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状态下肌红蛋白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
本文关键词:低氧状态下肌红蛋白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 出处:《南华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肌红蛋白 低氧 亚硝酸还原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由于其具备来源丰富、可多向分化、且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组织修复、血管新生和细胞治疗,是再生医学研究中的重要种子细胞。然而BM-MSCs本身的生存环境氧浓度仅为2-8%,且当BM-MSCs移植入体内时也会遭遇低氧(Hypoxia)的病理生理环境。但目前常规的体外细胞实验通常都是在21%的正常氧浓度下进行,这与BM-MSCs的生理微环境,以及移植入体内的微环境不符。因此,研究低氧对BM-MSCs的生长以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至关重要。氧不仅是生命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持能量代谢及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因素。但机体多种细胞都是处于生理或病理性低氧状态中。当氧供应不足时,低氧的信号即会迅速传递至细胞内,启动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从而维持细胞和机体内的平衡。肌红蛋白(Myoglobin,Mb)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含铁携氧珠蛋白,其贮存和运输氧的功能已被人们所熟知,然而Mb还存在多重生物催化功能,如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和水解酶(Hydrolase)催化活性等。在不同生理与病理条件下,Mb的生物学功能也有所不同。在低氧状态下,Mb具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亚硝酸盐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催化活性,低氧时Mb血红素中心的铁可与亚硝酸盐(nitrite,NO_2ˉ)结合,进而催化其还原生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NO_2ˉ+deoxy Mb(Fe 2+)+2 H+→NO+met Mb(Fe 3+)+H2O)。研究发现,低氧条件下,NO能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HIF-1a)的降解,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调节细胞对低氧的应答,进一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Mb作为具有NIR催化活性的血红素蛋白,对氧浓度的改变极其敏感,但其在BM-MSCs中能否通过调节NO的生成,从而影响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目前尚不明了。本实验通过模拟骨髓内的低氧张力(2%O_2)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orcin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p BM-MSCs)进行体外培养,并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并探讨Mb在低氧状态下对p BM-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第一部分:低氧促进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目的:观察骨髓生理低氧浓度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 BM-MSCs)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筛选法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p BM-MSCs。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对p BM-MSCs的纯度进行鉴定。分别于常氧(21%)及低氧(2%)条件下体外诱导p BM-MSCs定向分化为内皮样细胞,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 BM-MSCs诱导分化后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低氧对p BM-MSCs增殖的影响,血管生成实验检测低氧对p BM-MSCs诱导分化后细胞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经显微镜下观察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本实验获得的细胞为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90双阳性高达96.3%,CD14/CD45双阴性率为95.8%的高纯度p BM-MSCs。常氧下采用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EBM-2)和EBM-2+VEGF-A165(50 ng/m L)分别作为诱导分化培养基,体外诱导分化10天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且具有内皮细胞特征性的铺路石样排列。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均显示诱导分化组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E-Cadherin与v WF的表达高于未诱导组(P0.05),说明p BM-MSCs可在常氧下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采用CCK-8监测p BM-MSCs在低氧及常氧下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低氧能促进p BM-MSCs的增殖。接下来分别在低氧及常氧条件下利用EBM-2对p BM-MSCs进行定向诱导72 h。q 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提示低氧下能促进p BM-MSCs定向分化为高表达VE-Cadherin与v WF(与常氧诱导组相比,P0.01)的内皮样细胞,且在72 h即能显示出明显的诱导效果;体外血管生成实验也发现低氧诱导下的p BM-MSCs具有更强的血管生成能力。以上结果说明低氧能促进p BM-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内皮样细胞。第二部分:肌红蛋白的结构与NIR功能目的:探讨人肌红蛋白(human myoglobin,h Mb)及其突变体蛋白C110A-h Mb的结构以及在低氧下的NIR活性。