2、ACSF3等则表达下调;以上结果为冬眠期间代谢普遍受到抑制的现象及冬眠期间脂代谢取代糖代谢成为主要能量供应来源的生理变化提供了依据。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冬眠期间大量热激蛋白基因和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如HSPH1、DNAJB4、HSP90AA1、HSPA4L、HSPA8、HSPB7、HSPB1、HSP90B1、OXSR1 等表达上调,这为冬眠期间在各种胁迫,如热胁迫、氧化应激胁迫等存在的情况下的肝脏保护提供了分子依据。另外,免疫相关基因所富集的代谢通路占了所有冬眠期间上调基因所富集的代谢通路的近20%,暗示了冬眠期间马铁菊头蝠肝组织中免疫活动增强,也提示我们肝脏除了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调节器官外,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免疫器官。此外,通过对马铁菊头蝠冬眠类群冬眠前、冬眠期和冬眠后五种组织,80份样本进行ZBED1基因—调控细胞增殖的重要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研究,我们发现:该基因在心脏、肾脏、肝脏、脑和肌肉五种组织中,在冬眠期仅在脑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5),暗示这两种组织在冬眠期间细胞增殖活动加强,而且细胞增殖活动的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性,推测原因是这两种组织在冬眠期间承受着更大的损伤压力,细胞增殖活动增强的目的在于及时修复和补充受损细胞,使组织免于损伤:在五种组织中,不论哪个时期,该基因均在肌肉当中表达最强烈,暗示着细胞增殖活动在肌肉中最强。最后,通过对ZBED1基因在马铁菊头蝠中开展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我们发现来自13个种群,46只马铁菊头蝠的ZBED1基因序列可以划分为39个单倍型。这39个单倍型间有64个突变位点,其中有七个位点在冬眠类群(东北和中东种群)中一致,而与非冬眠类群不一致,暗示该基因在冬眠类群中发生了"趋同",并且在冬眠类群和非冬眠类群间发生了遗传分化。进一步系统发生分析也显示不同于之前基于线粒体基因的谱系分化格局,基于ZBED1基因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东北种群和中东种群聚为了一支,并具有较高的贝叶斯后验概率,达到1.0。此外.在正选择分析的"位点"模型中,该基因有多个氨基酸位点受到达尔文正选择:在"进化枝"模型中,该基因在东北、中东和西南三个谱系间,检测到了分歧选择压力,东北种群所在的进化枝的平均ω值为2.07667,中东种群所在的进化枝的平均ω值为1.07229,这说明东北种群可能受到较强的正选择作用,而中东种群受到较弱的正选择作用,而在西南种群中我们并没有检测到正选择信号。说明该基因在马铁菊头蝠冬眠类群和非冬眠类群间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分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雄,杨期和,叶万辉,冯惠玲,曹洪麟;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2 方盛国;;野生动物适应性进化和保护生态学[J];科学通报;2013年16期

3 许强华;吴智超;陈良标;;南极鱼类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4年01期

4 干建平;自然选择与人的适应性进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2期

5 万开元;潘俊峰;陶勇;汤雷雷;程传鹏;陈防;;长期施肥对农田杂草的影响及其适应性进化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6 KateDouglas,王福彭;鸟类研究首次提出适应性进化在新物种形成上的重要性,请看──试管内的生物进化实验[J];世界科学;1999年12期

7 刘念;王庆彪;陈婕;朱勇;扎西次仁;胡yN瑶;陈凡;钟扬;;麻黄属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检测与结构模建[J];科学通报;2010年14期

8 陶敏;樊棠怀;徐立中;胡成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分子适应性进化分析[J];遗传;2007年12期

9 刘镛;吴耀生;胡艳玲;晁耐霞;唐银琳;蒋东;;陆生植物鲨烯合酶适应性进化正选择位点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1期

10 熊勇;赵春艳;高兴艳;张维汉;;药用植物灯盏花rbc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适应性进化分析(英文)[J];生物技术;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沈永义;;基因组学与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张体操;乔琴;屈明志;钟扬;;青藏高原鱼腥藻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A];2012年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会议文集[C];2012年

3 蒋先芝;刘杏忠;;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种群遗传与局部适应性进化[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杭悦宇;周义锋;吴宝成;王筱璐;赵亚美;高兴;;薯蓣属植物繁殖系统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吴初新;杨攀;陈琼;王娜;胡成钰;;草鱼GRP78基因分子特征、表达特性及其适应性进化分析[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丁建清;;植物入侵、天敌防御机制的适应性进化以及生物防治[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7 张驰宇;魏继福;;SARS-CoV从果子狸向人类跨种传播中S蛋白的适应性进化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张奇锋 通讯员 黄爱成;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研究[N];广东科技报;2012年

2 孙家驹;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适应性进化[N];江西日报;2011年

3 孙家驹;科学发展无法改变人类的生物学本质[N];学习时报;2006年

4 孙家驹;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适应性进化[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艳红;马铁菊头蝠冬眠相关基因表达及适应性进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邱强;牦牛基因组序列及其适应性进化[D];兰州大学;2011年

3 严云志;抚仙湖外来鱼类生活史对策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4 赵方庆;螺旋藻基因组结构分析和藻胆蛋白的适应性进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张颖娟;西鄂尔多斯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适应性进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2年

6 张健;灰杨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刘旭;高产二羟丙酮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适应性进化及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金锋;基于核酸序列的海藻生物地理和光适应性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蒋玲艳;利用代谢工程与适应性进化构建鸟氨酸高产菌株[D];中山大学;2012年

10 张韬;拟南芥DNaseI超敏感位点及野生大麦适应性进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付茂宾;适应性进化功能外显子筛选及LY96适应性进化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李文乐;酵母重复基因的适应性进化[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镛;植物三萜合成通路关键酶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钟伯坚;禾本科祖先分枝的插曲式适应性进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陶敏;鲫鱼PKR-like Zα结构域与核酸的亲和性及趋化因子等蛋白质的适应性进化[D];南昌大学;2007年

6 丁娜;HIV-1和A/H1N1的适应性进化研究及HIV-1重组分析方法的评价[D];江苏大学;2010年

7 唐艳艳;Collapsin反应调节蛋白家族在神经系统中的适应性进化与正选择位点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8 于晨;亚洲蝮属食性分化类群蛇毒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27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7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e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