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
杨庆节
【摘要】:随着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需求不断增加,复杂油气藏对应的含油气(流体)储层的相关理论和勘探技术已经成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Biot(1956)为了精确描述含流体孔隙介质,最先建立了流体饱和的双相孔隙介质理论,即Biot理论,奠定了双相孔隙介质波动传播理论的基础,开启了双相孔隙介质理论研究的先河;Biot理论将双相孔隙介质的非弹性效应归因于固体骨架与孔隙流体的粘滞摩擦和惯性耦合效应,并预测了第二类P波(慢P波)的存在,这是孔隙介质重要的发现之一。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孔隙介质理论,本文从饱和的双相孔隙介质中流体流动的微观特征出发,,推导了基于Biot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波动方程,认识到方程中众多参数的物理意义,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孔隙介质理论,为更加深入地分析双相孔隙介质中弹性波场的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奠定基础。 鉴于基于Biot模型的孔隙介质波动方程的复杂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微观流体理论方程的推导过程,包括基于Biot模型的流体压力和有效应力之弹性系数张量;然后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对基于Biot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中地震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该孔隙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与此同时,还模拟研究了在层状双相孔隙介质中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Biot理论在应用时有一定的限制,在解释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特征的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它奠定了孔隙介质波动理论的基础,其经典理论地位仍然毋庸置疑。 喷射流动机制是独立于Biot流动机制的另一种重要的力学机制,主要考虑的是孔隙尺度微观结构下,岩石主孔隙空间的刚性孔隙和软孔隙之间流体的喷射现象。为了弥补Biot模型的局限性,Dvorkin和Nur(1993)提出了将Biot流动和喷射流动两种物理机制统一起来的BISQ模型。本文推导了基于BISQ模型的双孔隙介质波动方程以及喷射流动系数S,发现该系数是一个与角频率相关的复数值,其中角频率来源于固相位移和流相位移为平面简谐波的认知,因而基于BISQ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波动方程变成了复变系数偏微分方程。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中,一般给定的震源函数(如雷克子波)都是复合波,含有多个频率成分,且实际地震波也是由多个单一频率的简谐波合成的复合波,加之喷流系数S又是频率相关的,种种迹象表明,在对基于BISQ模型的地震波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应在频率域内完成。鉴于此,为了分析宏观Biot流动和微观喷射流动耦合作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本文采用精度很高的25点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算法对基于BISQ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Biot流动和喷射流动耦合作用在理想相界和粘滞相界情况下,如何影响双相孔隙介质中的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 为了充分认识地震波在含饱和流体双相孔隙介质中传播时的频散和衰减特性,本文开展了基于BISQ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从基于BISQ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的频率-空间域波动方程出发,通过假定地震波的平面谐波解,推导基于BISQ模型的双相孔隙介质中的Christoffel方程,得到用于确定复速度的频散关系以及相速度和逆品质因子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粘滞系数对频散和衰减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者江;何樵登;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的三维双相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1期
2 朱建伟,何樵登,李云辉;含油水各向异性孔隙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方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孟庆生,何樵登,朱建伟,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孙若昧;地震波传播有限差分模拟的人工边界问题[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3期
5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王华忠,耿建华,雷兵,许世勇;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6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稳定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7 杨宽德,杨顶辉,王书强;基于Biot-Squirt方程的波场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6期
8 聂建新,杨顶辉,杨慧珠;基于非饱和多孔隙介质BISQ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9 杜启振;孔丽云;韩世春;;裂缝诱导各向异性双乳隙介质波场传播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10 聂建新;杨顶辉;巴晶;;含泥质低孔渗各向异性黏弹性介质中的波频散和衰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建新;杨顶辉;杨慧珠;;适用于更广渗透率范围含泥质砂岩的广义粘弹性BISQ模型(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4期
2 巴晶;曹宏;姚逢昌;聂建新;杨慧珠;;实验室频段的双孔岩石模型与喷射流(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4期
3 田迎春;马坚伟;杨慧珠;;含两种不相混流体的饱和孔隙介质的波场模拟(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1期
4 聂建新;巴晶;杨顶辉;晏信飞;袁振宇;乔海鹏;;基于Kelvin-Voigt黏弹性骨架的含非饱和流体孔隙介质BISQ模型(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2年02期
5 孟庆生,何樵登,朱建伟,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忠仁;陈祖斌;姜弓山文;张林行;;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4期
7 秦雪霏;韩立国;李巍;;地震波多次散射波场的高阶谱统计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8 孟庆生;樊玉清;张珂;张盟;;高阶有限差分法管波传播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建永;赵长青;陈秉岩;;FDTD(2M,2N)的一种实现方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军;苏云;李录明;;各向异性黏弹性介质波场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一琼;李小凡;朱童;;基于辛格式奇异核褶积微分算子的地震标量波场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兰海强;刘佳;白志明;;VTI介质起伏地表地震波场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刘礼农;崔凤林;张剑锋;;三维复杂构造中地震波模拟的单程波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油气·矿产·水资源)[C];2004年
4 冯英杰;杨长春;吴萍;;地震波有限差分模拟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5 程冰洁;李小凡;龙桂华;;基于广义正交多项式褶积微分算子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顶辉;;含流体多孔隙介质的BISQ理论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佘德平;李佩;胡中平;;孔洞储集体的地震响应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熊章强;张大洲;宁刚;刘彦华;;瑞雷面波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振春;王清振;;地震波衰减机理及能量补偿研究综述[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10 郝振江;赵伟;陈小宏;李景叶;丁继才;;岩石物性变化引起的油藏地震响应机制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福海;青岛海湾大桥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童思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童思友;南黄海地震资料多次波形成机理及压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姚锦宝;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隔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邓居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三维交错采样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廉玉广;庐枞盆地金属矿地震波场精细模拟及属性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韩翀;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宓铁良;自适应网格细化算法模拟地震波传播[D];清华大学;2010年
