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绿体缺陷突变体wsl3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本文选题:水稻 切入点:图位克隆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叶绿体中的多蛋白复合体大多由叶绿体基因编码的核心亚基与核基因编码的外围亚基组成,叶绿体的分化、发育、功能和维持均依赖于叶绿体基因与核基因的紧密协同表达。叶绿体的分化和发育需要叶绿体基因的正确表达,叶绿体基因由叶绿体RNA聚合酶负责转录。叶绿体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RNA聚合酶:核基因编码的单亚基RNA聚合酶NEP和叶绿体基因编码的多亚基RNA聚合酶PEP。NEP主要在叶绿体发育的早期转录持家基因。PEP是成熟叶绿体中最重要的RNA聚合酶。PEP复合体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导致其转录活性受损,使叶绿体发育异常。pap突变体的白化或黄化表型表明PAPs对于PEP的功能十分重要。所有的PAPs都属于TACs,但并非所有的拟南芥tac单突变体都表现白化或黄化表型。WHY蛋白和pTAC12蛋白在拟南芥和玉米中的分布说明PEP复合体的组成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中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关于PEP复合体外围亚基的研究主要在拟南芥中进行,在玉米中也有少量相关基因被克隆,但水稻中尚无此类突变体的报道。尽管很多pap和/或tac突变体的研究显示这些核基因编码的外围亚基与PEP复合体相关联且对PEP的功能很重要,但各个外围亚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中,我们以一个新的水稻叶绿体缺陷突变体wsl3为材料,利用图位克隆分离到了目的基因WSL3。WSL3基因中9个核苷酸的缺失导致了突变体的苗期表型,与之相伴的是叶绿素含量降低和叶绿体基因表达异常。WSL3能够自身互作,也能与PEP复合体的其他亚基互作。虽然WSL3包含一个可与DNA结合的SAP结构域,但并不能直接结合叶绿体DNA。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WSL3通过与PEP外围亚基的互作来影响PEP的转录活性。本研究也发现WSL3能够与RbcL互作,说明WSL3可能参与了 RuBisCo的代谢活动。本研究首次明确了 WSL3与PEP其他外围亚基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叶绿体发育的机制和PEP复合体的组成及外围亚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叶绿体缺陷突变体wsl3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叶色突变体。观察突变体wsl3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发现出现白化表型的部位仅有少量未发育的叶绿体或无叶绿体存在。(2)突变体wsl3的白化或白条纹表型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本研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目的基因定位到了 10号染色体长臂的66-kb区间,测序发现该区域内LOC_Osl0g32540的第9个外显子中缺失了 9个核苷酸。LOC_Os10g32540编码一个包含SAP结构域和一个截短的PLN03218结构域的蛋白。转基因互补试验证实了LOC_OslOg32540就是我们的目的基因,将其命名为WHITE STRIPE LEAF 3 (WSL3)。(3) WSL3蛋白广泛存在于陆生植物中,WSL3是拟南芥AtpTAC3的同源蛋白,缺失的3个氨基酸在陆生植物中高度保守。亚细胞定位和Western-blot证实WSL3定位于叶绿体拟核。WSL3主要在叶绿体发育的第二个阶段表达。WSL3的表达受光诱导。叶绿体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说明突变体wsl3的PEP活性下降。以上结果揭示WSL3可能对PEP的转录活性具有重要作用。(4) WSL3与水稻PEP复合体的外围亚基PAP2、PAP3、PAP4、PAP5、PAP7和PAP10互作。使用截断的WSL3片段与以上OsPAPs的Y2H试验发现WSL3中截短的PLN03218结构域负责WSL3与OsPAPs的互作。WSL3有一个SAP结构域,可能参与了 PEP复合体识别并与PEP依赖基因的启动子结合的过程,但cpChIP和Y1H试验显示WSL3参与了 PEP转录的整个过程,且不能直接与叶绿体DNA结合。以上结果说明WSL3是通过与其他外围亚基的互作来影响PEP的转录活性,进而影响叶绿体的正常发育。本研究也发现WSL3能够与RuBisCo的大亚基RbcL互作,提示了PEP复合体功能的多样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绿体基因国际研讨会在长春召开[J];世界农业;2008年03期
2 A.Cashmore,L.Szabo,M.Timko,A.Kausch,G.Van den Broeck,P.Schreier,H.Bohnert,L.Herrera-Estrella,M.Van Montagu,J.Schell,丁鸣;多肽向叶绿体的输入[J];生物工程进展;1988年03期
3 唐凤;;两类植物"丢弃"叶绿体[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年02期
4 周世元;叶绿体DNA简介[J];生物学教学;1997年07期
5 于惠敏;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5期
6 苏宁,杨波,孟昆,李佚女,孙萌,孙丙耀,沈桂芳;双价抗虫基因共转化烟草叶绿体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7 熊延,刘翠敏,王淑芳,王宁宁,王勇;叶绿体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表达的调节[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年03期
8 毛健民,李季平;高等植物的叶绿体转化系统及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02年01期
9 王昌正,胡赞民,晏月明;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叶绿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邓丽娜;周晓阳;;光调控下的叶绿体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大俊;黄良民;刘胜;林森杰;;南海勇士鳍藻(Dinophysis miles)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进化及叶绿体基因的多样性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郭进魁;马今方;蔡文和;迟伟;张立新;;LPA3蛋白参与调控PSⅡ组装的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张立新;彭连伟;马今方;郭进魁;陈翠云;蔡文和;张凤;;叶绿体类囊体膜复合物生物发生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吴忠义;王永勤;张秀海;王玉华;杨清;黄丛林;;PHAs合酶基因phaC2转化烟草叶绿体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董蕊;郭长虹;;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叶绿体转化载体的构建[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马今方;欧阳敏;迟伟;张立新;;拟南芥TRAN蛋白调节叶绿体基因编码蛋白跨膜转运的机理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宋葆华;汪小全;李法曾;;朴科为一多系群——来自叶绿体基因matK的又一证据[A];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孔萌萌;余庆波;张慧琦;杨仲南;;控制水稻叶绿体发生相关基因OsALB23的定位及分析[A];长三角现代植物生物学与农业专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畅;杨足君;李光蓉;冯娟;邓科君;黄健;任正隆;;叶绿体基因infA-rpl36区域在小麦族物种中的序列变异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韩雪婷;房敏锋;赵桂仿;;细叶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谱系地理学:基于叶绿体DNA trnL内含子间隔区序列证据[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分会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顾钢;植物细胞叶绿体存在基因开关[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洋;寻找“美丽的偶然”[N];东方烟草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伟;水稻叶绿体缺陷突变体wsl3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赵绍路;水稻腹白突变体wbe1和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wsl3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贺涵;OsNOA1调控叶绿体蛋白合成的机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卓;叶绿体与蓝藻代谢网络的比较分析及进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5 全志武;莲叶绿体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及其系统进化分析[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吕和鑫;叶绿体内膜蛋白转运子的进化与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基因DPC1的克隆及其参与氧化胁迫功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倪张林;叶绿体ATP合酶CF_1的小亚基结构与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董慧;叶绿体ATP合酶的活性调节与亚基的定点突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9 李丁;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的水稻叶绿体转化体系的建立[D];中南大学;2013年
10 王云龙;水稻白穗基因WP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s,
本文编号:1697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9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