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
本文关键词: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5年
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
焦堃
【摘要】:随着北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及商业价值的显现使非常规油气储层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孔隙特征是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对储层孔隙系统的有效表征将影响页岩含气性的评价。纳米孔隙是非常规油气储层中重要的孔隙类型,控制了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对于泥页岩和煤中纳米孔隙的研究不仅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煤和干酪根的结构研究,纳米孔隙的成因及成岩演化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煤和泥页岩的孔隙表征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图像分析技术,流体注入技术和非流体注入技术。流体注入法是目前的主流方法,图像分析法主要用于孔隙的定性观察。本文以不同煤阶的自然演化煤样,热模拟煤样及南方三套主要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样品(上二叠统大隆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荷塘组)为研究对象,以原子力显微镜(AFM)、聚离子束刻蚀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双束联用系统(FESEM-FIB)、N2等温吸附为主要实验手段,结合有机岩石学鉴定,总有机碳(TOC)测试,全岩X射线衍射(XRD)等辅助实验,开展了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定量表征技术和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研究,重点开展了基于纳米技术的孔隙表征系统研究,并对比分析了纳米技术与N_2等温吸附实验在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表征中的异同与优劣势,探讨了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特征表征的适应性技术方法,并据此分析了纳米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通过AFM和FESEM-FIB观察所揭示的煤和泥页岩的孔隙特征,将煤和泥页岩的孔隙按成因划分为2大类8个亚类,分别为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原生孔隙划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基质内孔隙3个亚类,次生孔隙划分为有机质热成因孔、外生孔、粘土矿物转化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共5个亚类。粒间孔、溶蚀孔、外生孔等主要是微米级孔隙,基质内孔隙与有机质热成因孔控制着煤和泥页岩中的纳米孔隙系统,决定了煤和泥页岩的储集性能。基质内孔隙主要为粘土矿物层间孔,其孔径差异较大,但以纳米孔隙为主,大多呈扁长形,中间宽,两端渐渐收敛。有机质热成因孔包括气孔和分子间孔,常见气孔的大小多为纳米级,形态以椭圆形为主。气孔大多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但在高—过成熟阶段的泥页岩与延展性较强的煤样中,气孔也能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呈串珠状,不规则状等各种复杂形态。分子间孔主要发育于煤中,是有机质分子有序化过程中超大分子间的分子孔,大小只有几个埃。通过煤样精细研磨技术与对AFM源数据的置信区间统计,降低了制样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结合开源软件Gwyddion建立了AFM-Gwyddion孔隙定量表征技术,并对优化的AFM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自然演化煤样系列的表面形貌并重构了AFM二维与三维图像,根据Gwyddion对AFM源数据的优化结果计算了样品的平均糙度Ra、均方差糙度Rq、表面偏度Rsk、峰度系数Rku等表面特性参数及孔隙数量,面孔率,孔径最小值、最大值及平均值,孔面积,形状系数等孔隙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自然演化煤样的表面糙度(Ra,Rq)随成熟度的升高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特征。自然演化煤样的表面糙度在低成熟度下主要受显微组分的成分(及对应的大分子骨架结构特征)控制,在高成熟度下主要受孔隙特征控制。样品系列孔隙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对应微米级孔隙衰减—纳米级孔隙发育—纳米级孔隙衰减,与烟煤至无烟煤的跃变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Particles (Pores) and Cracks Analysis System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了SEM-PCAS孔隙定量表征技术,对南方的三套黑色页岩孔隙发育特征进行定量评价,获取了孔径,孔面积等常规孔径参数,并将概率熵,形状系数与周长面积法分形维数引入孔隙图像学定量分析。SEM-PCAS的主要优势在于能针对不同赋存位置的孔隙进行分类研究。按孔隙类型对孔隙参数进行统计,发现有机质气孔孔径小(均值为60 nm),形状较为规则(形状系数0.6)。实验发现含气性较好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有机质气孔占主导地位,其比例高达85.3%,远高于大隆组和荷塘组样品。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以有机质气孔为主体的孔隙组成决定了其较小的平均孔径(61.1 nm)和较大的形状系数(0.67)。荷塘组和大隆组样品中有机质气孔比例分别为32.2%与11.3%,形状系数总体相对较小,分别为0.49和0.59,表明纳米孔隙特别是气孔后期遭受破坏,这可能是荷塘组黑色页岩含气性较低的原因之一。通过N_2等温吸附实验,获取了三组系列样品的孔径分布,孔隙体积,BET比表面积等数据。对比分析AFM-Gwyddion技术、SEM-PCAS技术与N_2等温吸附实验,发现AFM-Gwyddion技术主要优点在于表征孔径段较广,覆盖微孔至大孔段,但对非均性强的泥页岩样品仍存在测量技术上的缺陷。SEM-PCAS技术能针对不同赋存位置的孔隙进行精细研究,但基于分辨率的限制,一般5nm以下的微孔和细介孔难以表征。N_2等温吸附实验属于非绝对意义的测试,获取的信息量大,可测量5 nm以下的微孔和细介孔,但测定结果受样品特征、实验模型和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其结果一般用于系列样品的对比研究。基于三种技术的适应性特征,建立了AFM-Gwyddion技术表征煤纳米孔隙,SEM-PCAS技术与气体吸附技术联合表征泥页岩纳米孔隙的表征模式。在总结研究的各项实验数据并综合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阐明了煤和泥页岩的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为有机质特征(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矿物组成(石英含量,粘土矿物组成与含量,碳酸盐矿物含量)及成岩作用。热成熟度与有机质类型控制着有机质热成因孔的形成与演化,总有机碳含量决定着热成因孔的发育程度。粘土矿物常与有机质结合,共同控制着泥页岩中的纳米级孔隙。