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本文关键词: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年
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周恳恳
【摘要】:中上扬子及其东南边缘是反映华南构造-盆地演化的关键地区,也是华南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在构造-盆地格局、沉积转型过程、生储盖层沉积分布规律等方面仍有诸多疑问。本文选择中上扬子及其东南侧与华夏地块群交界带为研究区,以早古生代晚期构造-盆地转型阶段的中奥陶世-早志留世为研究层位。以板块构造、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学为指导,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为基本思路,通过系统的沉积学研究和连续断代的岩相古地理重建,探讨早古生代晚期研究区构造-盆地转型过程与重点层系的沉积分布规律。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首先总结了研究区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演化的三个背景主控因素,即盆地基底结构、构造转型和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影响;在最新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下,明确了岩相古地理研究层位与全区岩石地层的对应关系。通过大量剖面的沉积相分析与前人资料的总结,划分出研究区主要的“五种沉积体系”、“八类沉积相”与相应的多种亚相,为岩相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依据,并在沉积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以“地层图法”为主要手段,以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为控制点,重建了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晚奥陶世凯迪期晚期-赫南特期、早志留世鲁丹期、埃隆期、特列奇期六个连续断代的岩相古地理格局。详细总结了各个时期的海陆分布范围和沉积相区、岩相区展布特征,为探讨研究区沉积演化和相关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盆地格局、沉积转型演化和生储盖层沉积分布提出了新认识。对于华南陆内统一盆地的性质,从沉积学角度提供了依据,并首次建立了符合该模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提出将早古生代晚期中上扬子盆地演化分为两个阶段,即板内地壳调整阶段和整体抬升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提出鲁丹期深水陆棚相龙马溪组烃源岩沉积是以冰川消融的快速海平面上升为背景,受基底古构造和盆地边缘构造反转形成的多个盆内坳陷控制,认为埃隆期碳酸盐岩储层是发育在特殊的“混积型碳酸盐缓坡”模式下,集中分布于潮下高能带的点礁、点滩,并非台地边缘礁滩;而特列奇期小河坝组碎屑岩储层主要沉积于滨岸-潮坪-三角洲组成的复合性海岸环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4;P5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文春,李献华,李正祥,周汉文;桂北龙胜丹洲群火山岩的地幔源区及大地构造环境[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马东洲;陈洪德;朱利东;林良彪;;川南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刘若冰;田景春;黄勇;魏志宏;万贤莉;;川东南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与志留系石牛栏组灰岩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侯明才;陈洪德;陈安清;;江南-雪峰隆起对川东南-黔南凹陷石牛栏期沉积古地理的制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国茹;陈洪德;朱志军;林良彪;范昱;;川东南-湘西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中重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林雄;;古氧相分析在黄骅拗陷歧南次凹沙河街组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吴少波;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01年03期
8 李双建;肖开华;沃玉进;龙胜祥;蔡立国;;南方海相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08年05期
9 李福来;曲希玉;刘立;杨德明;王德海;赵国祥;;内蒙古东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09年02期
10 朱志军;陈洪德;林良彪;侯明才;陈安清;钟怡江;;黔北—川东南志留系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演化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鹏飞;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双应;颜怀学;金福全;;皖南上震旦统兰田组缺氧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J];安徽地质;1993年03期
2 吴跃东,杜森官;皖南地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J];安徽地质;1999年01期
3 孙乘云,褚进海,耿晓光,吴家富,谢建成;安徽东至地区晋宁运动[J];安徽地质;2000年01期
4 管后春;李运怀;杨西飞;;2.5Ma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5 郝玺;李双应;;山东东营博兴洼陷沙四段砂岩粒度分析与沉积环境[J];安徽地质;2008年04期
6 孙林华;桂和荣;;皖北新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7 万秋;李双应;丁宁;孔为伦;;湖北秭归兴滩二叠系沉积及演化特征[J];安徽地质;2011年01期
8 陆彦邦,李勇,王栋,杨清和,,喻根;两淮地区奥陶系沉积相及相模式[J];安徽地质;1994年03期
9 金文山,赵风清,甘晓春,王祖伟;陆壳深部结构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华南地区的应用[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10 吴跃东;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金贝贝;林水清;左丽群;;霍拉山推覆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2 姜在兴;刘晖;;古湖岸线的识别及其对砂体和油气的控制[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吴跃东;;皖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4 ;A Study of the Kunlun-Qilian-Qinling Suture System[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1年
5 吴浩若;;赣东北蛇绿岩带相关地质问题的构造古地理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6 张旗;简平;刘敦一;王元龙;钱青;王焰;薛怀民;;宁芜火山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地球动力学)[C];2003年
7 罗晓容;;油气运聚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C];2003年