9 陈山;求解波动方程的龙格—库塔型方法及其地震波传播模拟[D];清华大学;2010年
10 何旭莉;[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禹;煤岩双相介质弹性波场数值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宫妍;波动方程的非结构化网格改进有限差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侯鹏;基于双曲型方程RKDG法在流场及声场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晓明;非零井源距VSP资料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贾超;腾冲火山构造二维反射地震探测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陈聪;叠前逆时偏移及成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韩颜颜;双相粘弹EDA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于长澎;地层吸收系数的全波形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9 欧阳永永;金属矿地震数值模拟与波场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张明财;三维复杂介质中瑞雷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者江;何樵登;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的三维双相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1期
2 聂建新;杨顶辉;杨慧珠;;适用于更广渗透率范围含泥质砂岩的广义粘弹性BISQ模型(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8年04期
3 孟庆生,何樵登,朱建伟,王德利;基于BISQ模型双相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吴国忱;罗彩明;梁楷;;TTI介质弹性波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侯安宁,何樵登,马在田;各向异性弹性波动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法的误差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杨慧珠,张世俊,杜祥;小生境遗传算法求解多峰问题在反演中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2期
7 郭智奇;刘财;杨宝俊;刘洋;王典;;粘弹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场模拟与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8 卞爱飞;於文辉;周华伟;;频率域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3期
9 靳平;徐果明;楼沩涛;;点力源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激发的弹性波[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4期
10 王赟,王妙月,彭苏萍;地球物理随机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志文;多孔介质声学模型与多极源声电效应测井和多极随钻声测井的理论与数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者江;基于BISQ机制的三维双相正交介质正演模拟及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巴晶;复杂多孔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望一,陈立莲;高速渗流的二相驱替问题在溶洞裂缝-孔隙介质中的应用[J];力学学报;1981年06期
2 韩其玉,刘仲一;唐氏孔隙介质波动理论修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3期
3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边界条件[J];石油物探;1995年02期
4 韩其玉,刘仲一,王永刚;孔隙介质震电方程[J];石油物探;1997年S1期
5 张建华;饱和孔隙介质中的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6 黎水泉,徐秉业;非线性双重孔隙介质渗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7 张宏;热弹塑性孔隙介质固结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8 宋永佳;胡恒山;;裂隙挤喷流对孔隙介质排水体积模量的影响[J];力学学报;2013年03期
9 陈钟祥,刘慈群;双重孔隙介质中二相驱替理论[J];力学学报;1980年02期
10 秦小军,陈少林,曾心传;二维饱和孔隙介质的三场有限元方法[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界面连续条件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刘仲一;韩其玉;;孔隙介质界面封闭孔隙量与声波反射透射关系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易良坤;席道瑛;张程远;田象燕;;唯象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关威;胡恒山;;流体-孔隙介质交界面的参数平均法处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韩其玉;牟永光;;孔隙介质声波模型边界条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晟;牛滨华;;线弹性各向同性组分孔隙介质模型的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成家杰;肖立志;许巍;;利用核磁共振模拟结果评价孔隙介质的离散化表征[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余仕成;王克协;;孔隙介质地层含气饱和度对声测井曲线的影响[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胡恒山;王治;;孔隙介质中断层位错的等效体力[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周久光;张玉君;崔志文;吕伟国;王克协;;井外饱和孔隙介质中的爆炸点源激发的声电场[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琨;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探索[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孙晟;组分孔隙介质模型及其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凌云;介观尺度孔隙介质地震波衰减特征与流体识别[D];吉林大学;2015年
4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杨庆节;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生强;孔隙介质储层参数反演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关威;孔隙介质弹性波—电磁场耦合效应测井的波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黎水泉;弹脆塑性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0年
9 李学文;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渗流规律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韩占涛;表面活性剂悬浮碳纳米管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清华;油层中孔隙介质本构方程的建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曲文宇;理想孔隙介质超声蠕动以及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易平凡;孔隙介质的动力响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毛迪凡;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改进[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贺鹏飞;双重孔隙介质中的体波以及自由表面上的反射[D];浙江大学;2015年
6 杜伟;介观尺度流体流动作用对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特征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凌刚华;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的界面问题及其波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王春霞;孔隙介质柱面边界上声波散射的理论与数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贺瑶瑶;裂隙—孔隙介质细观渗流机理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10 孔丽云;裂缝诱导各向异性双孔隙介质地震波场传播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70869.html