总体来说,煤中孔隙主要受热成熟度控制,而有机质特征和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量是泥页岩纳米孔隙的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寿;高辉;高静乐;孙卫;任国富;齐银;路勇;田育红;;西峰油田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与渗流机理实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邱隆伟,姜在兴,陈文学,李晓红,熊志东;一种新的储层孔隙成因类型——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3 秦勇;国外煤层气成因与储层物性研究进展与分析[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4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爱民;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J];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5 朱筱敏;王英国;钟大康;张琴;张枝换;张善文;吕希学;;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J];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6 焦堃;姚素平;张科;胡文瑄;;树皮煤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J];地质论评;2012年04期
7 叶玥豪;刘树根;孙玮;冉波;杨迪;王世玉;罗超;万洪程;;上扬子地区上震旦统—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微孔隙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于炳松;;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与表征[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9 徐祖新;郭少斌;;基于NMR和X-CT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10 余川;聂海宽;曾春林;程礼军;邵晓州;;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J];地质学报;2014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晓刚;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几种成像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李旭;不同变质程度煤比表面积与吸附特征关系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3 段沽坪;离子束抛光去除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磊;吴磊;龙晓阳;季明莉;;单种煤煤岩特征与结焦性关系的研究[J];鞍钢技术;2009年03期
2 张华,徐磊,范炳恒,桑树勋;两淮地区深部煤储层含气性预测[J];安徽地质;2002年01期
3 马东民;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何雨丹,毛志强,肖立志,张元中;利用核磁共振T_2分布构造毛管压力曲线的新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林峰;王祝文;刘菁华;丁阳;李长春;;核磁共振T_2谱奇异值反演改进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谢其锋;周立发;何明喜;;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魏虎;孙卫;晏宁平;刘舵;;靖边气田富水区扩大原因及控水措施[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柳成志;孙玉凯;于海山;杨文敏;雷海艳;;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及碱性成岩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苏俊磊;王艳;孙建孟;;应用可变T_2截止值确定束缚水饱和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李鹏举;姜大鹏;李鹏飞;宋延杰;;核磁共振T_2谱M-P广义逆反演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叶建平;孙茂远;;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旭龙;朱明;黄修林;江海民;丁庆军;;胶凝材料孔结构与性能的实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振标;李军;张超谟;;测井新技术评价方法在缝洞型储层中的应用[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双明;高新民;范立民;;陕西省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6 何进军;;生产矿井煤层气(瓦斯)赋存规律[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7 唐胜利;黄国耀;;煤层气钻井遇到的新问题探讨[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8 李昶;赵志根;熊华庚;;EXCEL在计算煤层气资源量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9 王兴阵;严家平;;煤与瓦斯突出的流体构造动力学机制探讨[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10 黄旭超;王克全;孙东玲;;提高采掘速度对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影响[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桂芳;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肖知国;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侃;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5 徐飞;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赵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有效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付领;潞安矿区3#煤层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锐;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浩;高煤级煤储层水力压裂的裂缝预测模型及效果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炎昊;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运移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任子阳;阳泉无烟煤对CH_4、CO_2吸附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于宝种;阳泉无烟煤对N_2-CH_4二元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敬复兴;峰峰矿区2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波涛;天池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朱会启;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波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明涛;赵庄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霞,李艳宁,傅星,李正光,胡小唐;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力测量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2 