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本文关键词: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林木森
【摘要】:腾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构造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火山分布广泛,是中国大陆集火山、地热(温泉)、地震于一体的典型火山-地热-构造地区。在大地构造上,腾冲地块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部,东以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怒江洋缝合带与保山地块分界,西以晚白垩世-始新世新特提斯密支那洋缝合带与印度板块(缅甸地块)分界,向北与拉萨地块相接,向南延伸至缅泰马微大陆。论文选取腾冲地区为研究区,以其独有的新生代构造-火山-岩浆活动、高地热异常区地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成因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信息资料集成及比较地质学方法,对腾冲地区新生代以来特有的地质构造成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本研究在系统收集、综合整理前人对腾冲及相邻地区地质、矿产、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若干构造-岩浆-火山地热典型地区开展了较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科研修测填图工作,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a、朗浦-热海-马鞍山高地热异常区和五合-蒲川-新华-团田高地热异常区晚白垩世-始新世花岗岩变形变质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成因、形成构造背景与高地热异常区的关系;b、芒棒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c、芒棒一带第四纪火山岩中发现的深源包体岩相学、矿物化学、平衡温度压力,变形变质显微组构及变形机制,以及成因地质意义的研究;d、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方法和热红外MODIS-LST数据,对研究区火山-岩浆-地热活动深部的可能热源(岩浆囊)分布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e、新生代主要活动断裂运动学、年代学特征、构造变形活动期次,以及对火山-地热分布的影响及意义;f、利用ArcGis软件缓冲区分析方法,对腾冲地区的地震、地热、活动断裂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研究区现今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g、综合上述研究资料及成果,建立了腾冲地块新生代演化模式,探讨高地热异常区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关系及大地构造意义。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腾冲地区朗浦-热海-马鞍山高地热异常区清水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原高黎贡群混合花岗岩)、热海硫磺塘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原古近纪南林组砂砾岩)、五合-蒲川-新华-团田高地热异常区新华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原高黎贡群混合岩)变形变质、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清水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晚白垩世(73 Ma)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碰撞转换或过渡构造环境,普遍发育早期近水平-低角度(30°)韧性伸展剪切糜棱面理;热海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为始新世、新华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48-46Ma)中-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并具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板内构造环境,以发育晚期高角度(700-87°)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为特征。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造山隆升后伸展垮塌、拆沉或板片断离地幔物质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和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密切相关。(2)腾冲东部芒棒地区的粗面安山岩40Ar-39Ar坪年龄为2.0-2.1 Ma,属更新世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弧火山岩与大陆板内火山岩的双重属性,推测其形成于过渡型的大陆边缘造山带环境。新生代晚期,印支陆块向东南逃逸以及腾冲地区弧形走滑断裂带(龙川江断裂带、大盈江断裂带)的活化促使了这些火山岩的喷发与侵位(3)首次在腾冲东部芒棒一带新生代更新世粗面安山岩中发现含有长英质麻粒岩、二辉麻粒岩包体,其中长英质麻粒岩包体平衡温度和压力为:869-969℃,0.94-1 GPa,二辉麻粒岩包体平衡温度为:841-972℃,而寄主岩粗面安山岩中斑晶结晶估算的温度和压力为:1008-1059℃,1.26-1.33 GPa,表明它们形成和起源于下地壳到上地幔顶部之间(21-36krn),进一步证明印度板块(缅甸地块)与腾冲地块俯冲-碰撞造山后的伸展垮塌、拆沉或板片断离上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玄武质岩浆底侵,是导致下地壳高温麻粒岩相变质及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的主要原因。(4)首次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MODIS夜间月平均地表温度数据方法,圈定了腾冲地区高温地热异常平面空间分布特征,提出腾冲地区现今地下深部可能存在3个岩浆囊:第1个位于五合-新华-蒲川-团田一带,面积约为537 km2,地温异常最明显;第2个位于朗蒲-热海-马鞍山地区,面积约为226km2,地温异常次之;第3个位于马站-曲石之间,面积约为28 km2,地温异常较为明显。其中朗浦-热海-马鞍山区活动性最强,可能反映地下岩浆囊地热系统与地表地下水系统的对流交换活动性更强。这一研究结果与测震、GPS形变、He同位素比值及最大相对地热梯度等方法推测的地热异常区范围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但其更为快捷、有效,特别是年内地温异常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发现,表明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方法具有广泛应用于地热异常和实时监测研究的巨大潜力。(5)腾冲地区新生代以来主要存在有两期重要构造变形事件,早期近南北向高黎贡山构造带以右旋走滑剪切挤出运动为特征,晚期则在弧形转折端南部的北东向断裂带叠加有左行脆性走滑运动。新生代晚近期以来,腾冲地块受东侧高黎贡山右行走滑断裂构造带与西侧缅甸东部实皆右行走滑断裂两条边界大断裂带联合夹持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北东向弧形走滑-拉张断裂,以及受其控制的构造断陷盆地、火山岩浆活动、地热活动。(6)腾冲地区新生代始新世花岗岩岩浆活动、新近纪晚期-第四纪火山岩浆活动与高地热异常活动存在密切空间关系,特别是新生代晚期强烈走滑-拉张断裂构造活动和深部火山岩浆活动是形成高地热异常区(带)和中高温地热温泉沿近南北-北东向走滑-拉张断裂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这一认识对于腾冲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7)通过对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评价,将该区划分为:Ⅰ-较稳定区,Ⅱ-较不稳定区,Ⅲ-不稳定区。较稳定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地热活动性不明显,断裂活动以早期南北向断裂为主,地震震级大部分小于3级:较不稳定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地热活动性明显,断裂活动以中期北东向断裂为主,地震震级以小于3级为主;不稳定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为早期南北向断裂、中期北东向断裂和晚期北西向断裂的构造结合部,地震活动强烈,大部分大于3级,且发生过多次5级以上地震。(8)提出新生代腾冲地块三阶段构造成因演化模式:早期(65-55Ma)以挤压逆冲推覆为主导,导致当时板块内部产生了一系列近北西-南东向的逆冲推覆断层;中期(24-11Ma)以走滑剪切运动为主,形成现今腾冲地区基本构造线为略向南东凸出的弧形,其顶端位于龙陵县城一带。