8 张启锐;储雪蕾;;南华系建系问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9 陈科;林伟;王清晨;;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献华;王选策;李武显;李正祥;;华南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从造山运动到陆内裂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印;储层钻井液气体定量检测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宠;雪峰陆内构造系统逆冲推滑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利伟;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袁爱国;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分布与开发策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代传固;黔东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吴鹏;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敏芳;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程秀申;东濮古近纪伸展断陷构造样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明洋;河南省侏罗—白垩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彬彬;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层序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振鹏;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尹玉静;南华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太元;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吕超;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小跃;西乌旗地区古生代地层格架及油气远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刘明珠;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子;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涛;雪峰山构造系统印支期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卓庭;一则更正和由此引发的思考[J];安徽地质;2000年01期
2 丘元禧;从梵净山“飞来峰”到兰田构造窗──对江南一雪峰推(滑)体的若干认识[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3 殷继成,何廷贵,夏竹;中国南方震旦纪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地层分区[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4 汤加富;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边界与构造演化(研究综述)[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5 张惠民,赵风清,王富福,张文治;华南地区古地磁研究初步成果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6 张青松;南极冰盖的研究现状[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7 丁永建;刘时银;叶柏生;赵林;;近50a中国寒区与旱区湖泊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8 葛文春,李献华,李正祥,周汉文;桂北龙胜丹洲群火山岩的地幔源区及大地构造环境[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刘鹏举,林小谷;河北省平泉早奥陶世冶里组碳酸盐风暴沉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卢进才;李玉宏;魏仙样;魏建设;;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沉积环境与资源潜力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腾格尔;海相地层元素、碳氧同位素分布与沉积环境和烃源岩发育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为分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相古地理研究面临的挑战[J];吐哈油气;2005年04期
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J];古地理学报;2010年05期
3 张瑞林;;谈岩相古地理工作的发展趋势[J];西北地质;1990年01期
4 郭镜吾;;第二届全国岩相古地理学术会议在徐州召开[J];地质论评;1990年04期
5 ;四月的里程碑——第二届全国岩相古地理学术会议召开[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年03期
6 本刊编辑部;;回顾与展望[J];岩相古地理;1993年01期
7 ;《岩相古地理》1996年度学述论文总目次[J];岩相古地理;1996年06期
8 ;《岩相古地理》1999年度总目录[J];岩相古地理;1999年06期
9 ;“欧亚中部岩相古地理、构造复原和地质生态图集”国际项目负责人会议召开[J];新疆地质;2000年02期
1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及《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第五次联席会议召开[J];古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少南;张国星;;华南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2 陈洪德;田景春;;中国南方海震旦系—中三叠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刘亚雷;胡秀芳;王道轩;赵岩;张强;文磊;;塔里木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4 冯增昭;鲍志东;吴茂炳;金振奎; 时晓章;;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蒋盘良;鲍志东;罗璋;鞠天吟;汪红;;中国南方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陈润生;林东燕;江剑丽;;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徐克定;;下扬子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几个构造问题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10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罗忠;;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恳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张明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西文;中扬子区晚三叠世—新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自亮;燕山中东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臼齿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周恳恳;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4 曹洁;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书荣;渤海湾及邻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振鹏;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骆丁;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袁振涛;欧龙布鲁克下古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伟;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延哲;吉林东南部大鸭绿江盆地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劳金秀;江都—镇江高桥地区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环境演变[D];吉林大学;2009年
9 刘溪;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彭海艳;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