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部陆缘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发育演化与生物礁识别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海西北部陆缘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发育演化与生物礁识别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海西北部陆缘 生物礁 碳酸盐岩台地 地震识别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 沉积演化模式
【摘要】:南海自海底扩张以来,在南北共轭大陆边缘发育了一系列的新生代碳酸盐台地,且碳酸盐台地分布面积广、厚度巨大。中新世时期,南海西北部陆缘发育有大量的生物礁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储层。但是由于资料限制对于西沙海域生物礁和碳酸盐台地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因此总结南海西北部西沙海域生物礁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识别特征,并对其发育演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南海西北部西沙海域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重点研究了西沙海域生物礁及广乐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研究区内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顶、底强振幅反射内部为杂乱或强弱相间反射的地震响应特征,主要发育了台地礁、台地边缘礁、泻湖礁、盆地礁和滩礁五种类型的生物礁;2)生物礁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早期、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现今五个阶段。3)在地震响应特征识别基础上分析了广乐碳酸盐台地的结构特点,具有分段性:早中新世碳酸盐台地沉积在地震剖面上呈现为断续的强振幅反射,内部碳酸盐岩地层近平行发育,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台地沉积地震反射特征则表现为平行的中-弱振幅反射;4)广乐碳酸盐台地顶部普遍发育溶蚀塌陷特征,溶蚀陷落形成管状通道,通道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较明显:顶部多为强振幅反射,同相轴表现出下凹特征;底部地震反射能量较弱或为空白反射,同相轴特征表现为向上弯曲凸起的特点;5)在碳酸盐台地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广乐碳酸盐台地的沉积演化史:广乐碳酸盐台地自早中新世开始广泛发育,在构造作用控制下,一直持续发育至晚中新世,发育过程中表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特点,最终由于相对海平面上升,加上源于西部中南半岛的陆缘碎屑物质注入导致水体环境改变,广乐碳酸盐台地被淹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峰;崔宇驰;邵磊;张道军;董茜茜;刘新宇;张传伦;尤丽;肖安涛;;西沙地区碳酸盐台地发育过程与海平面变化:基于西科1井BIT指标分析数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冯英辞;詹文欢;姚衍桃;孙杰;刘守金;李健;;西沙群岛礁区的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5年03期
3 张道军;刘新宇;王亚辉;罗威;尤丽;徐守立;;西沙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4 朱伟林;王振峰;米立军;杜学斌;解习农;陆永潮;张道军;孙志鹏;刘新宇;尤丽;;南海西沙西科1井层序地层格架与礁生长单元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5 王大伟;吴时国;王英民;姚根顺;秦志亮;;琼东南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旋回[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6 陈江欣;关永贤;宋海斌;杨胜雄;耿明会;拜阳;刘伯然;;麻坑、泥火山在南海北部与西部陆缘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3期
7 吴时国;张新元;;南海共轭陆缘新生代碳酸盐台地对海盆构造演化的响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8 黄鸿光;杜学斌;陆永潮;陈平;;南海西部深水区中新世断控台缘生物礁生长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1期
9 解习农;任建业;王振峰;李绪深;雷超;;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J];地学前缘;2015年01期
10 孙启良;吴时国;陈端新;米立军;;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活动系统及其成藏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强;西沙群岛海域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昱丞;流花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频域特征分析与地震识别[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2 赵学燕;南沙海区礼乐盆地碳酸盐台地发育模式与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1349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4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