在龙陵县城转折点以北,构造以南北向为主,以南,构造转向南西;晚期(11 Ma)以张剪性构造为特征,在弧形转折部位形成与之配套的北西向张性断裂,其中腾冲地区现今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主要受晚期枢纽近垂直纵弯弯滑褶皱构造作用的影响,弧形断裂转折端部位形成的张剪性断裂为上新世到全新世持续的火山喷发提供了岩浆上涌的通道,使下地壳的火山岩岩浆得以不断喷出地表,这也造就了腾冲地区从上新世到全新世持续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间歇期留下的地壳岩浆囊则成为区内良好的热源,而弧形断裂与北西-南东向断裂的交会构造断陷沉降部位又提供了良好的热水补给和热水上涌通道,控制了腾冲地区的热泉及地热异常的分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8;P3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治国,佟伟,Garniss H.Curtis;腾冲火山活动的时代和岩浆来源问题[J];地球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2 王强,许继锋,赵振华;一种新的火成岩——埃达克岩的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3 王非,朱日祥,李齐,贺怀宇,罗清华,卢欣祥,桑海清,王英兰;秦岭造山带的差异隆升特征——花岗岩~(40)Ar/~(39)Ar年代学研究的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4 刘俊来;曹淑云;翟云峰;宋志杰;王安建;修群业;曹殿华;高兰;管烨;;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J];地学前缘;2007年04期
5 叶建庆,蔡绍平,刘学军,王绍晋,蔡明军;腾冲火山地震群的活动特征[J];地震地质;2003年S1期
6 阚荣举,赵晋明,阚丹;腾冲火山地热区的构造演化与火山喷发[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6年04期
7 何科昭,何浩生,蔡红飙;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8 谢富仁,苏刚,崔效锋,舒赛兵,赵建涛;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9 楼海,王椿镛,皇甫岗,秦嘉政;云南腾冲火山区上部地壳三维地震速度层析成像[J];地震学报;2002年03期
10 姜朝松;腾冲新生代火山分布特征[J];地震研究;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宇章;;A型花岗岩研究进展与问题讨论[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2 荆旭;吴泰然;贺元凯;;内蒙古四子王旗中新世含包体玄武岩的深部地质环境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2期
3 张双涛,吴泰然,许绚,J.BYAMBA,A.AMARJARGAL,王时麒,李忠权;内蒙古中部早白垩世钾玄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朱守彪,石耀霖;青藏高原地形扩展力以及下地壳对上地壳的拖曳力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荆旭;吴泰然;贺元凯;;内蒙古四子王旗中新世含包体玄武岩的深部地质环境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才,王天武,杨德明,和钟铧,任云生;西藏羌塘中部都古尔花岗质片麻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朱章显;杨振强;;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生代埃达克岩及成矿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朱章显;赵财胜;杨振强;;苏拉威西埃达克岩、类埃达克岩分布与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韩国卿;刘永江;温泉波;邹运鑫;梁道俊;赵英利;李伟;赵立敏;;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岭下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钟玉婷;徐义刚;;与地幔柱有关的A型花岗岩的特点——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enny Chisonga;Patrick Asamoah Sakyi;;Geochemical syntheses among the cratonic,off-cratonic and orogenic garnet peridotite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杨蔚;赵新苗;苏本勋;肖燕;;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杨晓涛;胥颐;刘建华;李志伟;;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Magmatic-hydr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Bangongco metallogenic belt,Tibet:Evidence from U-Pb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范新;陈雷;秦克章;肖波;李金祥;李秋平;陈玉水;陈金标;赵俊兴;李光明;黄树峰;琚宜太;;西藏山南地区明则斑岩钼矿床蚀变矿化特征与成矿时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6 郭敬辉;王松山;桑海清;翟明国;;变斑晶石榴石~(40)Ar-~(39)Ar年龄谱的含义与华北高压麻粒岩变质时代[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1年
7 EIZO NAKAMURA;KATSURA KOBAYASHI;;Transformation of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through Peridotite-Melt Reaction:Evidence from a Highly Fertile Mantle Xenolith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8 Gen Shimoda;Noriko T.Kita;Yuichi Morishita;;Importance of melt circulation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lithospheric evolution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Evidence from Mesozoic basalt-borne clinopyroxene xenocrysts and pyroxenite xenolith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9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mafic magmatism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mplications for secular lithospheric evoluti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10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杨列坤;;冈底斯中段尼木斑岩铜矿田的K-Ar、~(40)Ar/~(39)Ar年龄:对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和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金华;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曹令敏;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及其在金属矿复杂模型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红桂;不同构造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相对强弱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于红梅;火山喷发物的显微构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6 