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总体性能数值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18-03-05 03:35

  本文选题:联合运动方程 切入点:波浪能装置 出处:《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通过动浮子与静浮体之间的相对垂荡运动将波浪能转换为机械能,再利用能量吸收装置PTO(Power Take-Off)将浮子运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具有结构形式简单、能量吸收率高等优点,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针对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的总体性能展开了研究,并进行了模型试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的数学运动模型。在考虑了浮体的6自由度运动以及浮子的相对垂荡运动的基础上,推导了浮体-浮子的7自由度非线性联合运动方程。进一步将联合运动方程整理为一阶非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组的形式,提出了适用于该方程组的数学模型求解方法,采用自适应阶的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整理后的联合运动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提出了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的环境载荷分析方法,对波浪载荷、锚泊载荷和PTO系统阻尼力分别进行了分析。根据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中浮体与浮子的尺寸特征,采用完全细长体理论计算浮体的波浪载荷,采用Froude-Krylov理论计算浮子的波浪载荷,采用半耦合动力模型计算锚泊载荷,采用线性阻尼模型分析PTO系统阻尼力。对海蘑菇波浪能装置的总体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结合已有的模型试验数据,对于海蘑菇波浪能装置数学运动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度进行了验证,对该装置作业海况下的运动响应及输电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海蘑菇波浪能装置与单自由度波浪能装置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了浮体纵摇运动和浮子垂荡运动之间的耦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对于浮体纵摇PTO阻尼系数和浮子垂荡PTO阻尼系数进行了参数分析。对STC(Spar-Torus Combination)风浪能混合利用系统的总体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结合已有的模型试验数据,对于STC风浪能混合利用系统数学运动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度进行了验证,对该装置在作业海况下的运动响应及输电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考虑Spar固定不动和系统正常作业两种模式,分别对浮子垂荡PTO阻尼系数进行参数分析。通过对比两种模式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 PTO阻尼力对系统运动响应以及输电性能的影响。
[Abstract]:The multi-body oscillatory oceanic energy device converts wave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through the relative pendulum motion between the floating float and the static floating body, and then converts the mechanical energy of the float motion into electric energy by using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PTO(Power Take-Off.This has a simple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high energy absorption rate, it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In this paper,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multi-body oscillating oceanic energy plant is studied, and the model test is carried out.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mathematical motion model of the multi-body oscillating oceanic energy devic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otion of the floating body with 6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relative droop motion of the float are considered. The nonlinear joint motion equation with 7 degrees of freedom for floating body and float is derived. The joint motion equation is further arranged into the form of first order nonlinear ordinary coefficient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 mathematical model solu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equations is proposed. An adaptive fourth order Runge-Kutta method is used to numerically solve the combined equations of motion, and an environmental load analysis method for a multi-body oscillating oceanic energy device is proposed. The anchoring load and the damping force of PTO system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floating body and float in multi-body oscillating oceanic energy device, the wave load of floating body is calculated by the theory of complete slender body, and the wave load of float is calculated by Froude-Krylov theory. The half-coupling dynamic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ooring load, and the linear damping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amping force of the PTO system.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athematical motion model of the sea mushroom wave energy device are verified. The motion response and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under sea conditions are 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ushroom wave energy device and the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wave energy device are compared.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pitching motion of floating body and the motion of floating pendulum is analyzed. The parameters of PTO damping coefficient of floating body and PTO damping coefficient of float swinging are analyze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ith mixed wind and wave energy of STC(Spar-Torus combination is analyzed numerically.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model test data,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athematical motion model of STC wind and wave hybrid system are verified.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under sea conditions are 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two modes of fixed Spar and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re considered. The parameter analysis of the PTO damping coefficient of floating heav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effect of PTO damping force on the system motion response and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athematical models.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茂三;陈仁怀;吴文泰;李淑珍;;定向磁化多体环状永磁多极系统的场形分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1年05期

2 刘延柱;受控多体复摆的定性分析[J];力学学报;1990年05期

3 薛郁,孔令江,陈光旨;单一多体不可逆聚集方程的解[J];物理学报;1991年08期

4 R L Huston,郑建民;多体动力学——模拟和分析方法[J];力学进展;1992年03期

5 王顺金,曹文强;原子核多体关联动力学思想的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S1期

6 赵纪平;;多体样条函数(Ⅱ)[J];河南科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7 王润;;波浪能[J];世界科学;2008年08期

8 ;波浪能独立稳定发电与制淡系统[J];水产科技;2010年Z1期

9 本刊编辑部;;波浪能协奏曲[J];能源与节能;2012年01期

10 张松;刘富铀;张滨;马治忠;姜波;;我国近海波浪能资源调查与评估[J];海洋技术;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文辉;张利国;;多体动力学软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李勇;吴宏鑫;;挠性多体航天器快速大角度机动的建模与控制[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张颖;吴成东;董再励;李孟歆;;基于虚拟样机的波浪能驱动系统仿真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4 赵凌志;彭燕;沙次文;许玉玉;李然;刘保林;李建;;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演示装置的数值分析[A];第二届全国海洋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建;彭燕;赵凌志;刘保林;沙次文;许玉玉;李然;李雪临;;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试验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6 赵海涛;徐伟;郝春玲;沈家法;孙志林;宁德志;;底铰摇板式波浪能装置的水动力特性[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7 李靖;周林;郑崇伟;陈晓斌;;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波浪能资源评估[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缪建成;朱平;;多柔体系统响应计算的子循环计算方法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9 倪歆韵;缪泉明;;浮子参数对波浪能吸收效能的影响分析[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10 杨忠良;施伟勇;张俊彪;叶钦;;浙江近海自然海况条件下波浪能统计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新式船只能从波浪中捕捉能源[N];科技日报;2011年

2 赵琳琳 译 美国《纽约时报》;走向商业化的波浪能[N];中国石化报;2012年

3 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谢舜源;新型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成功发电[N];广东科技报;2013年

4 何方;首座波浪能稳定发电系统面世[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高 琳  唐 晗;我国海洋能源开发又有突破性进展[N];中国海洋报;2005年

6 杨现庆;科学家欲用波浪能替代石油[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晓苏;波浪能开发进入业界视野[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罗续业;世界先进的波浪能技术[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施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新途径[N];中国信息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刘泽强 通讯员 任永华;向海洋波浪要电能[N];中国海洋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丁松;多体振荡式海洋能装置总体性能数值分析方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孙宏丽;机械系统刚—柔—液耦合多体动力学递推建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王晓明;基于横摇运动的微型波浪能吸收机理与转换装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杨岑;振荡浮子式波浪能转换器运行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郑思明;筏式波浪能海水淡化装置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6 王永慧;板带钢缺陷图像的多体分类模型及识别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7 王巍;有相对运动的多体分离过程非定常数值算法研究及实验验证[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王構;面向CAD设计模型的计算多体动力学虚拟原型[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鸣飞;一种具有可变系统的汽油机动力学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李博;激光操纵两成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跃迁和纠缠[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唐瑞东;基于多体动力学与油膜动力润滑耦合的机体强度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李晓婧;带式输送机动力学特性仿真与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5 郑怡;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发动机连杆动态应力计算[D];重庆大学;2016年

6 樊小欢;基于有限元与多体动力学的曲轴系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徐涛金;风电机组整机传动链柔性多体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8 文明;精密气浮工作台多体动力学仿真与动态特性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微;水团簇中多体作用强度与分子间距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10 周虹;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参数提取与模型转换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8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568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