方法:本实验采用氨基酸定点突变技术构建h Mb突变体蛋白C110A-h Mb基因,并通过表达纯化获得h Mb及C110A-h Mb两种蛋白。利用氨基酸序列比对,聚丙烯凝胶电泳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两种蛋白的光谱学特征和血红素活性中心构象的差别,并采用吡啶光谱法测定两种蛋白的摩尔消光系数。采用紫外动力学以及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波谱方法比较h Mb,C110A-h Mb以及野生型抹香鲸Mb(Sperm whale myoglobin,sw Mb)的NIR催化活性。结果:h Mb是唯一具有半胱氨酸(Cysteine,Cys)残基的Mb,为了解Cys对h Mb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了突变体基因,成功转化后,抽提质粒测序正确,h Mb及C110A-h Mb质粒均为目标基因。通过表达、纯化获得以上两种蛋白。聚丙烯凝胶电泳发现h Mb存在二聚体形式,而C110A-h Mb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说明Cys是导致h Mb出现二聚体的关键原因(蛋白质-蛋白质间形成二硫键)。进一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两种蛋白均存在特征性吸收峰:409 nm的Soret峰以及500 nm和625 nm的α/β吸收峰,这与野生型sw Mb的紫外光谱图非常相似,说明二聚体的存在并没有影响Mb的血红素活性中心的构象。利用紫外动力学检测方法测定还原态Mb催化NO_2ˉ还原为NO的动力学参数,并进一步通过二级反应速率的测试进行比较,发现突变体蛋白C110A-h Mb与野生型sw Mb的NIR活性极其相似,且稍高于h Mb。接着通过EPR波谱观察,同样证实在低氧条件下,h Mb及C110A-h Mb以及sw Mb均具有类似的NIR活性,能促进NO的产生。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尽管h Mb存在二聚体的形式,但由于Cys110远离血红素活性中心结构,因而构象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所以其NIR催化活性也没有很大的差异。说明在低氧状态下,Mb存在稳定的NIR活性。第三部分:低氧下Mb促p BM-MSCs分化为内皮细胞的作用目的:探讨Mb在低氧状态下促进p BM-MSCs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方法检测p BM-MSCs中是否存在Mb的表达。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以及IF方法,研究Mb在常氧与低氧浓度下诱导p BM-MSCs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Griess实验及NO荧光探针方法分别检测p BM-MSCs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NO的变化情况,采用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HIF-1α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VEGF水平。进而采用Mb si RNA方法进一步探讨Mb在低氧状态下,促进p BM-MSCs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以及IF方法证实p BM-MSCs存在Mb的表达,且主要定位于p BM-MSCs的胞浆中。在常氧状态下,对p BM-MSCs向内皮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10天,而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此过程中,Mb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接下来分别在低氧以及常氧条件下培养p BM-MSCs,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低氧组,Mb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所增高。而在低氧诱导p BM-MSCs定向分化72 h的实验中,低氧诱导组Mb的表达较常氧诱导组明显增高,在诱导分化72 h后两组的差异最为显著(P0.01),且呈时间依赖性。同时采用Griess实验及NO荧光探针方法分别检测p BM-MSCs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NO的变化情况,通过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HIF-1α/VEG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VEGF水平。结果显示:NO的水平以及HIF-1α/VEGF在低氧诱导组的表达均较常氧组显著增高(P0.05),与Mb的表达情况一致。采用si RNA技术在p BM-MSCs中下调Mb基因的表达后,结果发现Mb基因沉默后,对p BM-MSCs中NO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后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E-Cadherin与v WF的表达也随之下降,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显著受到抑制。说明Mb在低氧状态促进p BM-MSCs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1.2%低氧可以促进p BM-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较强成管能力,且高表达内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VE-Cadherin与v WF的内皮样细胞。2.Mb具有高度同源性,h Mb存在二聚体与Cys110密切相关,但其并不影响血红素活性中心的结构。h Mb及其突变体C110A-h Mb结构相似,具有催化强度相近的NIR活性,均能在低氧环境下催化NO_2ˉ还原为NO。3.BM-MSCs中存在Mb的表达。2%低氧浓度下,Mb通过其NIR活性催化NO_2ˉ还原产生NO,进而通过HIF-1α/VEGF途径促进p BM-MSCs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兆年;低氧与健康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年05期
2 张哲;张志锋;韩庚辰;王燕;王立军;贺欣;;长江口外低氧区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变化机制初步探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3 左清清;姚娜;董坤哲;叶绍辉;马月辉;;低氧适应的线粒体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学报;2013年07期
4 周兆年,王利华,袁锋,姜楞,潘翠珍,何军;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心泵和呼吸功能[J];科学通报;1992年03期
