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近紫外白光LED用(氮)氧化物发光材料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
本文关键词:几种近紫外白光LED用(氮)氧化物发光材料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 出处:《兰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尤其是荧光转换型LED(phosphor-converted LED,pc-LED),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照明光源由于其具有寿命长,能耗低等优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光材料作为pc-LED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LED设备的性能。通常来说,pc-LED有两种实现方法:使用蓝光芯片或近紫外芯片涂覆发光材料。针对目前近紫外(near ultraviolet,NUV)(350-420 nm)LED用发光材料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几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作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近紫外白光LED用蓝绿色发光材料Ca15Si20O10N30:Ce~(3+)。随着Ce~(3+)浓度的增加,其发射峰值可以从470 nm调节到520nm,这种红移归因于占据不同格位的Ce~(3+)之间的能量传递,可以通过时间分辨光谱及不同监控波长下不同的衰减速率证明。(2)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高温相Ba3P4O13:Eu~(2+)黄色发光材料,在近紫外激发下,高温相Ba3P4O13:Eu~(2+)发射出半峰宽为175 nm,峰值在587 nm的宽包,这归属于Eu~(2+)的5d-4f跃迁。高温相Ba3P4O13:Eu~(2+)在近紫外区有很强的吸收,并且几乎在蓝光区域无吸收。其时间分辨光谱的变化表明占据不同Ba~(2+)格位的Eu~(2+)之间有很小的能量传递。除此之外,将高温相Ba3P4O13:Eu~(2+)黄色发光材料与商用BaMgAl10O17:Eu~(2+)蓝色发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色坐标为(0.364,0.357),色温为4354 K的白光。(3)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系列Ce~(3+),Eu~(2+)共掺的Ca_3Si_2O_4N_2发光材料。通过改变Ce~(3+)和Eu~(2+)的比例实现了Ca_3Si_2O_4N_2:Ce~(3+),Eu~(2+)的发光颜色从蓝色变到绿色。与单掺Eu~(2+)的样品相比,共掺样品在近紫外区有更强的吸收,这归因于从Ce~(3+)到Eu~(2+)之间有效的能量传递,其能量传递机理被证明是偶极-偶极作用。(4)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Ce~(3+)、Mn~(2+)共掺的CaSr_2Al_2O_6发光材料。Ce~(3+)激活的CaSr_2Al_2O_6在250-42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在近紫外激发下发射峰值在460 nm的蓝光。在358 nm激发下,随着Mn~(2+)浓度的增加,CaSr_2Al_2O_6:Ce~(3+),Li~+,Mn~(2+)发光材料的颜色可由蓝色调节到红色。当Mn~(2+)的浓度为0.02时,可以得到色坐标为(0.388,0.323),色温为3284 K的暖白光。通过对系列样品衰减曲线的分析,证明在此基质中,从Ce~(3+)到Mn~(2+)之间的能量传递是四极-四极作用。除此之外,还研究了Eu~(3+)掺杂的CaSr_2Al_2O_6的发光性能。CaSr1.90Al2O6:0.10Eu和Ca0.90Sr_2Al_2O_6:0.10Eu发射光谱的不同表明Eu~(3+)占据了不同对称性格位的Sr~(2+)或Ca~(2+)。
[Abstract]:The blue - green luminescent material Ca15Si20O10N30 : Ce ~ ( 3 + )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high temperature solid phase method .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Sr _ 2Al _ 2O _ 6 : Ce ~ ( 3 + ) , Eu ~ ( 2 + ) doped with Ce ~ ( 3 + ) and Eu ~ ( 2 + ) have been changed from blue to green .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82.31;TN31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世华;楼立人;;严懋勋教授和能量传递研究[J];发光学报;2008年04期
2 赵福利,郑锡光,汪河洲,张景民,赵井泉;藻胆体杆核复合物的能量传递途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3 于家峰;庞小峰;;生理温度下蛋白质能量传递的孤子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伏振兴;;稀土掺杂系统中供体和受体能量传递的理论计算[J];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马菲;于龙江;王鹏;艾希成;大友征宇;张建平;;嗜热菌Thermochromatium tepidum核心复合物的结构与超快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9年S1期
6 马凯英;徐慧;周勋;丁召;邓朝勇;;掺稀土钡镁铝酸盐中的能量传递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祖君;刘金霞;崔虹云;;稀土掺杂纳米晶氧化锆的能量传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舒立华;纯相位序列的能量传递性质[J];数学学报;1974年01期
9 周庆复;沈淑引;袁振利;刘槞槞;沈涛;;双发色团杂蒽染料分子内能量传递[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90年03期
10 秦伟平,张家骅,黄世华;固体中非均匀线形内能量传递引起的荧光制冷效应[J];物理学报;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菲;于龙江;王鹏;艾希成;大友征宇;张建平;;嗜热菌Thermochromatium tepidum核心复合物的结构与超快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张家骅;张霞;郝振东;钟瑞霞;叶松;聂兆刚;王笑军;;基于能量传递机制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安炜;杨凤丽;庄卫东;田光善;荆西平;;M_5(PO_3)_4Cl:Eu~(2+),Mn~(2+)(M=Ca,Sr)发光机理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霞;张胤;王喜贵;;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硅基红色发光材料中敏化发光和能量传递[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庞小峰;;在蛋白质分子中生物能量传递的新理论及其实验证实[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生物物理与重大疾病分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夏上达;PeterA.Tanner;;固体中稀土离子间非对角单声子协助的能量传递[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罗遵度;陈雨金;林炎福;廖金生;黄建华;黄艺东;;改进的离子间能量传递无规行走理论[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殿元;马紫阳;尹民;夏上达;;稀土离子发光体系中的谱交迭能量传递模型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9 韩镭;陈金平;李Z,
本文编号:1392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9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