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槐内生真菌多样性、抑菌活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18:52

  本文选题:越南槐 切入点:内生真菌 出处:《广西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研究以采自靖西市诚良村(J)、天等县龙粟村(T)、大新县上湖村(D)等地的广西特有珍稀药用植物越南槐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产地越南槐植株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进行越南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抑菌活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越南槐的根、茎及种子具有种类丰富的内生真菌。从广西三个产地采集越南槐的新鲜根、茎及种子共3种器官样品,分别取根韧皮部、根木质部、茎皮、茎木质部、种皮、胚共6种组织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共得到菌株1 504株;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分类单元95个,其中确定了分类地位73个,未确定分类地位22个。已确定分类地位的分类单元归属到真菌界3个门7个纲22个目44个属,19个鉴定到属水平,54个鉴定到种水平,其中最丰富的是子囊菌门有68个分类单元,其次是担子菌门有3个分类单元、接合菌门存2个分类单元;优势纲为Sordariomycetes、Eurotiomycetes、Dothideomycetes;优势目为 Hypocreales、Eurotiales、Capnodiales、Pleosporales;优势属为 Fusarium、Penicillium、Cladosporium、Colletotrichum;优势种为 Fusariuim solani、Fusarium oxysporuim、Cladosporium perangustum、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ercospora beticola。(2)地理位置、器官类型以及种子内部组织显著地影响越南槐内生真菌的定殖。三个产地间越南槐内生真菌定殖率具有显著差异,产地T的最高(30.57%),产地J的次之(22.07%),产地D的最低(14.03%);不同器官间内生真菌定殖率具有显著差异,种子的最高(46.67%),茎的次之(22.40%),根的最低(14.03%);器官内部组织内生真菌定殖率比较,种子内部组织胚与种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且胚的最低仅为0.67%,其他器官内部组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3)地理位置和器官组织类型显著的影响越南槐内生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在目、属、种水平上,越南槐内生真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存在产地间、器官组织间明显差异;产地间、器官组织间分类单元的相似性指数均极低,分别在0.106 7~0.220 0、0~0.357 9之间;产地、器官共有分类单元分析,鉴定的73个分类单元中,三个产地共有8个,两个产地共有12个,三个器官共有4个,两个器官共有13个,其他分类单元只在一个产地或器官出现;产地、组织中相对多度最高分类单元分析,产地T中为Phoma sp.、Phialophora mustea、Metarhizium anisopliae,产地J 中为Neopestalotiopsis sp.、Phaeosphaeriasp.,产地D中为Myrotheciumverrucaaria,根木质部中为Cladosporium perangustum,根韧皮部中为Myrothecium verrucaria、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茎木质部中为 Cercospora beticola,茎皮中为Neopestalotiopsis sp.、Phaeosphaeria sp.,种皮中为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Alter naria alternata,胚中为 Pseudocercospora elaeocarpi。(4)越南槐内生真菌群落α-多样性较高(S,95;H',3.993 8;1-D,0.974 0);产地D的越南槐内生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产地T和产地J,后两者间差异不明显;除胚极少定殖真菌外,越南槐其他器官组织不影响内生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均定殖同样丰富的内生真菌。(5)越南槐内生真菌的抗菌资源丰富。多个菌株显示了与宿主相似的强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人体病原菌以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橘溃疡病菌、三七黑斑病菌、三七炭疽病菌和三七根腐病菌等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95个分类单元的代表菌株中,21株分别对白色念珠菌以及4种病原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株对3种三七病原真菌具强的拮抗活性。特别是,对病原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GRPH-0(对白色念珠菌)、TRPH-21(对大肠杆菌)、TRPH-3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JXRPH-2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JSMXY-17(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TRXY-5(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JSMXY-17(对柑橘溃疡病菌)共7个菌株的代谢产物分别仅为阳性对照的16倍、16倍、32倍、32倍、16倍、16倍、64倍,且均远小于宿主代谢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丁TRPH-73、TRPH-87、TRXY-46、TRXY-18-1、TRPH-89、TRPH-13、TRXY-34-1共7个菌株的代谢产物对3种三七病原真菌菌丝的抑菌活性等于或大于阳性对照,且均比宿主代谢产物强;TRPH-73、TRPH-87、TRXY-46、TRPH-89、TRPH-13、TRXY-34-1 共 6个菌株的代谢产物对2种三七病原真菌孢子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1~2 mg.mL-1,仅为阳性对照的4~8倍,小于宿主代谢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6)菌株TRXY-46含有较丰富的甾体类化合物。发酵培养该菌株150 L,通过浸泡提取方法得到粗提物220 g并通过系统梯度洗脱将其分为F1、F2、F3、F4、F5、F6等6个馏分,通过各种色谱手段从各馏分中分离化学成分,利用波谱方法从F1馏分中鉴定了 5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是 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化合物 1)、(22E,24R)-5α,8-epidioxyergosta-6,9(11),22-trien-3βol(化合物 2)、5,8-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化合物 3)、(22E,24R)-5α,8α-epidioxy-23-methylergosta-6,22-dien-3βol(化合物 4)、(22E,24R)-3β,5α-dihydroxyergosta-7,22-dien-6-one(化合物5)。
[Abstract]:In this study , the diversity ,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the endogenous fungi of Sophora japonica were studied .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 ( 1 ) The roots , stems and seeds of Sophora japonica were rich in endogenic fungi . Three kinds of orga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of Guangxi , including root , xylem , stem , xylem , seed coat and embryo . ( 2 )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 the type of organs , and the internal tissues of the seed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endogenous fungi in the pseudoacacia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lonization rates of the endogenous fungi in the three areas : the highest ( 30.57 % ) , the secondary ( 22.07 % ) of the origin , the lowest ( 14.03 % ) of the origin , the lowest ( 14.03 % ) of the two organs . The diversity of 伪 - diversity was higher ( S , 95 ; H ' , 3.993 8 ; 1 - D , 0.974 0 ) . ( 5 )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7 strains of pseudoacacia was 16 , 16 , 32 , 32 , 16 , 16 and 64 times , respectively , a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RPH - 73 , TRPH - 87 , TRXY - 46 , TRPH - 89 , TRPH - 13 and TRXY - 34 - 1 was 1 - 2 mg 路 mL - 1 , which was only 4 - 8 times of the positive control . ( 6 ) The strain TRXY - 46 contains a rich steroid compound . The strain 150 L is obtained by fermentation . Six fractions of crude extract 220 g are obtained by soaking and extracting . Five steroid compounds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fraction by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代军,胡桂馨;应用和改良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与现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1年01期