5 陈铭,,周兆年;间歇性低氧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J];生命科学;1996年05期
6 ;低氧健身[J];青年科学;2004年08期
7 李止戈,贺登焰;低氧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8 吕国蔚;低氧适应的进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张翠萍,谢印芝,张延坤,张东祥,陈鹏;离体淋巴细胞经低氧及低氧预处理后免疫指标的变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雷雨;;低氧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岭;文赛兰;井然;宋智;李岑;向阳;;间歇性低氧对小鼠瘦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陈学群;杜继曾;;低氧脑-内分泌网络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3 郭世荣;李式军;李娟;解卫华;;根际低氧逆境的危害和蔬菜作物的耐低氧性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景孝堂;范文红;吴燕;杨应忠;范明;;神经发育中低氧相关新基因的筛选[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杜继曾;陈学群;张颖沙;刘健翔;许宁一;张家兴;;低氧下生长发育抑制与认知功能促进的调节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单淑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低氧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马子敏;范明;;低氧损伤与离子通道[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8 李海生;陈金武;朱玲玲;赵彤;赵惠卿;马兰;丁爱石;范明;;不同程度持续低氧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彭兆云;孙学军;练庆林;蒋春雷;;高压氧预处理提高小鼠耐低氧能力的实验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洪欣;尹昭云;谢印芝;吕永达;;低氧时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其在肺水肿发生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周仲全;窒息的海洋[N];辽宁日报;2008年
2 ;低氧健身好处多[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雪飞;间歇性低氧对学习记忆有利[N];健康报;2004年
4 李庆;健身新概念:低氧运动[N];工人日报;2000年
5 记者 马芳;地下鼠低氧生存源自基因突变[N];南方日报;2014年
6 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教授 胡扬;低氧运动也很棒[N];健康报;2010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叶依;睡几天“低氧屋”也能减肥?[N];健康时报;2008年
8 记者 严存义 周丹波;高原低氧关注健康[N];甘肃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涎腺腺样囊性癌中低氧与自噬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纪志鹏;低氧预处理诱导的HIF-1α可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糖代谢并保护线粒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叶巧;Tat-NGB低氧神经保护作用机理研究及低氧相关模型探索与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张森;低氧右心室在压力/容量超负荷条件下的适应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周洋;miR-199a-5p在慢性缺氧心肌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6 许晓玲;抑制CapG基因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游咏;低氧状态下肌红蛋白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D];南华大学;2016年
8 张培;低氧调控糖皮质激素受体α表达及核转位的分子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9 李海生;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0 黄群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低氧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姗姗;低氧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脏的修复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严卫亚;低氧预处理MSCs通过Pim-1高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王慧娟;低氧对团头鲂生理生化指标及低氧应答基因表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鑫杰;低氧对团头鲂细胞凋亡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寇蓬;Twist在低氧微环境中宫颈癌顺铂耐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锦松;金丝桃苷对低氧时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抗氧化应激损伤机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7 郭佳;宫内生理性低氧微环境对哺乳动物胚胎早期肾脏发育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8 张振中;低氧处理对不同年龄段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张建明;低氧下cyclinB1表达与肝癌细胞对Hsp90抑制剂17-DMAG耐药性的关系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吴国瑞;低氧微环境对脑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及对BCL-2表达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6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3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