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空钾层的激光雷达观测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上空钾层的激光雷达观测与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钾层 钠层 季节变化 大气风场 钾钠浓度比 钾层模型
【摘要】:本文介绍了子午工程北京钠钾同时观测激光雷达(40.41°N,116.01°E),其工作波长分别是589 nm和770 nm。详细的给出了钾层密度反演的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强调了钾原子D1线有效后向散射截面的计算和参考高度处原始光子数的拟合。钾层的观测时间是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和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两个完整的年周期,共220个观测夜晚,有效观测时长为1250.8小时。对钾层的观测有助于我们研究地球大气中间层顶和低热层区域(80 105 km)的动力学和化学过程以及中性成分和电离成分之间的耦合机制。观测结果显示北京上空钾层两年夜间平均的柱密度为8.41×107 cm~(-2),峰值密度为80 cm~(-3),质心高度为89.7 km,RMS宽度为4.5 km。钾原子的浓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半年变化周期,冬夏极大,春秋极小。柱密度和峰值密度冬夏极大,春秋极小。质心高度则是春秋极大,冬夏极小。RMS宽度呈现较弱的半年变化特征,冬季比夏季大,夏季比春秋大。北京上空钾层的季节变化与其他台站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是北京上空钾原子浓度冬季比夏季大。在两年的钾层观测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钾层。这种特殊的钾层具有如下特征:钾原子浓度逐渐增加;峰值密度所在高度不断下降;在钾层的下部,钾原子浓度随高度迅速增加;而在钾层的上部,钾原子浓度缓慢降低。我们称这种特殊的钾层为“下三角钾层”。下三角钾层在一月份具有最高的出现率,并且使得钾层一月份的平均柱密度增加,质心高度降低。与同时同地观测的钠层的比较结果显示,观测到下三角钾层事件的11个夜晚中有8个夜晚并没有观测到类似的下三角钠层事件。当下三角钾层出现时,钾层柱密度显著增加,甚至翻倍,且增加的钾原子主要来自于90 km以下。而钠层的柱密度却变化不大。钾原子与钠原子的浓度比明显升高,从平时的0.01 0.02增加到最大时超过0.06。下三角钾层和大气经向风场周日潮的比较结果显示11个下三角钾层事件中的8个与大气经向风场周日潮没有直接联系。这表明大气动力学过程至少不是下三角钾层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流星烧蚀为源,大气沉降为汇,并利用连续方程和涡旋扩散方程为动力学控制方程,求解总含钾成分随高度的分布,再根据各含钾成分之间闭合的化学反应,计算每个高度处各含钾成分的浓度配比,初步建立了一个钾层静态模型。本文详细的阐述了钾层静态模型的建立过程,输入参数和模拟结果。此模型模拟出了钾原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并与北京激光雷达观测的钾原子浓度的夜间年平均曲线进行了对比。钾层的峰值密度和质心高度模拟的效果较好,柱密度和RMS宽度的模拟值比观测值偏小。模拟结果与观测并不完全吻合,其差别主要来自于钾层的下部。钾层静态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研究钾层的特性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12.25;P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淳民,赵葆常,相里斌;高稳定度大视场大气风场测量新方法[J];光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叶剑勇;张淳民;赵葆常;李英才;;高层大气风场四强度测量法误差分析与计算[J];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3 石大莲;白清兰;冯玉涛;汶德胜;;大气风场和温度场星载探测光谱仪的星上定标技术[J];应用光学;2011年05期
4 唐远河,张淳民,陈光德,贺会玲,贺健;卫星遥感探测上层大气风场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5 张霖;张淳民;简小华;;高层大气风场洛伦兹光谱线型粒子辐射率探测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6 汪丽;周毅;华灯鑫;王萌;;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大气风场及温度场探测理论研究及仿真[J];光学学报;2011年10期
7 舒卫平;赵正予;;基于远场近似法建立的大气风场测量散射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8 谢从刚;;大气风场测量技术简介[J];湖北气象;2006年01期
9 贺健,张淳民,唐远河,赵葆常;洛伦兹光谱线型的高层大气风场被动探测原理分析[J];光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唐远河,张淳民,贺健,陈光德;基于洛伦兹线型极光的上层大气风场探测模式研究[J];光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淳民;相里斌;王炜;;卫星遥感大气风场的干涉成像光谱探测技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张仲谋;王英鉴;管凤君;;中高层大气风场探测仪[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训械;刘志军;A.H.Manson;;中层和低热层大气风场的准两天振荡[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贺健;张淳民;唐远河;廖京川;;洛仑兹光谱线型的上层大气风场被动探测[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涛;周莹莉;曾繁清;鲁述;;利用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大气风场[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肖存英;胡雄;徐轻尘;陈旭杏;;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风场变化的时间尺度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松华;刘智深;;大气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和多尺度分析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杜述松;王咏梅;王英鉴;;中高层大气风场测量技术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9 唐远河;张淳民;陈光德;贺健;;上层大气风场探测中两视场的延时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耀辉;赵建华;王式功;何清;尚可政;刘宏谊;曾淑玲;;库姆塔格沙漠沙丘型态耦合的大气风场模拟[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泽龙;北京上空钾层的激光雷达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麟;基于偏振阵列的高层大气风场探测系统的理论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2 丘祖京;相干激光雷达风场测量及数据反演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杨晓东;镀膜法高层大气风场探测的光电系统模拟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文龙;大气风场模型研究及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7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3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