3 任安芝,高玉葆;禾草类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2期

4 何颖;谈锋;谢建平;;红豆杉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孙端方;冉雪琴;王嘉福;;一株产紫杉醇罗汉松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6 严菊芬;王素萍;齐宁波;陈君;毛俊;杨树林;;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S1期

7 古海刚;白红进;曾艳波;常东东;梅文莉;;中国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初步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12年06期

8 梁宇,高玉葆;内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0年01期

9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河南科学;2003年04期

10 孙翔;李文超;郭守玉;郭良栋;;内生真菌V.中国树木和地衣内生真菌三个新记录属种(英文)[J];菌物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琦;严铸云;汪杨丽;陈新;万德光;;家种和野生丹参内生真菌初步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3 陈法军;黄永青;叶万辉;;内生真菌及其意义[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严铸云;戴国君;马云桐;张琦;陈新;万德光;;丹参内生真菌与其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鹊;魏超;吴卫;;药用新资源—内生真菌[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陆涛;高龙;纪燕玲;王志伟;;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猛;;小麦和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杨民和;王国红;;茶树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利用潜力[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严铸云;郭晓恒;宋杰;;濒危中药替代品的新资源——内生真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彬;五株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宋梅玲;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周连玉;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响应低温胁迫的生化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马敏芝;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抗病性及其对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抗病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陈丽;醉马草内生真菌分子检测、基因型及产碱多样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李勇超;红豆杉产紫杉烷类物质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工艺过程检测与优化[D];郑州大学;2016年

7 严菊芬;温莪术内生真菌突变株代谢产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柏钰;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9 吴瑕;广藿香内生真菌生态分布规律及其对植株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姚裕群;越南槐内生真菌多样性、抑菌活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聪聪;三尖杉两株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婷;黑果枸杞内生真菌R43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向建辉;黄连内生真菌中小檗碱的分离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毛光瑞;陕西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影珍;猫儿屎内生真菌DS58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孝杰;三株中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赵晓静;禾草内生真菌显微结构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韩阳;两株植物内生真菌和一种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龚倩;银杏内生真菌抗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周燕燕;紫玉盘内生真菌Arthrinium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692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92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