毛燕;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郝百武;内蒙古哈达庙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敏;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微陆块侏罗纪早期富碱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王中亮;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黄行凯;滇东南马关和屏边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雷;中国东部晚更新世冰川发育气候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超;腾冲火山构造二维反射地震探测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师文贝;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变形矿物~(40)Ar/~(39)Ar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赵春强;滇西点苍山杂岩的组成与构造特点[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杨柳;福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地貌景观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解超明;青藏高原聂荣微陆块泛非期花岗片麻岩年代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录娟;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姚正红;广东始兴南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与钨锡多金属矿成矿关系[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牛浩斌;甘肃天水夏家坪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10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芳,金淑燕,Kern H;河北大麻坪超基性岩包体的岩石组构和地震波速各向异性[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亓利剑,唐左军,吕新彪,何谋春,张帆,苗青;辽宁金刚石中矿物包裹体标型特征及其意义[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9年03期
3 焦述强,金振民,金淑燕,陈章玉;大别超高压岩石中石英的组构和变形[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钟玉婷;徐义刚;;与地幔柱有关的A型花岗岩的特点——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杨启军;徐义刚;;滇西怒江—高黎贡构造带内花岗岩的侵位过程及其对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响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郭履灿,马石庄,,张禹慎;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6年01期
7 吴小奇;刘德良;李振生;杨强;;滇西主高黎贡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形成时限的初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2期
8 赵振华;;关于岩石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使用的有关问题[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1期
9 汪洋;;再论南岭侏罗纪“铝质”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对古地温线的制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3期
10 王勇生,朱光,王道轩,宋传中,刘国生;地质温度计在郯庐断裂带南段低温糜棱岩中的尝试[J];中国地质;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岩浆成矿系统的尺度效应[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2 颉炜;宋谢炎;聂晓勇;程松林;;新疆坡十含铜镍硫化物岩体岩浆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J];矿床地质;2010年S1期
3 张招崇;侯通;李厚民;李建威;张作衡;宋谢炎;;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J];岩石学报;2014年05期
4 张泽军;秦岭群裂谷岩浆建造地球化学型式及其成因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孟庆丽,周永昶;岩浆的生成、运移和混合——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简介[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6 张照伟;李文渊;张江伟;徐学义;李德彪;王亚磊;臧遇时;;新疆天山石炭—二叠纪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与形成机制探讨[J];西北地质;2014年01期
7 徐兴旺;王杰;张宝林;秦克章;蔡新平;;岩浆运移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8 汤中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成矿作用的偏在性[J];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9 汤庆艳;张铭杰;余明;王启立;尚慧;;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罗照华;莫宣学;卢欣祥;陈必河;柯珊;侯增谦;江万;;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岩浆成矿系统的尺度效应[A];“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葛良胜;郭晓东;邹依林;杨嘉禾;张晓辉;李振华;;滇西北(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及其对岩浆和金成矿的控制作用[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微;内蒙古赤峰北部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林木森;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郝百武;内蒙古哈达庙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韩世炯;小兴安岭北麓晚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系统的岩浆流体作用与金成矿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永磊;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6 任明浩;超痕量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7 李汉光;云南宝兴厂富碱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岩浆—成矿时空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高亚林;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文渊;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D];西北大学;2004年
10 纪沫;辽东半岛早白垩世构造—岩浆过程与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笛;腾冲新生代火山群岩浆起源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邱根雷;中国金川与加拿大Voisey's Bay矿床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对比[D];长安大学;2013年
3 王霞;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亚飞;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闫亭廷;柴北缘沙柳泉地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凌锦兰;新疆北山地区罗东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D];长安大学;2011年
7 孙佳;青海化隆亚曲含镍岩体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响应[D];长安大学;2010年
8 蔡永文;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永果;云南省香格里拉春都铜矿区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丁瑞颖;甘肃金川镍铜铂岩浆硫化物矿床Ⅱ矿区矿物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6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