曲延明;舒萍;纪学雁;丁日新;白雪峰;王璞珺;;松辽盆地庆深气田火山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涌泉;熊永强;王彦美;;川东北固体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树根;曾祥亮;黄文明;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玮;刘树根;冉波;王世玉;叶玥豪;罗超;田梦娜;;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概况及前景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曾祥亮;张长俊;王佳;;四川盆地周缘筇竹寺组泥页岩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张德根;邹俊峰;赵敏福;;离子溅射能量损失及射程的模拟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肖立志;;我国核磁共振测井应用中的若干重要问题[J];测井技术;2007年05期
9 姜鹏;郭和坤;李海波;孙军昌;;低渗透率砂岩可动流体T_2截止值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10年04期
10 王为民,孙佃庆,苗盛;核磁共振测井基础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199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文华;东胜—神府煤的煤质特征与转化特性[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1年
2 陶云奇;含瓦斯煤THM耦合模型及煤与瓦斯突出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杨剑;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燕;湖南张家界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沉积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廖文林;高精度球体类零件离子束确定性修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孟宪明;煤孔隙结构和煤对气体吸附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松航;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层物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王登峰;光学镜面离子束抛光系统工艺参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张瑜;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产气机理与产气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旭;不同变质程度煤比表面积与吸附特征关系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8 杨云昊;硬X射线显微和纳米CT技术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杨永军;贵州遵义松林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下部烃源岩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培元;谭秀成;杨辉廷;王海芳;靳秀菊;;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J];岩性油气藏;2013年04期
2 鹿克峰;徐振中;冯景林;;一种定量表征油水过渡区饱和度分布的实用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2011年06期
3 周渝峰;;金属矿物切面形状的定量表征及其意义[J];矿物岩石;1993年04期
4 侯贵廷,王文明,杨默涵;砂体非线性分布的定量研究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奥立德;姚富来;乔力;程平;;真曹地区戴一段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分布定量表征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1年01期
6 张林;吴智平;李伟;王光增;张琦;贾海波;代磊;;东营凹陷平南—石村变换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定量表征[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7 孙思敏;;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定量表征与成岩储集相——以吉林新立油田泉头组三、四段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2期
8 姚艳斌;刘大锰;蔡益栋;李俊乾;;基于NMR和X-CT的煤的孔裂隙精细定量表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1期
9 邓虎成;周文;周秋媚;陈文玲;张昊天;;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天然裂缝有效性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J];岩石学报;2013年03期
10 周晚林,袁慎芳,王鑫伟;超声无损检测及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艳丽;王雪松;刘兆荣;白郁华;李金龙;;大气氧化性定量表征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肖毓祥;宋新民;张爱卿;杨生榛;;火成岩油藏裂缝定量表征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焦堃;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D];南京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天林;翡翠绿色的定量表征及对市场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张欣燕;Fe对天然水晶黄色贡献的定量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佳静;合成蓝色尖晶石的定量表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金莉莉;湖北竹山绿松石颜色成因及水对颜色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关键词: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